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濫用支配地位的行為類型有很多,價格歧視就是其中之一,傳統反壟斷法對該行為是持有嚴厲的態度。如果支配企業從事價格歧視,就必然會產生排斥競爭的效果,甚至還有一些濫用行為出現,這些行為均是反壟斷法所禁止的。審查反壟斷行為時,要以價格歧視的構成要件作為基礎來對其定性。這些行為之后再對該行為的競爭產生的厲害關系進行分析,在這一基礎上來判斷是否該禁止。價格歧視問題的存在不單是相關立法不完善,也從另一側面反映出我國在反壟斷執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反壟斷法的出現正是保證充分競爭的前提。所以,我國在反壟斷領域應該積極采取應對措施以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文章從價格歧視行為的概念及基本的分析步驟入手,針對價格歧視對相關市場界定的影響及構成價格歧視行為的主要因素進行了詳細分析,并提出了反壟斷執法給我國的啟示,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有力依據。
關鍵詞:反壟斷;價格歧視;產品;交易
一、價格歧視行為的概念及基本的分析步驟
目前,各國為了應對價格歧視問題,開始紛紛借鑒歐盟競爭法和美國反托拉斯法,它們對于價格歧視的規定具有充分的代表性。《羅賓遜—帕特曼法》作為美國的主要相關立法,其中的第1條(a)項第1款規定如果價格歧視行為滿足以下條件,就必須要禁止:一是行為人對不同的交易對象采取“不同價格”;二是“不同價格”的產生主要是針對等級、質量相等的產品;三是因競爭而產生的損害,其損害主要包含了買方及賣方分別在自身所在市場上的競爭而造成的一些損害。在《歐盟條約》中,第102條(c)明確規定:“一個或多個企業濫用其在共同市場上,或在其重大部分中的支配地位,如果可能給成員國間的貿易帶來影響,那么就被視為與共同市場不相容而被禁止。可將這類濫用確定為:……(c)對同等交易的其他交易伙伴適用不同的條件,從而對其競爭地位極為不利……”上述《歐盟條約》的規定大致上與美國法所規定的內容是相同的,所提的“不同條件”涵蓋了價格條件,而“同等交易”與美國法上所提到的等級、質量相同的產品是一致的。但是歐盟法僅僅對“支配企業”的價格歧視行為持有反對態度,但是在《羅賓遜—帕特曼法》中并沒對此有一定的限制。價格歧視現象是我們在生活經常會遇到的,例如:景區會給學生一些優惠,推出“學生票”制度,學生出示學生證即可享受較低的票價;商場、超市的“會員價”制度就是針對會員推出的,這些都是比較常見的現象。這些現象都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民事主體自治的體現,也是買賣雙方對商品價格的價格自治。由于商品價格并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而是多個因素形成的,針對這一點,如果一個企業的市場支配地位較強,并且市場價格由該企業來確定,那么陷入到一個怪圈中,并處于非正當競爭狀態,不利于市場的穩定性。總之,價格競爭必然會使大企業越來越強,而小企業則越來越差,這種現象實質上就是所謂的“馬太效應”。最終,市場就會被少數壟斷寡頭所控制,市場會進入到不良的競爭和發展中去。
二、價格歧視對相關市場界定的影響
大多數情況下,企業都會將其產品按照統一的價格銷售給不同需求者。相關市場的界定通常也基于這種假設,而不考慮不同需求者對價格變化的差別反應。我們通過大量的研究會發現,企業有時會根據需求者對價格變化的差別反應制定不同價格,即存在價格歧視現象。例如:201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調查的中國電信一中國聯通案件。經濟學對于需求彈性的定義為:對價格變化的問題需求者的敏感程度。通常來說,企業實施價格歧視就會對高需求彈性需求者制定低價,對低需求彈性需求者制定高價。當然,由于成本差異導致的價格差別并不屬于價格歧視。1987年,Stigler所提出的嚴謹定義有利于準確理解和識別價格歧視的含義:如果同樣或類似產品的銷售價格是通過在其邊際成本基礎上以不同比例的加成而得到的話,這種定價策略就稱為價格歧視。如果價格歧視問題不存在,忽略需求者差別并不會影響相關市場界定的結果。但是,如存對價格歧視行為,不區分不同的需求者,那么就必然會導致相關市場界定結果出現錯誤。所以,只有通過價格歧視對低彈性需求者收取高價,進而才能幫助企業獲利。
三、構成價格歧視行為的主要因素
1.不同價格
