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人人羨慕的清華畢業生,是對話全球精英的專家,他參與籌備的很多活動都是省領導親自參加的重要活動,總之,他以前干的都是“高大上”的活。而如今,他是處理雞毛蒜皮、鄰里糾紛的一把好手,是蓮田薯地的“農家把式”,是農民朋友的知心小弟,是帶領全村人民筑夢致富的領頭羊。他,就是江西省外國專家局(江西省人社廳管理的副廳級單位)駐上饒市橫峰縣港邊鄉港邊村工作隊隊長翁賢杰。
既來之,則為之
2015年,翁賢杰主動要求駐村工作,被組織安排至港邊村任“第一書記”。入村后,翁賢杰全身心投入掛點幫扶工作,每月駐村時間均在22天以上,并經常放棄晚上和周末休息時間加班加點。他真誠地與老百姓交朋友,走遍了港邊村24個小組,訪問貧困戶,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致貧原因及未來愿景,并結合實際提出了具體的幫扶指導意見。對基層組織,他善于溝通,帶領村“兩委”班子積極對接縣委組織部、縣人社局、扶貧辦、交通局、婦聯、關工委等單位,主動向鄉黨委、政府匯報工作進展,做好工作銜接,爭取各方支持。
按照中央和省、市、縣、鄉文件要求,翁賢杰開展了扶貧建檔立卡戶“回頭看”和大數據建設采集工作,召集村各小組組長、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對全村貧困戶進行集體民主評議,審核剔除了不符合標準的26戶、113人,并將確定好的226戶、826人的信息印在村里的公示牌上,接受群眾監督,核準了“扶持誰”。在聯系對接幫扶單位、結對干部的同時,在村里組織了一支內生的致富隊伍,引導貧困戶共同決策,明確結對關系,讓“誰來扶”落在實處。結合村情實際,提出了港邊村2015-2017年脫貧攻堅目標,計劃實施“四個一”工程,即培養好一支隊伍、發展好一個產業、建設好一批項目、落實好“一對一”幫扶,明確了“怎么扶”。
港邊村是橫峰縣人口排名第二的行政村,有自然村20個、近5000人,但基礎設施條件較差,水利設施塌方滲漏嚴重,村民出行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突出。在翁賢杰和縣、鄉、村干部們的努力下,在后援單位江西省外專局的支持下,2015-2016年港邊村新農村建設大步向前邁進。
改造港邊村便民服務中心。投資1.5萬元重新粉刷、裝飾了便民服務中心,淘汰使用了20多年的辦公設備,購買一批新辦公設備,使整個便民服務中心煥然一新,有效提升了便民服務接待能力。
協調村內新農村建設項目。一方面,協調省人社廳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大力支持橫峰縣;另一方面,協調縣、鄉加大對港邊村的支持。2015年,為港邊村黎家新農村點投資70多萬元,建成后群眾反響極好,村內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016年,港邊村又陸續爭取到了1個省級新農村建設點、1個省級重點建設村、5個縣級重點建設的人與自然和諧自然村點,預計總投資超過100萬元。
協調省水利廳、住建廳在港邊村水利修繕、河道整治、安全飲用水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一紅一白”謀發展
港邊村有種紅薯的條件,年產鮮紅薯量在500萬斤以上,是遠近聞名的“淀粉之村”,但由于農戶們經營分散,紅薯的附加值很低,每畝紅薯的產值只有1500元左右,基本上屬于勞動力“儲蓄”,無利潤可言。針對這一情況,結合紅薯的保健功效和廣闊市場,翁賢杰決定帶領貧困戶在紅薯上大做文章,闖出一條致富路。打定主意后,翁賢杰通過國家外專局聯系了中國農科院甘薯研究所,帶領農戶們前往學習考察,并引進優質紅薯品種7個,示范種植面積100畝,結合“無公害”、純天然、保健養生等理念,發揮省外專局在省級“一村一品”示范產業方面的政策及資金優勢,集中打造高端鮮食紅薯及其制品,預計每畝紅薯產值在1萬元以上。同時,為了降低產業扶貧風險,翁賢杰和村“兩委”干部決定“兩條腿”走路,結合縣里發展生態觀光農業的政策,通過撫州市人社部門引種了廣昌白蓮200畝,畝產值在3000元以上,“一紅一白”雙軌并行發展。
