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萍 盛若蔚
中紀委網站系列專欄《懺悔與剖析》,曾發布濟南市委原書記王敏案件警示錄。
文章提到,早在1992年,王敏就已經開始腐化墮落。據此推算,王敏被帶病提拔的歷史長達22年,成為“帶病過關”典型案例。
通常某個高級別貪官落馬后,公眾會驚呼:既然有“病”,為何還能一路“帶病過關”?
“帶病提拔”需要過幾關?
一般來說,一名官員要獲得提拔,起碼要過四關:
●組織部考察關。
●紀委審查關。
●黨委常委會上的討論關。
●公示期是否有人舉報。
與這四道關卡相配套的,還有一系列黨紀法規:
●《公務員法》。
●《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
●《公開選拔黨政領導干部工作暫行規定》。
●《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監督檢查辦法(試行)》。
●《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追究辦法(試行)》
“病官”為何能闖關?
既然有這些關卡把守,“帶病提拔”現象為何依舊屢禁不止?
既有制度層面的因素,又有操作層面的問題,還與現實環境相關。
在實踐操作上,主要有四個問題:
一是如何考準干部德行。干部的德不像實績指標,難以量化評定,如果沒有明顯的外在表現,較難察覺判斷。
二是如何發現“有病無癥”。帶病提拔的干部往往是“兩面人”,表里不一、善于偽裝,光靠一般性的干部談話和走訪,容易失真失實,讓其蒙混過關。
三是如何定性“疑癥”“微癥”。干部存在一些似有非有、不大不小的問題,但證據不足,難以作出否決結論。
四是如何追究違規責任。《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追究辦法(試行)》規定了追究責任的5個方面對象和39種情形,但缺乏具體實施細則,真正被追究責任的還是極少數。
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一個“總開關”。
這個總開關的按鈕就握在一個人手里——“一把手”,許多“帶病過關”的干部看似要過很多關,但其實只過了一關——那就是“一把手”這關。
頑疾如何治?
如何防止帶病提拔、帶病上崗,把好“三關”是當務之急,根子是管住管好“一把手”。
第一關,動議提名關。
這是選人用人的第一關,初始提名若把關不嚴、提得不準,很容易出現疏漏瑕疵,讓“病官”上崗。
第二關,考察考核關。
長期以來,一些地方的組織人事部門在考察考核干部時,習慣搞“突擊式”考察,或是來個“驗證式”考察。這樣的考察查得出“病”來嗎?某種意義上說,考察考核就是給干部做“體檢”,主要不是看干部有多壯實,而是看他有啥毛病。
第三關,程序步驟關。
現實中,很多“問題干部”之所以“一路綠燈”、扶搖直上,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沒有嚴格落實選拔任用的組織程序,一些關鍵程序隨意變通,甚至程序空轉。因此,要把住程序步驟,就得守住組織紀律,按“規矩”來。
從根本上來說,要管住管好“一把手”的權力,如果出現用人失察,應當建立責任倒查機制,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
以前,出現干部“帶病提拔”問題時,真正追究用人者失察失誤責任的不多。客觀看,實行“帶病提拔”責任追究確有不少現實困難,但正因為對負有責任的相關人員的追責少,造成用人上的不正之風乃至少數干部“帶病提拔”后長期得不到查處。因此,必須嚴格實行責任倒查和追究機制。
(本組文章摘編自《人民日報》《學習時報》《廉政瞭望》等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