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
[摘 要]初中語文語言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傳遞信息的橋梁。在新課程改革下,語文教學語言學習對于學科是相當重要的,教師應該不斷地加強自身的學習,配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當然, 學生也要配合教師的教學。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存在問題及解決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語言
一、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存在的問題
1.課堂評價中教學語言的運用不合理
課堂評價指的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行為做出的評斷。教師能夠通過課堂評價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效率,盡快地完成教學目標。而現在,大多數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所采用的評價方法都一樣,并且在對學生的評價中不重視語言的使用,尤其是對于學習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來說,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并不能完全令教師滿意,而教師往往會采取批評的方法,否定學生。這就使得學生在課堂上受到打擊,自尊心被嚴重傷害,不僅削弱了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令其對語文課程產生反感,還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負面的影響,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2.教學語言有著明顯命令式的現象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最為容易出現的一種現象就是教師總是在用命令的語氣在進行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語言,牢牢地掌握著課堂主動權,強迫學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生的意見和想法被忽視。而在新時期的教學模式中,強調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才是教學中的主體。這種教學語言明顯地與新的教學模式相悖。命令式的教學語言不僅將學生的學習活動局限于一個狹窄的范圍內,還限制了學生創造性的思維,使得學生思想呆板、學習中過于依賴教師。
3.教學語言對話與提問缺乏實效性
隨著新的教學模式的普及,許多教師已經逐漸地意識到課堂交流的重要性,要提高課堂效率,必須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然而,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又走入了另外一個誤區,那就是教師認為課堂交流就是教師來提問,學生來回答。這種片面的交流方式使得教師依舊是整個課堂中的主導者,學生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學習需求去進行平等的交流,并且當教師的提問過多時,不僅會影響課堂教學進度,還會使學生擔心自己回答不出問題而不敢積極表現。造成了在課堂上,學習好的學生往往越來越積極,而學習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就越來越不敢參與課堂互動,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差距越來越大,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
二、改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策略
1.轉變語文課堂上教師語言觀念
一是要將語言由命令式轉變為商討式。在新的教學模式中,教學的主體由教師向學生而轉移,這時,為了體現學生的教學中的中心地位,就應當適當地放松自己手中的絕對權力,而是將學生放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之上,避免強制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學習。將課堂中的發言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能夠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地參與到語文課程的教學中來。在教學語言的轉變方面,教師應當摒棄原本命令式的口吻,而是要用商討式的話語與學生進行交流。如此一來,學生才愿意交流,才敢于主動交流,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是要將語言由灌輸式轉變為引導式。從目前的初中教育現狀來看,雖然提倡素質教育,但最終在對學生能力的考核中,考試分數依舊占據著絕對的地位,為了能夠讓學生考出好成績,教師只能采取應試教育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所教授的主要內容就是讓學生掌握答題技巧,讓學生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而忽略的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必須從根本上轉變課堂教學語言的運用觀念,避免使用灌輸式的語言來進行教育,而是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發揮教師作為引導者的作用,而不是完全決定學生的學習活動。
三是要將語言由評判式轉變為建議式。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根據學生學習成績的優劣進行非常直接的評斷,而在新時期的教育,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不應當是按照學習成績一刀切,而是應當看到學生的優勢,并且能夠在學生進步時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在學生學習中遇到困難時給予恰當的建議幫助其解決問題。
2.提高語文教師的自我修養
一是要提高語文教師的語言素養。語文教學的效果與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有著直接的關系。很多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明明自己對語文知識的了解很透徹,自己的知識儲備量也很豐富,但在實際教學中,卻不知如何傳達給學生。這就是教師缺乏語言表達能力的表現。教師應當有意識地鍛煉自己在語言表達方面的能力,豐富相關的知識內容,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
二是要注意教師在語言表達上共同的問題。其一,一些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能熟練地運用普通話進行教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的語言是教師知識能力的直接表現,普通話不標準,將嚴重影響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其二,部分教師對于專業術語運用不到位,在教學中只是在復述教材中的內容,缺乏自己獨特的見解,造成了學生覺得教師的講解可有可無的情況。其三,教師講課缺乏激情,一直采用同一種語調,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覺得枯燥乏味,失去學習的興趣。
3.提升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是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構成。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組成: 其一為抽象思維能力,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首先要對應當如何教學、教學內容是什么有一個清晰的思路,避免思路不清而造成課堂教學混亂; 其二為靈活應變能力,在語文課堂上,每一位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不同,教師要學會靈活應對各種各樣的學生,才能保證班級里的每一位學生都能投入到學習中去。其三為語言駕馭能力,如何讓自己的語言有說服力而又不至于完全牽制學生,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其四為清晰的表達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將語言作為一種基本工具,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才能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二是提升語文教師語言表達能力的策略。首先,教師要有意識地去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以良好的態度、督促自己不斷地學習。其次,教師要培養自己的靈活思維,并且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強化語言功底。再次,教師要經常反思自己,找出教學中語言運用不恰當之處,并且積極地改正。最后,要多為自己爭取鍛煉的機會,積極地與學生進行溝通,從而全面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更好地運用教學語言,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王曉光.情感: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言語表達[J].教育教學論壇,2011(8).
[2]朱愛華.試論教學語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