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河北
2016年,是海峽兩岸五所交通大學建校120周年,4月8日是新竹交通大學在臺灣復校58周年的紀念日。
對21世紀的人們而言,手機等3C產品成為片刻不離手的必備品;而臺灣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至今已將近40年歷史,從1970年間政府全力主導半導體技術引進,發展成為全球科技島,與1958年交通大學在臺復校,成立以當時最為先進的電子、半導體為主的電子研究所有密切的關系。
交通大學創立于清光緒廿二(1896)年的南洋公學,其誕生有強烈的時代背景。1894年甲午戰敗,當時主持洋務大臣盛宣懷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以培養新學人才,是為我國最早創辦官立高等學府之一,之后相繼在唐山開辦鐵路學堂(1905年),北平開設鐵路管理傳習所(1910年),吳淞舉辦商船學校(1911年)等,均以地取名,皆為交通大學之前身。1921年,交通部合并上海、北平、唐山三校為“交通大學”。1937年,抗戰軍興,各校次第淪陷,輾轉各地。抗戰勝利后,各返原校址復學,又回復總稱交通大學,并各冠以所在地名,以示區別。
創校維艱:從電子研究所到綜合大學
兩岸分治后,因應在臺及旅美校友復校之議,以電子科學在近代科學中發展至速,應用至廣,對國防、工業、交通等建設關系至為重要,而交通大學在昔日辦理電機工程教育成績卓著,遂核準在臺灣新竹設立電子研究所,培育高級電子科學人才、開發電子科技。1958年6月1日,聘李熙謀學長兼任所長,并由臺灣大學電機系盛慶琜學長處理所務,七月招收郭南宏、鄧啟福等20名首屆研究生。
1967年7月,電子研究所改制為交通大學工學院,由鐘皎光教授接任院長。在李所長任內建立半導體實驗室(1964年)增設電子物理、電子工程兩系(1964年)及控制工程學系(1965年)、電信工程學系(1966年)。1959年3月由劉浩春教授繼任院長,1971年7月,增設管理科學系;1962年劉院長積勞成疾而終,8月由盛慶琜教授接任院長,增設應用數學系、計算器科學系,之后又增設運輸工程與管理學系(1974年)、機械工程學系(1976年)、土木工程學系(1977年)。在盛院長任內,因當時博愛校區僅七甲多,校務擴展受限,在院長多方奔走交涉下,取得光復校區,日后擴建62公頃。1978年8月盛院長請辭,由校友郭南宏教授接任院長。1979年7月,學制規模已具,改制恢復校名為交通大學,即兩岸五校冠上地名的新竹交通大學。
1979年新竹交大首任校長,是為第一屆電子研究所(1958年)郭南宏學長,郭學長后赴美取得博士,回國后一直在母校任教。1987年5月,郭學長被延攬擔任交通部部長,由多年在教育界服務的阮大年擔任校長,阮校長是少數幾位非交大畢業背景的校長,但在阮校長五年多任內,成立人文社會學院,設立藝術中心、應用藝術研究所等,推動校園文藝活動。
1992年8月,由鄧啟福學長接任校長,鄧校長以其專長微波工程與天線,推動微波通信領域的發展,因此邁入21世紀,聯發科技等全球IC設計領導廠商,在無線通信及數字媒體等技術領域,有不少研發人才是這時由新竹交大培植的。
1998年8月,由新竹交大第一位博士張俊彥接任校長,在八年的校長任內(1998—2006年),將新竹交大積極推向國際舞臺。不管是校務經營表現或學術發表成就,表現都出奇亮眼。校務基金由3億元(新臺幣)跳升到8億元;教授計劃研究總經費收入從7億元成長兩倍到14億元;校內圖書館藏也從40萬冊大幅成長到90萬余冊,績效都是兩倍成長。他就任校長第五年時,就有個外號叫做Mr. Double(雙倍先生)。
2007年2月,由吳重雨教授就任新竹交大校長,吳校長從1972年就讀電物系開始,至1980年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后,除了2003年被張俊彥校長送到美國伊利諾大學講學一年外,40余年來一直留在新竹交大。在擔任新竹交大四年校長任內(2007—2011),將視網膜芯片研究就從冷門堅持到變成熱門,并將校內電子信息與生物科技兩領域結合,未來商機無可限量。
