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攝影作為藝術和技術開始逐漸被社會認可。攝影誕生于上個世紀,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攝影依靠本身的特性也在記錄世界的文明。攝影,作為當前人類觀察及記錄世界的一種重要方式,是當前藝術家用來表現整個物質世界及精神世界的重要載體,不僅如此,通過攝影,創作者還能夠表現、傳遞自己的審美情趣及價值觀;人們能夠通過攝影得到視覺享受及精神滿足。所以,攝影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毋庸置疑,對于我國目前的攝影現狀的思考和分析有其必要性。
一、攝影中幾個問題的見解
1、重視攝影實踐
攝影既是現實的,又是抽象的;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理論與實踐是不可分割的兩部分,只有理論而沒有實踐只是一種紙上談兵,沒有實際用處;而過于重視實踐而忽視理論的指導作用則會遇到很多不必要的問題,不僅延長了研究的時間,還打亂了預定的計劃,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重新制定計劃。所以,我們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還需要將其運用在實踐上,使得兩者得到完美的結合,最終達到我們預期的最佳效果。攝影實踐其實也就是將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運用到實際操作中,在自己的攝影作品中感受到美的存在。攝影創作活動在攝影藝術教學中理應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因此,我們應當主張在攝影課上創造更多的攝影實踐機會讓學生接觸攝影器材,接觸并走進大自然進行攝影實踐。這種做法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欣賞到課堂上沒有的美麗景色并為之陶醉,還可以利用這種機會讓學生們主動地去發現美、捕捉美、表現美;另一方面在自然的環境中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們的創作積極性,激起學生們創造美的欲望與興趣,進而可以得到學生們的最佳的作品。達到教學審美的最終目的。一般來說,一幅好的攝影藝術作品,不但要將自然之美表現出來,更重要的是要表現出攝影者對所拍攝的作品的感受,要表達出作者在拍攝時所帶有的強烈的感情色彩和審美情趣,按照這樣的標準來對學生們的攝影實踐進行嚴格要求。
2、選好攝影題材
對于攝影來說,題材是攝影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題材不是攝影的核心部分,攝影的主要的目的是表現攝影事物的內涵。在攝影的具體操作過程中,應該認識到攝影的題材并不是攝影過程中最重要的東西。攝影的創作者如果過于注重攝影的題材,就會埋沒攝影本身內容中的真實性及深刻性,進而削弱攝影作品中具有的感染力及生命力。因此,在實際的攝影作品創作中,題材應該只是作為作品特定內涵的載體,而不是攝影作品內涵的本身。簡單地說,就是攝影作品的創作者在進行攝影作品的創作時。首要的就是明白自己要表達的是什么。從自己的內心情感及表達的主題出發,選擇及尋找與表達的主題和內心情感相符合的攝影題材,只有這樣才能夠創作出具有生命力及具有內涵的攝影作品。
3、攝影與光線
攝影是光線的藝術,沒有光線就沒有攝影,就像沒有點、線、面就沒有繪畫一樣。光線是營造攝影影調的物質基礎,沒有光線的攝影是不存在的,用光在風光攝影中是不夠恰當的。攝影棚中光線的人工安排可以叫用光。風光中只有選擇光源的方向、時段的權力,沒有安排的權力,所以是一種選擇的過程。光線跟構圖一樣,都是不嚴格的約定俗成的稱謂,構圖從繪畫得來,實際是對鏡頭內或者說取景器內景物范圍取舍、遠近表達、視角高低的一種綜合選擇。風光的用光實際也是對光線入射角度、光線性質、光線色溫的一種選擇而非人工安排。光線就像一個人的氣質,也就是精神風貌,光線運用得符合內容表達,就像一個人天生陽光,能夠很快引起別人的注意。光線運用宜少不宜多,能夠充分表達主體風貌的光線和光線數量就是最好的光線和光線數量。并不是光線越多越能突出主體和主題,光線多了就會影響畫面表達。
4、重視攝影情境的表達
攝影的情景在哪里?其實就在我們的社會當中,到社會中去尋找,到生活中去捕捉,它會在你不經意間消失。只要你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對攝影不懈的追求,就一定能捕捉到感人的作品。
可以說成功的作品都會有生動的情景。情景在前,意境在后,情景是意境產生的條件。意境是由情景而產生的結果,情景是藝術的載體。情景有形的客觀存在,而意境是由情景與人產生的共鳴,與人的情景感產生碰撞而應發和產生。可以說,一個藝術作品是因為具有藝術情景而生動。攝影作品也是如此,有天生的藝術情景,直接關系到攝影作品的成敗。能否創造出優秀的攝影作品,關鍵還要看你是否始終關注現實生活,聚焦普通百姓,能否擁有豐富的生活積累、深刻的的生活感悟。在當今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人民大眾的生活千姿百態,在攝影創作中,只有把握好情景,才能使作品產生意境而耐人尋味,引領讀者的情感走得更遠。
