唐浚中
編者按:
隨著扶貧攻堅戰不斷深入,一個問題逐漸凸顯——由于行政區域阻隔,不少地理相接、資源稟賦相似的地區無法形成扶貧合力,陷入各自為戰的瓶頸。針對這個問題,2015年10月,市扶貧辦新啟動了19個小片區,施行小片區扶貧連片開發的創新戰略。而在小片區扶貧連片開發的戰略導向下,黔江區已經進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經驗。
2016年3月4日晚,黔江區中塘鄉興泉社區。
這是一個長在山腰上的農村社區,每家每戶都錯落地重疊在山間。
蛛網般的水泥路,將它們牢牢地網在一起。
氣溫漸低,山間騰起的霧氣夾雜著炊煙,將整個社區籠罩其間。
一間平房里,華秀梅坐在灶旁的小板凳上,往爐子里添柴。
火苗“噼啪”作響,將她的臉照得通紅。
灶臺上的鍋里,燉肉正“咕嘟咕嘟”地翻滾。
揭開鍋蓋,一陣熱氣騰空而起,肉香充滿了整個屋子。
如今,華秀梅一家的生活,就像這鍋里冒出的熱氣一樣蒸蒸日上。
而在前些年,她家還很少能吃上肉。
發展瓶頸
2011年2月的一天,黔江區中塘鄉興泉村(現為興泉社區)。
那天,細雨漸起,華秀梅起了個大早。
她要盡快收些紅苕,因為家里養的豬就要斷糧了。
華秀梅走出家門,剛下腳,一灘泥就濺到膝蓋,鞋子也全濕了。
“該死,這路不是才墊了石子嗎?”她抱怨道。
抱怨歸抱怨,華秀梅心里清楚,自從丈夫意外去世后,家里已沒有了收入來源。至于自己家門口的那條稀泥巴路,她能做的也就是鋪些石子,湊合著使用。
想到這,她咬咬牙,加快了腳步。
彼時,像華秀梅這樣的貧困戶當地還有不少。
因資金匱乏、山路崎嶇,村里不但沒通水泥路、自來水,而且不少耕地都荒了。
如何帶領村民脫貧?
問題擺到了村黨總支書記李建峰面前。
“要致富,先修路。”有人提出方案。
但李建峰很快發現,這對興泉村來說是個“偽命題”。
因為要把路連通省道,還得經過另一個沒“路”的村子。
“如果那個村不配合,我們修的就是斷頭路,白費功夫!” 李建峰搖搖頭。
“路不行,那就先發展產業。”有人提出。
“村里土地少,‘裝不下一個產業。”李建峰嘆氣說。
對于整個黔江區來說,興泉村的問題并非個案。
“過去,以村為單位劃撥扶貧資金的形式,致使產業效應無法形成、基礎建設各自為政。”黔江區扶貧辦一位工作人員如是說,究其原因,是行政區劃壁壘阻隔,無法形成發展合力。
怎么辦?
“讓貧困村與附近村落抱團統一開發,破除壁壘。”調研之后,黔江區扶貧辦得出結論。
很快,興泉村被納入舟白至小南海小片區——一場以發展規劃、土地流轉、基礎設施三大建設為主的扶貧連片開發,隨即在當地啟動。
統一規劃
2012年3月的一天,中塘鄉黨委書記辦公室。
鄉黨委書記唐建安右手握筆,左手攥著小片區扶貧連片開發的文件,凝視許久。
良久,他抬起頭,注視著對面墻上的地圖:
興泉社區緊臨中塘社區,兩地又與迎新村隔河相對,呈三角之勢。
三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程度很低,有斷頭路近30處。
三地資源稟賦相似,但都面臨耕地不足的問題。
…………
“通過科學規劃,讓它們在產業、基礎設施等建設上緊密抱團,集中優勢資源破除壁壘!”唐建安眼前一亮。
當地的一則調研結果,印證了唐建安的觀點:三地水土氣候相似,可以抱團發展獼猴桃、脆紅李等產業。
幾天后,一場小片區扶貧連片開發討論會召開。
“通過土地流轉,三地可以集約資源,發展效益農業。”唐建安提出,“通過歸集扶貧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讓三地統一使用,解決斷頭路問題。”
話音剛落,會場里就響起一陣嘀咕聲。
“土地流轉要跨社區(村),不好協調。”有人提出。
“流轉政策平等公開、統一干部量化考核。”唐建安一一給出解決方案。
最終,小片區扶貧連片開發統一規劃得以確立——歸集扶貧建設資金,打通基礎建設盲點,大力發展獼猴桃、脆紅李產業。
土地抱團
一周后的一天,興泉社區,華秀梅正在田里勞作。
“干活啊?土地流轉考慮得怎樣了?”
李建峰走來,向她揮了揮手。
“又來‘征地了!”華秀梅立馬背過身去。
原來,為發展小片區效益農業,當地干部正在動員鄉親們流轉土地。
見華秀梅不給面子,李建峰也不介意,又開始當起“說客”。
“土地流轉后,每年每畝地能獲得補償600元,不虧!”
“你在家門口就能打工,工錢日結,不耽誤看孩子。”
…………
提到孩子,華秀梅愣了一下。
作為單身母親,養家和看孩子全落在華秀梅一個人身上。
“行!”華秀梅決定試試。
旋即,華秀梅又提出一個問題:“其他社區(村)的補償標準也一樣?”
在三地,像華秀梅這樣心里有顧慮的村民不少。
如何解決?
“成立三地聯合院壩會,打破原來以社區(村)為單位的議事制度。”唐建安給出解決方案。
隨即,三地多次舉行聯合院壩會,廣泛征求意見。
在聯合院壩會輪番動員下,華秀梅和其他人一樣,逐漸轉變思想,在土地流轉書上簽字。
至此,小片區扶貧連片開發的第二步——產業土地流轉成功。
互聯互通
土地流轉后,小片區扶貧連片開發遇到了最后一關——如何破除基礎設施瓶頸?
“和原來一樣,以社區(村)為單位分別撥款。”有人說。
“那斷頭路怎么來的?”唐建安指出癥結。
過去以社區(村)為單位的基礎設施建設模式,導致各地從勘探設計到施工各自為政,不少斷頭路由此產生。
一番討論,中塘鄉給出舉措——三地的基礎建設資金按項目打通使用。
資金問題得到解決,行政上又如何分工?
“以項目建設為單位,讓三地干部也進行融合,采取項目負責制。”唐建安提出,“每月對三地干部進行工作評比,讓他們產生競爭意識。”
旋即,三地基礎設施建設啟動。
2012年4月的一天,黔江區中塘鄉興泉社區,一支施工隊進駐。
勘測、碾壓、灌漿……路面硬化施工開始。
很快,三地改造和新修道路近90公里,打通近30處斷頭路。
最終,小片區扶貧連片開發成功邁出最后一步。
三大節點通暢之際,小片區扶貧連片開發的潛力隨之迸發——5000畝脆紅李產業、一萬畝獼猴桃產業園落成。
華秀梅進入獼猴桃產業園務工,每月收入約1200元。加上周邊打零工和土地流轉費,華秀梅的年總收入上萬元,即將摘掉貧困戶的帽子。
“日子越來越好了!”華秀梅仰著頭,眼里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