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報》:《父親的身份》在創作過程中,有沒有刻意迎合年輕人?
高群書:我從來不考慮年輕人和老年人的區別,一部作品能否吸引人,能否讓人產生情感共鳴,和觀眾的年齡沒有關系,和內容的品質密切相關。我不會特意為某一類人群服務,好作品可以打通任何年齡段。
《綜藝報》:如何評價目前國內諜戰劇的整體水平?
高群書:我沒有看過國產諜戰劇,一直在看美劇,如《國土安全》,還有一些美國警匪片,《24小時》《特工卡特》等,希望可以向這些作品看齊,但不會效仿。
《綜藝報》:如何看待創新?
高群書:我不太愛聽創新這個詞。創作一部影視作品只需找到最適合的方式方法即可,創新在于你的認識,在于導演對這個作品的詮釋,而不在于具體手段的創新。導演在拍攝過程中不能一味追求創新,只需找到最合適的方式來講述故事。
《綜藝報》:在你看來,中國影視業和美國、韓國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哪里?
高群書:差距主要體現在工業上,我國合格編劇稀缺,多數人不會講故事。好萊塢為什么有那么多經典作品,很多都是憑借“好萊塢經典敘事”,在講故事方面我們與美國有較大差距;其次,制作人員水平參差不齊,舉例來說,主攝影可能具有好萊塢水平,但副攝影水平低,團隊整體水平便無法保障。
總的來說,我國影視行業不乏領軍人物,但合格團隊非常少,工業體系不健全。我們需要做的是大力推進工業體系建設,同時兼收并蓄,百花齊放。
《綜藝報》:在行業建設方面,有哪些建議和具體行動?
高群書:成立影視業“藍翔技校”是我馬上要啟動的項目。這個技校專門培養影視業中低層技術人員,我們不請大師,但會從好萊塢、日本、韓國聘請從事副導演工作25年、“推車”推了10年的各工種的具有豐富實操經驗的人來講課。重在實踐。
《綜藝報》:一名優秀導演,應該具備哪些素養?
高群書:新成長起來的80后導演很值得期待,他們沒有一定要成為“大師”的心態,不再好高騖遠,更加腳踏實地。由于他們中很多人有海外留學背景,他們受到的教育已經改變了中國影視業現狀。
導演是一個工種,不僅僅是藝術家,他需要對行業有非常深的積累和認知。
《綜藝報》:如何看待韓劇在中國掀起的熱浪?
高群書:早在3年前我就提出,中國影視發展必須學韓國,韓國的優勢在于它把好萊塢的成功規律與本土文化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中國在這方面有很大偏廢,要么照搬全抄,要么根本看不上,沒有結合并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影視體系。目前,我國影視業缺乏自我建設的行業風氣和習慣。
《綜藝報》:如何看待IP熱?
高群書:IP的本質就是影響力,如何使用影響力很關鍵,它和結果不存在必然關系。網絡小說是IP,有影響力的人或者班子也是IP,我認為我就是一個IP。但在這之上最重要的還是一個合格的劇本,并在好劇本的基礎上把它拍好,這才是根本。
IP是個好東西,但被很多人整壞了,在創作層面不應該過多談論IP。
《綜藝報》:對網劇、網絡大電影是否有關注?
高群書:一直在關注。網生內容正處在邊成長邊淘汰的發展道路上,我現在任好幾部網劇的監制,即便是網劇,我們也會堅持自己的創作方向和創作方法,不會打擦邊球博眼球,仍會通過扎實的故事和內容打動觀眾。
作品更適合在哪個平臺播出,要根據題材決定,至于創作層面不會有差別。
《綜藝報》:未來工作重心是什么?
高群書:工作重心肯定是電影,但下一個項目還是電視劇,一部警匪片《劉漢大案》,也是央視將重點推出的反腐大劇,將于6月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