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祖文
3月上旬,佳木斯市委組織部從全省“雙百”示范工程和全市“521”示范工程示范點的基層黨組織中,優選村黨組織書記30人、社區黨組織書記25人、“兩新”組織黨組織書記25人,縣(市)區“兩新”組織黨工委專職副書記、市直有關黨工委領導12人,共92人,采取市委黨校課堂教學、蘇州培訓基地現場教學、總結成果面上教學的“三段式”教學法,舉辦了全市農村、社區、“兩新”組織黨組織書記示范培訓班,在課程設置、教師選聘、培訓形式、組織管理等方面做出精心安排。
課堂教學:
讓黨校發揮培訓主陣地作用
3月10日,農村、社區、“兩新”組織三個不同領域的學員一起開班,通過集中教學和分類施教相結合的方式,有效統籌了教學資源,既節省了人力、物力、精力,降低了培訓成本,又滿足了學員的不同需求,增強了培訓的針對性。
公共科目——大班授課“集中學”。對于黨的基本理論、基本政策、黨性教育等“公共科目”,培訓班集中兩天時間進行全員培訓。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云凱在開班式上就如何做好一名基層黨組織書記提出六點希望,既是一次加油鼓勁的開班動員,也是一場深入淺出的專題輔導。市委黨校的教授結合中央關于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要求,針對學習黨章黨規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以及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等內容設置了三個專題講座。富錦市一位非公企業黨組織書記課后感慨地說:“以前我覺得,在企業不用看黨章黨規,只要看老板就行,老板的意思就是‘規矩;現在看,無論是企業還是機關,要想做一名合格黨員,首先要嚴守黨章黨規。”
不同領域——分班教學“吃小灶”。基層培訓最忌諱“大幫哄”“一鍋煮”。這次培訓根據學員的不同需求,采取集中講授和分類施教相結合的方式,在大班集中學習的基礎上,對農村、社區和“兩新”組織書記進行小班授課——邀請市農委為村黨組織書記重點解讀中央一號文件精神;邀請市委黨校社科部主任為社區黨組織書記重點講解加強新型社區管理方面的課題;邀請市非公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黨工委負責同志從不同側面探討“兩新”組織黨建工作。此外,還通過不同領域優秀黨組織書記“現身說法”的方式,每個小班都安排學員走上講臺。學員們普遍反映,分班授課和自己的工作貼得更近,更能受到啟發。
分組研討——深入交流“找藥方”。為搭建深入溝通交流的平臺,培訓班按領域劃分了七個研討小組,結合當天的授課內容,每晚利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開展專題研討,對授課內容進一步消化理解,在交流中尋找破解難題的方法。研討過程中,學員們對開班式上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云凱關于“農村、社區、兩新組織書記是‘莊稼地里的主心骨‘小巷總理‘定盤星”的形象比喻感同身受,覺得這種稱呼既是榮譽,也是責任,體現了群眾的信任和組織的重托。
規范管理——從嚴要求“塑學風”。依托黨校主陣地,培訓期間,培訓班統一安排教學和食宿,實行封閉式管理,并制定了“六不準”的紀律要求。每個小班都有一名市委組織部干部帶班,負責跟班考勤,分組討論也明確了組長和聯絡員,學員參訓情況每天實時反饋到各縣(市)區委組織部。有的村黨組織書記培訓后深有感觸地說:“要求這么嚴真有些受不了,但卻逼著我們坐住了板凳,真的學到了些東西。”
現場教學:
讓理論與實踐同頻共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按照既要“請進來”也要“走出去”的原則,培訓班通過咨詢上級組織部門、瀏覽各地黨建網站、關注主流媒體宣傳導向等方式,在全國范圍內發掘與佳木斯市最貼切、最有借鑒價值的農村、社區和“兩新”組織黨建的好典型,以供實踐教學。3月13日,培訓班開啟了第二階段的日程——組織學員赴省委黨校蘇州培訓基地進行現場教學。