2011年2月,由擔任陽明大學校長達10年之久的吳妍華接掌新竹交大,她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專長是分子生物與生物化學,以生醫領域為主。校友們推薦她接掌新竹交大,是要借助她在生醫領域的專業,讓未來新竹交大在電子生醫領域上有杰出表現。吳校長在四年半的任期(2011-2015年),的確讓新竹交大脫胎換骨,成為一流的頂尖大學。2015年8月,校友張懋中接任校長,他1979年取得新竹交大電子工程博士后,對美國業界與學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講座與卓越教授)極具貢獻,為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等。他曾語重心長地說:“我想做人不要看輕自己,做為一個臺灣的土博士,也可以有機會發揮所長,只要肯努力,還是能夠得到人家的認同!還是得飲水思源,感謝母校的栽培,才讓我能在美國可以闖下這樣的一點成就!”因此,他本著“飲水思源”精神,擔任母校的大家長,以他學術權威與優越的領導下,讓新竹交大在研究與教學齊頭并進。
新竹交大至今已有理學院、工學院、管理學院、電機學院、信息學院、人文社會學院、生物科技學院、客家文化學院、光電學院、科技法律學院、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學生一萬四千余人,已蔚為一個綜合研究型大學。
實事求是:新竹交大的校訓
“論人難,論交大之人尤難。”交通大學歷史悠久,沿革復雜,五校區位于大江南北各有特色,各校人才輩出,品類既繁,因此論斷交大人尤難。一百多年來,在交大師長的不斷陶冶下,也逐漸形成交大的校風與精神。“實事求是”,這是新竹交通大學的精神特色,也是承繼百年來交大的校風。在臺復校后,新竹交大是一個以理工科為主的大學,師生具有理工的特質,也是“崇實篤行”的精神特色。雖新竹交大已發展成一所綜合大學,然無法改變一般人對新竹交大“工科”“計算機”的印象,凡此與新竹交大特質:著重應用與實際有關。凌鴻勛校長以“知新致遠,崇實篤行”八字為校訓,不僅揭示新竹交大努力的方向,而且也點出交大人的特質。
“單純且無修飾,外表如此,言談如此,行為亦如此;外表可用一個‘土來形容”,這是電工系畢業的高淑瑛形容畢業的學長們。她說畢業了一二十年,人事物皆有轉變,但有些不易改變,仍蘊藏于每一個新竹交大人的內心,是什么?那就是“質樸”。“想想身邊最親密的人,他就是個有著‘交大人特質的‘好男人。”質樸之于言談,則是“木訥寡言”。新竹交大的同學從高中就讀男女分校的“和尚學校”,來到新竹交大的男女比例,簡直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畢業后又進入新竹科學園區,從早到晚忙得無空暇,追求女朋友不會說甜言蜜語,所以“選擇嫁給交大人的女孩,大都具有慧眼,是看出他的好,而非單耳朵聽的”。
新竹交大位于民風淳樸的風城(臺灣新
竹面臨臺灣海峽西北,秋冬季風盛行之稱),學生背景近似,大部分的科系又是講求實際的應用學科。加上新竹交大各科系的功課都相當沉重,學生如想要“由你玩四年”,常常會有退學的可能。因此,教導出來的學生思想“作風平實、苦干實干”,“坦率真誠,質樸無華”。此一特質,由創校百余年以來,前輩校友做大事的多,而當大官者甚少可以見出。即便是做了大官,也都與交通實業有關,在官場則保持了“未出土時已有節,到凌云處總無心”的勁竹氣節,絲毫不受爾虞我詐、模棱兩可的官場氣習所污染。如凌鴻勛校長和尹仲容學長有為有守、剛正不阿的風骨都是表率。其次,新竹交大師生十分崇尚淳樸自然,常聽到對新竹交大學生的形容:“交大人都是很容易辨認,呆呆的,走在路上都是低頭沉思。”走在新竹交大的校園和走在臺北等大都會的大學校園里不同,您幾乎看不到一位奇裝異服的同學,但是卻可以常看到穿著T恤、牛仔褲、球鞋打扮的學生,也可以常看到不修邊幅的男同學穿著“夾腳拖(鞋)”到處亂逛,近年來因為女同學比例增加,這種“拖鞋文化”也就自然減少了。
