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丹
4月中旬,黑龍江省政府推進職能轉變協調小組辦公室發出《關于對全省鄉鎮、街道(社區)出具的證明手續情況進行調查統計的通知》,要求如實上報出具的證明手續情況。省政府將本著便民高效的原則,依法依規進行規范,堅決砍掉一大批各類無謂手續和“奇葩”證明,進一步提高全省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為基層群眾提供公平、可及的服務。
從近期國務院和省政府一系列不斷發力的改革中,我們能看到哪些大勢呢?
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流程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認為,在下一階段的簡政放權過程中,重點是加大“減少”的力度,而不是“下放”的力度,一些政府部門不應該管的就堅決不管。對于“下放”的權力,要進一步加強規范,做好“權力清單”,讓群眾一目了然。
據報道,今年以來至少有16個省區市采取“列目錄”“砍證明”“簡流程”“推共享”“網上辦”等措施,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流程。譬如,北京市提出,要以方便群眾辦事為原則,凡屬于行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內部管理事項或應由行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調查核實的事項,不得要求申請人提供證明材料。
還有一些地區明確提出,將探索“容缺受理”制度。譬如,陜西省提出,由申請人書面承諾符合相關條件并進行公示,辦事部門先予以辦理,再相應加強事后核查與監管,進一步減少由申請人提供的證明材料,提高辦事效率。
部門間實現數據信息共享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200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如何治理“奇葩證明”現象這一問題上,排在前兩名的觀點分別是:69.8%的受訪者希望合并辦事窗口;65.2%的受訪者建議實現技術性信息融合,建立信息共享機制。
“之所以要拿證明,就是因為這些信息他不掌握,讓你去取證,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群眾的辦事成本。”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教授孫曉莉分析,這說明政府部門之間信息不共享的現象還比較突出,“大數據時代,很多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只有信息共享,才能更好地解決社會管理當中的很多具體問題。”
全國政協常委、江西省政協副主席劉曉莊建議,建立健全公民個人信息檔案和公民信息登錄系統,打破部門之間的信息封閉,開放信息核對端口,除隱私之外的有關個人資料在數據庫都能查到,真正做到“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腿”。
對此,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治安學院教授王太元判斷,本輪戶籍改革完成之后,全體國民都將有且只有一個身份信息,“屆時,所有公務信息、公共信息都可以通過公民身份號碼集成,實現網絡共享、網上運用。”
改變權力機關的管理思維
當然,即使“硬件”跟上了,“軟件”跟不上也不行。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凱認為,政府部門真要下決心解決“奇葩證明”問題,最大的障礙不在技術,而在于管理思路。
《人民日報》一篇題為《“奇葩證明”如何才能絕跡》的評論指出,政府施政要義,在于以敬民之心行簡政之道。因此,讓“奇葩證明”絕跡,根本還是要做到人性化的服務,在權力做“減法”之外,在服務意識上做“加法”。
對此,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錢大軍進一步分析道,清理“奇葩證明”,要樹立服務型政府觀念,改變公共權力機關的管理思維。
法律工作者吳元中認為,證明開具部門不能輕易甩掉開證明的包袱,除了本就依法不應開的證明外,應當在停開相關證明的同時做好銜接工作,將其掌握的信息資源向需用部門做好信息傳遞和聯網,不能一停了事。不然的話,如果該開具的不開具,就會同無理要求出具“奇葩證明”一樣,把當事人夾在縫里,致使該辦的事沒法辦。那顯然不是便民、利民,而是懶政,難為群眾。
有效保障權力的規范運行
2015年11月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方便基層群眾辦事創業的通知》,部署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相關工作,切實解決群眾“辦證多、辦事難”問題。
通知中有兩項硬措施——“列目錄”“砍證明”,即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根據法律法規規定,對本地區、本部門以及相關國有企事業單位、中介服務機構的公共服務事項進行全面梳理,列出目錄;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證明和蓋章環節,要堅決砍掉。
輿論對此反應積極,認為此舉是向“權力任性”開刀。對此,《南方周末》刊發的題為《為什么會有奇葩證明?》一文指出,奇葩證明的背后,其實就是權力與權利的關系。杜絕奇葩證明,其核心在于明確權力與權利的關系,在于管住權力任性,實現權力的規范運行,“列目錄,就是一種‘權力清單,讓‘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任性的權力將被套上制度的‘轡頭。”
在規范權力運行方面,各地進行了不少探索,比如黑龍江省創造性地將清理規范行政審批中介服務工作拓展到所有權力事項。4月26日,黑龍江省編辦組織召開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座談會議,要求堅持“多取消、審一次、真備案”原則,全部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要嚴格對應上級決定,清理本級權力事項,認真落實國務院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要按照“審一次”的原則,除國家特殊規定外,需要政府審批的,省、市、縣三級政府只審一次;要專項清理地方自設的權力事項;要在繼續簡政放權的同時,強化放管結合,抓緊做好取消和下放事項的后續銜接工作。
令人欣慰的是,隨著簡政放權的不斷深入,各方面制度體系必將越來越完善,使從源頭上杜絕“奇葩證明”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