如今,港邊村已建成“精準扶貧紅薯白蓮產業基地”,這是翁賢杰同村“兩委”馬不停蹄、連夜加班1個多月的成果:共流轉田地300余畝,涉及6個村民小組、120多戶,工作難度非常之大。談起當時的艱辛,翁賢杰笑著說:“只要不變初心,夢想總會實現。起初,在商談租地時,有很多農戶甚至是貧困戶也借口種糧食不愿租給合作社,但是經過我們苦口婆心做工作,大部分農戶都同意了租田,就連村里公認的‘難講話老葛也被做通了工作。老葛可是‘風向標,他的工作做通了,剩下的農戶就好辦了。果然,接下來勢如破竹,整個規劃區的田塊全租了下來。”
扶貧產業基地的建成,讓貧困戶通過4種方式大大受益:產業基地中有60畝白蓮由種植大戶出資建成,由干部落實幫扶資金代付給種植大戶,分給30戶貧困戶,每戶約2畝(按人口計算)。貧困戶接管后,自行負責田間管理,種植大戶提供技術指導,白蓮收益由貧困戶享有,預計戶均年增收約8000-10000元;按照縣內政策吸納1戶貧困戶補投資金1萬元的政策,預計吸納50戶貧困戶,合作社將實得資金留出40%作為基礎設施建設,剩余60%與合作社投入資金合并,計算出大戶和貧困戶的詳細股份,按年度利潤分紅,預計戶均年分紅約3000元;按土地入股,將產業基地范圍內貧困戶自己的責任田作價入股,按年度分紅;還可以到產業基地工作,參與白蓮紅薯的種植、加工,按勞動記工、計量分紅。
智力扶貧先扶智
為關愛村里貧困留守兒童,推動紅薯深加工“一村一品”精準扶貧產業和鄉村旅游業發展,翁賢杰策劃發起了“薯不完的愛”大型親子愛心活動暨首屆港邊紅薯旅游文化節,橫峰縣縣委書記饒清華親自轉發推介活動。2015年11月14日,該活動在港邊村成功舉行,征集了103個貧困留守兒童的微心愿,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共500余人參加,累計獲得捐款捐物3萬余元,省、市、縣各級領導和愛心人士紛紛認領微心愿。活動還受到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網絡點擊量達數十萬次,刮起了一陣港邊“小風暴”。
翁賢杰是人社干部,工作的積累讓他明白“扶貧先扶智,扶貧必扶志”的重要性。“從我到村的第一天起,就陸續有很多貧困戶找我落實政策。說白一點,他們就是來問我扶貧能發多少錢?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是告訴他們,勤勞是脫貧的唯一出路,政府從來就不會發錢給不做事的人。你如果愿意和我們一起謀發展,我們就一定會幫助你。”幫助貧困戶的頭等大事就是要克服他們等、靠、要的思想,要自力更生自主脫貧。另一方面,就是扶“智”:提高村民的就業技能,利用就業培訓資金舉辦“港邊村白蓮種植技術培訓班”,已培訓農戶80人(主要是貧困戶),全部安排到扶貧產業基地工作。還將陸續培訓200人,幫助更多農民走上技術化職業化道路;在了解到港邊中學的貧困留守兒童缺少課外書后,翁賢杰積極對接企業和社會力量,發起成立了“港邊中學心燈讀書室”,計劃募捐圖書10000冊,目前已有3000余冊。
“扶貧的關鍵是,帶著情感用心做事,帶著標準精益求精。我是農家孩子,嘗過貧窮的滋味,我將盡全力幫助港邊村老百姓邁上小康路。如今,望著一片片白蓮帶著晶瑩的露水,一株株紅薯種苗冒出嫩綠的芽兒。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一天一天在長大,它們承載著我的夢想,希望今年有個好的收成。”翁賢杰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