飲水思源:新竹交大校友們的美德
“飲水思源”不是新竹交大的校訓,但是新竹交大人的共識,也是美德。翻開新竹交大的校刊《友聲》,觸目所見,除了對學校近況的報導之外,內容充滿畢業校友們對母校及師長無盡的懷念與感激。新竹交大人把自己的成就,全歸功于母校深厚的培育之恩。電工系李有山學長說:“(新竹)交大人有一個夢,希望交大茁壯并成為眾人心目中理想之大學。所有交大人都一直朝這個理想前進,為交大貢獻一份力,飲水思源,默默地回饋母校,照顧弟妹。”新竹市不大,新竹交大早期更位于市郊一隅,在博愛校區時期,全校師生共同生活在一起,幾年內培養的情感,畢業后,不僅對母校的懷念,學長學弟妹們彼此的照顧更傳為美談,在《友聲》中報導:“高薪特質校友排行交大奪冠!(新竹)交通大學使出章魚吸盤大法,超過半數、共計10項高薪特質拿下前3名。……早年‘交大幫直送新竹科學園區,人海戰術加上在科技領域的應用發展,在臺灣科技產業發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事業有成的新竹交大校友如施振榮、曹興誠、宣明智、曾繁城、劉克振等,常在母校經費拮據時,慷慨解囊,幫助母校建立圖書館、實驗館、學生活動中心、建功路學人村,以及光復校區的振吾亭(紀念電子所首任所長李熙謀學長)、九思亭、浩然圖書信息中心,并且設置多項獎學金,嘉惠無數的學弟妹們。在建校百周年前夕(1995年),校友會成立“思源基金會”(取其“飲水思源”之意),先后募集新臺幣7500萬元,協助母校提升教學研究水平,使其發展成為一流的大學。且在每一年的校慶,校園里充滿了畢業一二十年的學長們,攜家帶眷返回母校參加校慶活動。
凌鴻勛:新竹交大的精神領袖
談到新竹交大的復校與學風,不得不歸功于交大人的精神領袖:凌鴻勛先生(字竹銘,1894—1981)。“知新致遠、崇實篤行”,是1974年凌前校長鴻勛先生手題制頒的校訓。而“實事求是”是交大校友們對凌前校長的追思與勉懷。回顧交大的發展,一直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日新又新。若云大陸交大是挺拔的老干,則臺灣新竹交大無疑是茂發的新枝。“求實學、務實業”是交大教育的特色,也是形塑交大學子人格特質的力量,期許學生不但具備實事求是的精神,亦能掌握社會脈動,與時代思潮同步前進。新竹交大能在臺復校,全得力于竹銘老與校友們的全力支持。交大校友會可說是各大學校友會中歷史最悠久,團結堅強,聯系密切的組織,其重要精神力量是竹銘老,他不僅得校友們欽仰,更是日后新竹交大團結的向心力。因此,新竹交大為他在校園中建“竹銘館”“竹銘紀念室”“竹銘紀念獎學金”;將光復校區的人工湖命名為“竹湖”,并在校園中豎立銅像;每年三月間與一墻之隔的清華大學所舉辦的校際比賽,稱之為“梅竹賽”(自1969年正式舉辦至今年已有近半世紀的歷史),為兩校同學與校友的盛事。
首創電子所:發展臺灣成為全球的科技島
臺灣經濟發展由1960年代開始,其最大功臣是尹仲容學長(1903—1963年,1925年畢業于上海南洋大學,即上海交大前身)。尹學長極度相信市場經濟的重要性,在此理念下,除了加強民間競爭力與進口替代之外,他一向極力主張計劃型的自由貿易可促進經濟成長。因此在他執掌經濟部門時,推動《外人及華僑獎勵投資條例》在1959年通過,因有上世紀70年代設置臺中、高雄加工出口區,引進美、日等外資的勞力密集產業,成為臺灣經濟起飛關鍵。
臺灣半導體產業藍圖在上世紀70年代逐漸成形,此與新竹交大在臺復校,成立了全臺第一個專研電子科技的電子研究所有關。新竹交大電子所在1970年7月通過張俊彥為我國第一位國家工學博士,博士論文為《金屬半導體接口之研究》,博士論文系由時任貝爾電話公司實驗室主任施敏博士指導。施敏博士在回臺指導博士論文外,亦應時任經濟部孫運璇部長之邀,成了當時“經濟部發展集成電路計劃工作小組”成員之一,施敏所提出最關鍵建言,就是力薦孫運璇要推動半導體產業。在政府推動下,利用新竹交大在1964年成立全臺第一座設備完善的半導體實驗室的基礎,展開日后臺灣的半導體業,向美國半導體廠RCA技轉,引進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創立今日的臺積電公司。
