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
東西方工匠精神有何差異
提到工匠精神,我們可能首先想到的會是德國、瑞士、日本這些國家。
其實,在我國古代,工匠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有“精益求精”的成語,有魯班、庖丁等工匠精神的典型。
這說明,在人類工藝設計和制造的歷史上,不論區域和文化有著怎樣的差別,在追求精致、卓越、精美、典雅等充分反映人類文化審美創造力的方面,東西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因為它代表了人類追求極致和完美的美學理想。
由于文化屬性和發展的形態不同,東西方工匠精神在具體的表現樣式上,也存在著一定差異。
相比較而言,東方文化側重于對柔性要素的重視,在設計和制造上,為追求完美和極致,多強調不惜花費時間精力,依天工而開物,觀物象而抒臆,法自然以為師,畢纖毫而傳神。
如在建筑上,中國傳統建筑的設計和建造,在體現實用功能的同時,也追求天人合一的宜人性的審美功效。
而西方文化較為側重對剛性要素的重視,在設計和制造上,非常強調對產品質量的高標準,無論是使用的材料、設計還是生產流程和細節,都要求優質高效。
特別是進入工業時代后,西方國家采用標準化的規模生產,對產品的質量提出了統一的嚴格標準,以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
如英國航海鐘發明者約翰·哈里森費時40余年,先后造出了五臺航海鐘,其中,以1759年完工的“哈氏4號”最為典型——在耗時64天的航海實驗中,只慢了5秒。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很多人認為工匠是機械重復的工作者,其實,工匠有著更深遠的意義。
他們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堅定、踏實、嚴謹、執著、專注、敬業、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為企業家,但大多數成功企業家身上都有這種工匠精神。
早在《詩經》中,就把骨器、象牙、玉石加工等技術工藝形象地描述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在《論語》中對此充分肯定,朱熹對此解讀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最值得一提的是魯班,他已成為工匠精神的典范。他以手工操作為職業,鉆研技巧,全神貫注,精益求精,集工匠、大匠師、技術家和發明家于一身,把工匠技巧發揮到了極致。
對于企業來說,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要求每一個員工不僅僅只是把工作當作賺錢手段,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認真、專注、熱愛的態度,持有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雕細琢的精神。
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員工對工作的態度,就是他對人生的態度。他一生的職業,也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
以日本為例,在眾多的日本企業中,工匠精神在企業領導人與員工之間形成了一種文化與思想上的共同價值觀,并由此培育出企業的內生動力。
缺少這種工匠精神,將會使整個社會的創新變得異常艱難,也讓基業常青成為鳳毛麟角,所以,在資源日漸匱乏的時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也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經之道。
互聯網時代,工匠精神會消失嗎
有人說,這個時代工匠精神已經消失了。其實應該說,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不會消失的,但在一定的時間里,有可能會“缺失”。造成這種缺失的原因很多。
從宏觀的層面上來說,由于我國處于社會轉型過程中,許多原先是農民身份的人離鄉別土,到城里打工,他們實際上還未能完全適應工業化社會對產品設計與制造的規范化要求。
無論是在觀念上,還是在技能上,他們都還停留在單一的維持基本的生存面上,加上未能經過嚴格的技術培訓,在整體上還缺乏對工匠精神的認識和領悟。
從中觀的層面上來說,在我國,建立一整套與工業化大規模生產相適應的管理體系,將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精神、工作態度和制度設計,貫穿其中,長期建設,還是一個新課題。
從微觀的層面上來說,工匠精神作為一種傳統,在傳承過程中遭遇了一些困境,許多人在快速現代化的浪潮中一時眼花繚亂,不知所措,缺乏耐心、細心、專注和持久力。
因此,綜合起來說,工匠精神給人一種“缺失”的感覺的確存在,但并不意味它“消失”了。
在工業4.0 時代,應該說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工匠精神,所以,在今天,大力倡導工匠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笆濉币巹澗V要明確提出“營造崇尚專業的社會氛圍,大力弘揚新時期工匠精神”。
“中國制造2025”需要工匠精神
互聯網時代打開了許多未知的領域,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創造活力,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如何倡導發揚工匠精神是一個值得認真討論的問題。
“互聯網+”時代,倡導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本質上是一致的。
如果說互聯網思維表現為開放、創造、創新,工匠精神表現為嚴謹、精致、專注,那么,二者的融合所發生的就不是一種簡單相加的物理效果,而會是一種化學反應。
工匠精神以最開放的姿態來吸收最前沿的技術,從而創造最新的成果。
它不是一味地恪守傳統而裹足不前,恰恰相反,是善于用創新的精神,對產品精雕細琢、反復對比,找到最好的結果,體現出最大的價值。
在我看來,即便是做互聯網產品,如果沒有工匠精神作基礎,也不會產生創新的力量、技術的力量。
如今,我們倡導工匠精神,是要在文化上進一步弘揚中華文化的傳統,全方位地將追求完美、精致的精神貫穿在互聯網時代,讓這種文化真正地深入人心。
在制度設計上,要處處都能體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少一點急功近利,多一點細心縝密,無論是互聯網的實體企業,還是虛擬產品,都需要將這種工匠精神貫穿其中,這樣才會讓企業、產品真正具有一種品質。
要讓工匠精神成為每一個員工的自覺追求,做到凡事都去追求99.99%,甚至100%,而不是“差不多”,馬馬虎虎。要將這種精神作為一種做人做事的態度,成為一種生活的方式。
這樣,在互聯網時代,在“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契機下,以重拾工匠精神,以極致的產品和服務,打造出中國制造業“互聯網+”的示范標桿,成為一種卓越企業和產品的標識,就不會成為一句空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