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學習任務更明確。“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創新是最好的樣板”。帶著在市委黨校理論學習時的收獲與思考、分組研討中的問題與困惑,學員們到達蘇州后分成農村、社區、“兩新”組織三個組,開啟了更加直觀的現場教學行程。“智慧社區”建設是今年佳木斯市認領的35項基層黨建創新項目之一,社區書記們此行的重要任務就是把“智慧社區”的成功啟示帶回家。在到蘇州工業園區學習“智慧社區”平臺經驗時,一位省“雙百”示范社區的黨組織書記向園區社會管理處的魯曉輝處長一連問了五個問題。
“看得到”還要“學得到”,現場教學更接地氣。善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農村、社區、“兩新”三個組結合各自實際,從不同側面設置了10個現場教學點,進行全方位的教學體驗。比如,在農村的現場教學點中,有像華西村、蔣巷村這樣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村,讓學員直接領略了最前沿的新農村發展成果;為了避免典型“高不可攀”的問題,特意選擇了蘇州市上林村、張家港市永聯村、太倉市雅鹿村等在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美麗鄉村建設、農村黨建文化發展方面與佳木斯市農村實際和現狀具有可比性的典型村。
將“暢快交流”融入“呆板教學”,培訓形式更靈活。“滿堂灌”“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已不適應新形勢下的培訓需求。在現場教學中,每組學員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參觀,邊看、邊聽、邊學、邊悟,外出的車上、就餐的間隙、住宿的房間、參觀的現場,都成了大家熱烈討論的“課堂”。在現場感受無錫紅豆集團、姑蘇區昌和工藝坊、張家港隆力奇集團等“兩新”組織黨建工作的成功經驗后,佳木斯市高新區的參訓學員認識到,只有變被動為主動,打好以黨建促發展的優勢牌,才能切實抓好非公企業黨建工作。
在開闊“視野”中轉變“觀念”,書記們的干勁更足。總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兒”,時間長了難免會有“坐井觀天”的狹隘。學員們前去參觀學習的張家港市楊舍鎮,一年的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37億元,相當于佳木斯市全年財政收入的總和。學員們普遍感到,像蘇州這樣經濟發達的地區,有些好做法是想學也學不來的,但現場教學讓大家開闊了眼界,看到了差距,激發了動力。一位剛剛獲得全省“百名好支書”殊榮的村黨組織書記深有感觸地說:“經濟實力上學不來,我們可以學理念、找差距,進而啟發思路。”
面上培訓:
讓示范培訓的成果實現共享
“市級示范培訓,縣級全員培訓”是中央和省委對市、縣兩級抓好基層黨組織書記培訓的任務要求。示范培訓的目的,關鍵是要以這種引領示范的方式實現培訓成果的共享。
以“學習心得”凝練培訓成果。參加示范培訓班的每名學員都撰寫了學習心得,通過總結自己學到了什么、解決了什么問題,明確下一步準備干什么、怎么干,將培訓的收獲付諸實踐。同時,培訓班對學員的學習收獲及今后打算進行了梳理,農村、社區、“兩新”分組形成本領域的培訓報告;9個縣(市)區結合各自地域特點也分別形成了綜合報告。
以“交流研討”匯集培訓成果。3月28日,現場教學一周后,在市委黨校組織召開了培訓成果專題匯報會。優選出的九名學員代表,結合培訓的收獲和體會,介紹基層組織發展的思路和措施。一位參加成果匯報會的村黨組織書記說:“這次培訓不僅形式新穎,而且有始有終。以往參加培訓回來就完事了,這次不僅要寫心得體會,還要專門開會匯報培訓成果,把看的、學的、聽的都進行了歸納。學時有壓力,學后有收獲。”
以“遠程教學”共享培訓成果。4月6日至7日,在經過半個月的沉淀和醞釀后,市里在示范培訓班的農村、社區、“兩新”組織三個組中各選了三名學員代表,通過農村遠程教育會議系統,對各領域基層黨組織書記及相關人員進行“面上培訓”。授課的學員代表結合各自工作經歷和此次培訓的收獲、體會,重點介紹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及措施。全市鄉鎮、村、社區、“兩新”組織相關人員共7500余人,通過網絡視頻同步聽取了優秀學員的“現身說法”,實現了示范培訓成果的全員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