“如果說沒有施敏當年對孫運璇的建言,可能就沒有臺灣半導體業產值超過兩兆元的榮景;如果沒有施敏當年發明閃存,可能就沒有今日的智能型手機、數字相機。”這是2014年8月《今周刊》919期對施敏博士的報導。有半導體教父尊稱的施敏博士也在1990年3月回到新竹交大服務,1994年榮獲中央研究院院士及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1995年),2010年榮獲新竹交大終身講座教授。
新竹交大:教研創下首屈一指的紀錄
新竹交大信息科技的研究發展,在國內各大學中起步最早,迄今仍居于領先的地位。早在復校時,在所中設有計算器組,是為新竹交大信息科技研究之濫觴。其后又于1962年,率先引進IBM650電子計算器,開設計算器課程,并成立全臺大學第一個計算器中心;1964年自制成功全臺第一部數字電子計算器。1970年,正式成立計算與控制工程學系,開啟了全臺大學信息教育的先河。1992年4月8日,全世界第一套學生宿舍光纖網絡系統于96周年校慶之日正式啟用,經由此一系統,同學們可以在自己的寢室中,輕易地接上網絡。
邁入21世紀后,新竹交大在政府“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邁向頂尖大學計劃”經費的資助下,展現不凡的爆發力。在工程及計算機科學領域,新竹交大排名全球第 39 名、計算機科學領域為第 46 名。根據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ARWU),新竹交大自 2006 年全球排名 447名進步至 2011 年 330 名,大幅躍升進步 117名。2011 年 ESI 公布論文數排名,新竹交大“計算機科學”領域世界排名第 26 名、“工程”領域世界排名第 30 名、“物理學”領域世界排名第 81 名,皆為世界百大之列。
交大幫:造就臺灣“電子王國”的美譽
新竹交大在全臺電子信息工業之發展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目前臺灣世界級的高科技公司如宏碁、聯華、華邦、大眾等半數以上都為新竹交大的校友所創辦。近半世紀來,新竹交大培育的科技領導人才,遍布各行,貢獻為各校之冠,因有“交大幫”的稱呼。目前于重要產業中擔任高階經理主管者逾68%皆為交大校友。科技界一致公認,“交大幫”帶動臺灣近代科技及科學園區產業的成長,猶如斯坦福大學帶動美國近代科技與硅谷產業的成長。
新竹交大師生及校友在臺灣科技與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在科技研究方面,朱蘭成校友引導臺灣及交大微波科技的發展;施敏院士及張俊彥院士開啟臺灣及交大半導體研究的先河。在科技產業方面,胡定華校友首創半導體示范工廠的理念,導引半導體公司如雨后春筍般,一家接著一家創立;曹興誠校友首創員工分紅制度,奠定新竹科學園區科技產業發展的基礎。后起之秀校友潘健成創立群聯(Phison),開發出臺灣第一張隨身碟。在科技品牌方面,多家國際知名公司,皆為交大杰出校友所創設,如施振榮創立宏碁、朱順一創立合勤、高次軒創立友訊及施崇棠創立華碩等。
尤其是施振榮學長在2012年被《亞洲金融雜志》評選為“年度企業領袖”,在《天下雜志》的調查中,施振榮也被臺灣企業界推選為僅次于王永慶,最佩服的企業家。他所創“宏碁計算機”為《遠東經濟評論》贊譽為“亞洲的王牌”,1996年美國商業周刊更評選施振榮為“全球25位最杰出的企業管理者”之一,2006 年獲美國《時代》雜志選為60周年“亞洲英雄”,以表彰他對全球IT產業的貢獻。施振榮在1976年創立宏碁,由僅11個員工的小公司,40余年來蛻變為臺灣信息電子產業的龍頭,年營業超過500億新臺幣的國際知名公司;至2015年宏碁計算機被《讀者文摘》連續16年評選為最受亞洲消費者信賴的個人品牌計算機。