在傳統反壟斷法中,對于價格歧視行為的構成主要是價格方面存在的差異,換而言之就是說同等的交易,不可采用“不同價格”。被廣泛使用的《羅賓遜—帕特曼法》中也對此有以下規定:如果是價格不同的兩筆交易將被該法所禁止,之后其價格差異在成本上所體現出的合理性由被告來證明,但是對這種抗辯的解釋通常都是比較狹窄,因此,被告援引這一抗辯很少成功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是價格相同的兩筆交易,那么就不屬于該法管轄范圍內,哪怕是兩者之間的成本差很大。這種不合理性已經被歐盟法注意到了,所以在判例法上進行了必要的擴展,同樣將“不同交易適用同樣的交易條件”這一理論劃入到了價格歧視行為范疇。在反壟斷法中適當的將經濟學分析引入進來,人們在此基礎上才能真正的意識到“價格歧視”和“價格差異”的區別,對這兩個概念有個明確認識。在這其中我們最為關注的是價格與成本的關系,并不是價格之間本身所存在的差異。所謂的價格歧視實際上就是說在不同買方那里賣方所得的回報率是不同的,這也說明了這兩筆交易之間的價格差異要比其成本之間的差異大得多,為此賣方可以在這兩筆交易中獲得不同的利潤率。圍繞《羅賓遜—帕特曼法》來分析,它在基本的理論方面也有一定的偏差存在,問題就在于它將價格差異問題當作是該關注的重點,忽視了價格歧視問題。所以我國針對這一點也在《反壟斷法》中作出了規定,具體在第17條第6項里,它堅持的是禁止“沒有正當理由”的價格差異。不同成本的兩筆交易,就很可能為價格差異的出現構成了一個“正當理由”,所以,不能將上述情況視為價格歧視。
2.同等交易
價格歧視針對的必須是相同成本的兩筆交易,這在《羅賓遜—帕特曼法》中有所體現,其措辭為針對“相同質量和級別的產品”,但是該措辭還表達不出成本的重要性。同一賣方生產的產品具有相同的等級和質量,一般來說生產成本是相同的,但是這種措辭還無法證明交易成本被涵蓋其中。即使是兩筆等級和質量相同的產品交易,如果其銷售成本(包括廣告成本、運輸成本等)是不同的,那么價格也有明顯的差異,只要賣方在兩個賣方中所得的回報是一樣的,那么就不被認定為是價格歧視。
3.支配企業作為行為人
市場競爭的局面日漸激烈,再加上信息不完全透明和產品本身的差異等多個原因,企業在市場上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影響力。可能在價格上對個別的買方提高了一點,而對其他買方卻降低了價格。所以,當前我們所面臨的是市場價格的不斷波動,所以對這種零散的價格歧視現象我們是經常會碰見過的,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為獲取更多的利潤,卻并不排斥競爭者。真正損害到競爭的關鍵點就是持久、系統的價格歧視,市場支配地位是行為人必須具備的,這樣還能對買方有個束縛作用,使買方不能再向其他賣方購買產品。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只是支配企業的價格歧視行為才被反壟斷法所禁止。與此同時。在我國《反壟斷法》第3章對支配地位的認定方法也有了明確的規定,而在價格歧視案件中對無需對企業做極為細致的考察,一個賣方如果能夠長期、系統地從事價格歧視行為,就足以證明了它具有支配地位,這是毋庸置疑的。
四、反壟斷執法給我國的啟示
與歐美等國家或地區出臺的反壟斷制度相比,我國在《關于相關市場界定的指南》中已經提及了價格歧視形勢下的相關市場界定問題,但是對于價格歧視情況下該界定的更小的相關市場卻沒有明確的指出。這也就意味著忽視了價格歧視,并且違法壟斷行為依舊存在,所以《壟斷法》并不能對其采取有效規制。所以,在學術研究和執法經驗逐步深化的情況下,更多的相關理論也會更為完善。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上述的詳細分析可以看到,當前壟斷作為自由競爭途中的一大障礙,我們在應對壟斷行為時,要選擇強有力的措施來解決,不僅是從立法角度,還要從實施上進行。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的今天,價格歧視相對于統一定價來說,會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這意味著價格歧視會鼓勵新企業進入,從而應擴大相關市場范圍。所以,執法機構在界定相關市場時,不得不去考慮價格歧視對供給替代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彭東,李巖.淺析我國價格歧視的反壟斷政策[J].科學與財富,2015,03.
[2]劉婷.對價格歧視的反壟斷研究[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4年碩士畢業論文.
[3]陳慶紅.論反壟斷法中對價格歧視行為的認定[J].經營管理者,2015,10.
[4]李明明.對我國當前反壟斷中的價格歧視分析[J].企業導報,2015,14.
作者簡介:何品帆(1973- ),男,四川南充,講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經濟學,南充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