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
把“沒有沒有”掛在嘴上
一次,一位青年科員給我送一份征求意見的材料,我問他:“你看過了嗎?”他說:“我看了。”我又問他:“你有什么意見嗎?”他急忙說:“沒有沒有。”態度謙恭,意思是說“我怎么敢有意見呢”。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的心里不禁一涼。
我想,這位年輕人是錯把“沒有沒有”當成了謙恭,以為不說是上策,或可能沒想到領導會聽他的看法。
和上級或者下屬共同參與或經歷某事,如果上級問你有什么意見或看法,這時候都是思考、提高和展示的機會,更是學習、請教和共享的機會,所以通常情況下,請不要隨意放過。所謂的謙恭在領導那兒是不加分的,除非你沒看過或不知道,這時你需要說明。即使領導沒有征求你的意見,而你卻有自己的看法,可簡要地說出自己的意見,盡量具體清晰一些,有可能再加上自己的思想或思考的東西,能夠給你的領導多一些東西。
習慣說“我不行我不行”
有一次,部門要召開機關黨建經驗交流會,希望我們支部重點講一講有關青年干部成長的內容。
要說青年干部成長,沒有比青年干部自己講更好的了,而且我們的青年干部個個都比較優秀。
隨后有一位青年干部到我辦公室送材料,我就對她說:“要開黨建經驗交流會,你代表支部發言吧。”
沒想到她連忙說:“我不行,我不行!”看她那真切甚至還有點惶恐的神情,我就不忍心給她壓力了。
在機關里,經常可以看到我剛才所說的這種情景。
每每這個時候,我都很為青年干部惋惜,許多帶有一定壓力的好事,本來是青年干部學習提高和展示的絕好機會,只要努力,幾乎沒有做不好的,為什么許多青年都認定自己不行而推讓了呢?
有人覺得要低調謹慎,不要總是“出頭”,但上級領導往往不這樣看,他推薦你,就是認為你能行,只是看你有沒有決心和信心,只要有決心和信心,經過一定的練習和指導,很多情況下都是行的。
事畢不回復
一次,我親口交代一位年輕下屬給上級部門送一份材料。
到了該送到的時候,還不見回復,我沒有催問,怕給他造成我不信任他的感覺。雖然沒有聯系他,但一上午老惦記著這件事,一直到中午在樓道里我看見了他,也不見他有回復的意思,于是我就問他材料送到了嗎,他說送到了,還解釋說要送交的那位領導同志不在,他就交給工作人員了。
我問他為什么不及時回復我呢,他無語,我也無語。從這以后,我不再專門委托他去辦哪怕很小的事。
對上級交辦的事不及時回復,恐怕不是一個小問題。俗話說得好:“大事看能力,小事看品質。”小事都靠不住,大事敢依靠嗎?
開會前不到位
“會前不到位”是機關里常見的一種現象。
我經常參加一些司局或部門召開的會議,以協調會、座談會聽取意見為多。通常我會提前十分鐘到會議室,但有時還看不見會議主辦方的人,其他部門的參會同仁來了以后還不見主人,我們就有受到冷落的感覺。
有的只剩三五分鐘了,才見到主辦方有人到場,好像沒有什么準備似的,會議顯得松松垮垮,這種情形下,被邀請的人情緒很受影響,所以會議的質量和效果一般好不到哪里去。
客到主不見,實在不禮貌,給參會者留下的,只是冷淡應付的印象,往重里說,就是不尊重邀請的參會者,反映出主辦方從領導到一般工作人員,都缺乏應有的職業道德和人格品德。
拖拉誤事
一次,我讓一位實習生復印幾本文件,因為材料比較多,復印需要一兩個小時,我對他說:“你抽空復印一下。”
話是這么說,我還是希望他能盡量快一些,但沒有催他。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三天過去了,復印件還沒有交給我,十天過去了,復印件還沒交給我,我以為他要給我復印出個“刮目相看”呢,或是復印難度太大?好在上級沒有要,那就再等等吧。
足等了半個月,那天上級要材料,我問那位小伙子:“復印好了嗎?”他說:“沒有,這些天幫助處室整理文件柜,現在馬上復印。”這時,我的心里對他已經有看法了。
凡事都有個輕重緩急,但孰輕孰重應有一個權衡,有一個安排。但領導交辦的事,通常都是重要的事,雖然領導沒有強調快辦急辦,那是需要你自己斟酌掂量的。
當場聲辯
注意,我用“聲辯”,而不是“申辯”。
一次,我們召開全司會議,內容比較重要,結果有一位干部遲到了十幾分鐘,我當即批評他:“這么重要的會議怎么能遲到!”他當即聲辯:“公交車出了故障,路上又堵,本來應該不會遲到的。”
看到他自感委屈的神情,我的批評更嚴厲了:“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能遲到!”結果很影響會議氣氛。
但凡當場聲辯,通常都有一些原因,有時還很有道理,但這個道理是大道理還是小道理,我們很少考慮。有些人就事論事,認為只要有理由,就可以當場聲辯,可能還沒有想過,有沒有理由和當場是否聲辯不是一回事。當場聲辯的本質是不服管理,而不是有沒有道理。潛意識中的不服管理就會在有一點所謂的理由時表現出來,不服管理就不是小問題了。
開小會
一次我在直屬單位的職工大會上講話,講著講著,突然看見有兩個青年在交頭接耳,我的思路一下中斷了,停了兩三秒,那兩個人還沒覺察,繼續開小會,我不得不當場制止了他們。
事情不算大,但畢竟對講話和會議會有一些影響。
開小會,誰沒有開過小會?但這些年我經常坐主席臺,才知道原來臺下的任何動靜都能盡收眼底。哪里有個“風吹草動”,即使是上百人的大會,也能感覺得到。如果我正在講話,多少都會受到影響。如果是小型會議,那就更不用說了,在小會上開小會,簡直就是對講話人的輕視和挑釁。如果一兩句也就算了,三五句或更多,少則影響三五人,多則影響大半場,就會影響會議效果。
羞于上問
我當科員的時候,很怕見領導,更不會主動去請教領導。
現在想想,羞于上問是機關青年進步、提高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的青年是不敢接近領導,恐怕有所失誤受到批評;有的青年不是不敢請教領導,而是不屑請教領導,自恃才高,恥于上問;還有的青年不求上進,也不善思考,基本提不出什么問題;也有的看到領導板著個面孔,自然也就敬而遠之了。
其實,但凡領導,大多都有一些自己獨特的優點和長處。作為晚輩和下屬,如果能接近領導,就能討教一些真學問,學到一些真本事,正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這和討好奉承根本不是一回事。放著和優秀上級接近的機會而不請教不學習,豈不太可惜了嗎?
(摘編自《新湘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