新竹交大的校友不僅在電子信息領域突出表現,在管理方面,也培育了不少人才,如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的杜書伍學長,1976年加入神通集團,引進英特爾微處理器,推廣并促成臺灣電子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被喻為“臺灣信息產業開拓史十大關鍵人物”之一。三十余年來,一路帶領聯強國際集團發展成為亞太第一大、全球第三大3C專業通路商,2014年合并營收新臺幣3315億元,全球通路集團營收約新臺幣9378億元。杜書伍學長近年來將他在企界管理的心得,寫成一系列如何打造“將才”的專著。
Computex、信息展的創始者是新竹交大電工57級林榮生學長,他是國內計算機工業發展很重要的推手,曾任臺北市計算機公會(TCA)第三任理事長,公會現有4000多家企業會員,產值占臺灣ICT產業80%以上。林學長畢業后即進入王安計算機,成為第一位進入產業并籌組計算機公會的業界人士。1980年前臺灣沒什么電子業,PC也還沒開始出來,但是很多外商來臺投資PC版、組裝廠,臺灣對組裝和電子零件已經有些概念,可是沒有產品可以發揮,臺灣開始有電玩山寨,PC接著產業進來,臺灣整個產業才上來。一手創辦大型計算機商業展覽,讓臺灣計算機邁向國際;敢于創新,嘗試系統整合技術,鼓勵產業轉型,提升巿場生產鏈中的價值。
另一位程天縱學長是新竹交大電子工系63級,曾歷任惠普、德州儀器和富士康總裁,程學長在2012年退休后因緣際會下接觸到創客(Maker),體認到創客將會是傳統制造業轉型的關鍵,從此開始義無反顧地投入年輕創客社群經營,分享自己多年的硬件供應鏈經驗談,希望幫助年輕創業者和創客實踐夢想。在微信上成立Terry & Friends創客社群(簡稱為T&F),分門別類開設不同用途的創客群組,不收費更不營利,運用以前的人脈資源,讓創客們分享資源和問問題,毫無保留地幫助年輕創業者。
而畢業于新竹交大電理系的黃民奇學長,是漢民集團的創辦人兼董事長,漢民是臺灣最大且經營最久的設備代理商,至今已經手超過一萬臺設備。黃學長被視為半導體設備業的教父級人物,后轉投資掛牌上柜的“股王”漢民微測科技公司,是國內極少數可以突破國際大廠壟斷,且自行開發成功的半導體檢測設備廠商。
最年輕的企業家是新竹交大校友潘健成,畢業于新竹交大電控系所,2000年創立群聯,當時他和伍漢維、歐陽志光等4位學長才26歲左右,但五位學長弟歷經10年,拼出亞太第一大閃存控制芯片廠,2015年營收近400億元。群聯創立時,兩度面臨幾乎倒閉危機,成立前九個月,虧了一半的資本額,靠著不服輸的拼勁,不僅渡過難關,還讓公司日益壯大。“伍漢維是五個創辦中人年紀最小的,為澳門僑生,持有臺灣護照才有資格掛名董事長,我則是總經理。”潘學長回憶草創時的情形。直到2004年,群聯申請掛牌上市,當時潘學長30歲,伍學長29歲,“我們的輔導券商說,我們兩人的年紀相加起來都比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或總經理還年輕,太年輕了,申請掛牌一定會被認為不牢靠,于是,我們才將董事長換成年紀較長的個人股東”。潘學長們是近幾年新竹交大學長創業后起之秀的代表。
臺灣電子產業發展至今已將近40年歷史,從1970年間全力主導半導體技術引進,以及早期推動PC組裝和周邊零組件標準化,衍生出完整電子產業生態鏈,在產業高度群聚效應推動下,已在全球電子產業站穩關鍵性地位,并累積堅強OEM/ODM研發與制造實力。凡此,均是與新竹交大在1958年陸續成立電子信息領域的系所,培養臺灣電子信息產業的人備有關。
(作者為新竹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