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華
摘 要: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大綱指出:“思想品德課教學應“著重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道德情感,指導道德行為。”大綱還明確闡述了“以情感人,情理交融”的教學原則。因此,思想品德課要想不走過場,不流于形式,成為有“血肉心臟”的有力的德育手段,就必須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為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在這里談幾種培養小學生積極情感的做法。
關鍵詞:情感;激情;情境;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1-0260-58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148
列寧曾經指出:“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態度的體驗,只有當學生對某個道德問題產生了強烈的情感,才可能使他們形成內在的道德需要,產生舍棄不道德行為,養成良好道德習慣的迫切欲望。心理學認為:小學生認識事物的目的不夠明確,無意性和情緒性比較明顯,容易被感興趣的、新穎的內容所吸引且擅長具體形象的記憶。因此,小學階段,要想使思想品德課的教育避免有存之于腦,停之于口的現象,要想使思想品德課的教育能自覺地轉化為小學生相應的道德行為和習慣,則必須注意啟動小學生的積極情感,以便使其自身潛能得到開發,真正做到“百行以德為首”。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幾點培養小學生積極情感的做法。
一、拓寬眼界,豐富情感
情感是伴隨著人的認識過程產生和發展的。小學生由于受到年齡、知識和環境的影響,對于樹立正確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難免存在著片面性、局限性,甚至盲目性。因此,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不僅要善于抓時間,借助課本內容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教育,而且要充分擠時間,利用課外知識讓學生在豐富頭腦、拓寬眼界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中,悟道明理。一般來說,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宜采用“故事講述法”;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宜采用“讀物推薦法”。
二、控制激情,利用情感
小學生因受年齡和心理的限制,往往更富有激情,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對立和統一的,激情有積極因素,亦有消極因素。例如,小學生失敗了,就垂頭喪氣;成功了則趾高氣揚的實例屢見不鮮。激情的爆發,往往會使小學生失去理智,做出幸災樂禍、嫉妒他人等一時過火的事。那么想方設法激發小學生激情中的積極因素,以此來克服消極因素對其的影響,使學生學會“三思而后行”,培養其自控能力,便成為思想品德教育所義不容辭的職責。
三、深入實踐,體會情感
從某一角度上說,實踐是情感的源泉,也是培養情感的最終目的,在實踐中培養和發展小學生的積極情感因素,是思想品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因為在思想品德的教學三要素中“激情、明理、導行”中,重在于“行”,然而,“行”必然要以“情”作為保證,由此情感與實踐應該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只有在實踐中培養和發展起來的情感才是穩固的情感,才能使之化為頑強意志。因此,思想品德課要“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就要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增加體驗,積累感性認識,提高教學實效。在勞動實踐中更容易培養小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體會“勞動最光榮”的意義;在克服困難的實踐中,更容易培養小學生的樂觀主義精神,形成“勝不驕、敗不餒”的優秀品質;在班級事務管理實踐中,更易于樹立小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形成“為人民服務,立志奉獻”的高尚品德。
四、改革教法,激發情感
教學必須采取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良好的情緒中通過豐富新穎的教學內容不斷獲得新知識,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解除學生的消極、沉悶的心理狀態。例如,在導入新課時,可創設與主體相應的教學情境。根據課文的不同內容,用做游戲、實物演示、智力競賽、猜謎語等趣味性活動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直觀景物導入,把學生帶入具體形象的情景之中,在愉快的情緒感染下進入課文的意境。又如在明理階段,可利用幻燈、實驗、圖畫、故事、游戲、語言等各種教學媒體和手段,精心設計出趣味橫生的情境;刺激視聽,同時運用第二信號系統即語言的理解,形象思維,使學生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參與活動,把學生引向智力發展區,開展學生內在的學習潛力,克服學生的消遣、淡漠的學習心理。讓學生從多種感官參與感知,啟動學生的想象這個心理因素,深刻領會新觀點的內涵,使學生能把握“不變”,應付“多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根據學生心理狀態實際,循循善誘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
總之,培養小學生的積極情感,是向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一環,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探討、總結這方面的經驗,以便使小學生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的過程中,真正獲得“久熏幽蘭人自香”的最佳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