5、攝影的主題與構圖
主題是攝影的靈魂,是攝影表達的集中體現,是攝影表情達意的內容。主題得益于構圖的形式表現,得益于色彩影調的情緒表現,得益于主體布局的遠近透視效果,得益于所有節奏的跌宕起伏,得益于所有元素的整體構成和累積疊加??傊?,主題是內涵,攝影的其他所有表現形式都是外殼。主題要得到充分表達,攝影的其他元素要整體協調進行充分顯現,主題寄托于攝影元素的物質和藝術元素外殼;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沒有好的形式,內容就會表達不夠充分、不夠藝術、不夠生動、不夠震撼。
攝影就好像一個人,主題是這個人的思想,構圖等形式元素是這個人的健康體魄,只有思想沒有健康或者只有健康沒有思想的人是不完善的。攝影也一樣,只有主題創意而沒有構圖光影等攝影元素,思想主題就會胎死腹中,創意設想就無從談起。光有構圖等形式的東西而沒有思想只能是華而不實,毫無內涵,也同樣讓人覺得不知所云。
構圖攝影在形式上是構圖和光線的藝術,攝影的所有元素都跟構圖有關。因此,構圖就像蓋樓的框架,沒有框架就沒有樓盤,沒有構圖就沒有攝影,標榜沒有構圖的攝影本身也是一種構圖規則。所有的攝影精神都蘊涵在構圖的表達之中。構圖是形式的,攝影的內容寓于形式之中,沒有構圖的形式就不能很好地表達內容。構圖就是表達內容的工具,就像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一樣,感情交流離不開語言,攝影表達離不開構圖。正因為構圖是形式的,所以過于追求形式的構圖有時會形式蓋過內容,使照片現出匠氣和做作。構圖就像一個人的外貌,外貌好就是天生麗質,構圖好攝影就會具有形式的美感。構圖有很多種形式,好的攝影作品形式掩藏在攝影表達的內容層次之內。構圖就像一篇運筆流暢的文字,感情表達充沛,文筆的形式本身也是一種享受。構圖就像透明的玻璃,越好玻璃越透明,透過玻璃看到的東西就會越多,但是內容又離不開玻璃,離開了玻璃,面前就沒有畫面,也就沒有攝影,就像窗子。
二、攝影觀念的轉變
1、轉變觀念與數字化同步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和數字技術在新聞界的運用,新聞攝影工作者應該跟隨時代的潮流逐步改變傳統的思想觀念,實現攝影工作者思想觀念和數字化的同步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根據時代的需求更新其審美觀念。在數字化時代,許多攝影技術得到了新的發展,現實性和幻影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新聞攝影工作者應該以完全真實的攝影將新聞事實確切地表現出來,不能利用現代數字技術手段將攝影作品進行任意修改或者加工等。其次,根據時代的需求培養快捷靈敏的傳播能力,充分掌握高科技方面的知識、多樣的語言習讀和溝通技巧等,熟悉當前各種網絡環境中新聞傳播交流的特點,選擇最佳的傳播途徑對攝影作品進行最快捷高速的傳播等。
2、人文關懷理念的轉變
攝影工作者應該在新時代的背景之下科學地轉變自身的人文關懷理念。首先,需要更多地從被攝者自身生活的角度來堅持雙方的心靈溝通,從人文視角出發以標準鏡頭的模式平視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將被攝者的真實情感反映在攝影作品事實中去;其次,在傳播的途中轉變自身的人文關懷理念,用平等的心態去關注每一個受眾者的心靈需求,將其最真實的心靈需求通過傳播途徑反映在事實中。
3、平民視角理念的轉變
新聞攝影記者平民視角理念的轉變,首先應該通過平民話題的選擇更多地滲透到平民日常生活中去,在實際攝影工作中深入到百姓生活的最底層,體驗平民生活并將其通過鏡頭充分真實地反映出來。在新聞攝影作品完成之后,攝影記者應該在此基礎之上,尋找一個平民的視角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對新聞攝影作品進行貼近百姓的描述報導,篩選出符合民眾真實需求的事實。在網絡和數字技術支持的背景之下轉變攝影作品策劃理念,更具有特色地凸顯頗具風格的攝影價值。攝影者首先應該把握好各類攝影題材,如重點嚴肅題材、突發事件以及常態攝影的策劃路徑,做出別出心裁的策劃報道以達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效果。
綜上所述,攝影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對攝影藝術的見解和思考是零散的,對其進行的實踐是粗淺的。相信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會走出一條更加適合自己的攝影藝術之路。
(作者單位:青海省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