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中偉
摘要:創新為企業發展持續注入活力,尤其是在市場風險與變化日益加劇的當代社會,以變化應對變化的策略才能使企業持續快速發展。本文從解讀制度創新的意義入手,剖析現有制度存在的種種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新形勢背景下進行經濟管理制度創新的策略,嘗試為企業進行創新工作提供可行性參考。
經濟的飛速發展與市場環境的急劇改變給經濟生活帶來深刻影響,在經濟變革漩渦中究竟能否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是每個企業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從產品研發、生產到銷售各個環節都在經歷著改革而創新,因此企業的管理制度也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吸取先進管理思想,在結合企業自身生產特點與戰略目標的基礎上,為企業發展提供助力。
一、企業進行經濟管理制度創新的意義
經濟管理制度是企業借助經濟手段,合理有效利用經濟資源,創造經濟價值的方式,是企業研發、生產、銷售問題的整體解決方案,在新經濟形勢背景下,經濟管理制度的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1.新形勢下經濟特點對企業經濟管理制度創新提出新要求
新形式背景下的經濟特征主要有三點:
一是知識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經成為一種可以被量化管理從而創造價值的生產要素,合理利用知識進而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在謀求發展變革中的核心問題。同時,知識的運用離不開人才的培養和管理。利用人力資源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對企業經濟管理制度提出了新要求。
二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為企業進行信息化管理帶來便利,也對生產過程、財務管理到人事管理各個方面和層次的管理模式提供了改變的契機。為更好的實現企業信息共享,提升企業經營效率,企業應進行制度創新以適應企業各方面的變化。
三是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使企業擁有更多發展的可能,但也將企業暴露在更大挑戰與壓力之下,這種變化要求企業將自身置于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背景下來考慮問題。激烈的競爭促使企業加強管理,創新能夠幫助企業在層層重壓下突出重圍。
2.經濟管理制度的創新為企業發展提供動力
一些企業雖然已經意識到新形勢背景下經濟特點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還沒能制定出適應這些特點的發展目標,或是沒有實現這些目標的具體方案。內部管理控制方面的漏洞使企業的發展缺乏堅實基礎,缺乏系統完善的發展理念或是不能將先進理念進行個性化應用是很多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面臨的問題。因此,企業有必要進行適當的調整與創新,從而為企業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保障。
二、現有經濟管理制度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企業經營模式在發展中已經做出很多改進和調整,但是很多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與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還不能完全適應,現有制度仍舊存在很多問題。
1.管理理念缺乏創新
管理理念是企業經營管理者對企業的理性認識,體現了管理層對企業的準確定位,先進的管理理念有助于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但是很多企業對管理理念重視不足,很容易導致兩方面問題。一方面,企業容易采取短期行為,例如盲目擴大規模以提高產量或是過度依賴價格戰,這樣的行為可能在短期內可以提高企業效益,但是卻會損失企業長遠利益,不利于企業塑造良好社會形象,對企業造成透支型發展。另一方面,企業對風險控制能力較差。效益與風險相伴相生,追求高回報的同時也面臨著高風險。企業內部控制不足的問題會使企業發展缺乏穩定基礎,應對危機能力差,當出現意外風險或是劇烈市場波動時,這樣的企業很可能無力應對劇烈變化。這樣的情況下,再大的企業也不過是外強中干,很難保證長遠穩定發展的目標。
2.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管理制度的構建是一個完整體系,一個企業想要正常運轉,不僅需要管理者對企業整體方向的準確把控,更需要所有員工和各個部門的協調配合,因此良好的制度必不可少。但是目前我國企業的管理制度普遍存在企業所有者權力過大和缺乏監督反饋機制兩個問題。許多企業所有者單獨進行決策或是方案選擇,企業中其他員工的缺少發表意見參與決策的途徑,這樣會使員工缺乏對企業目標的認同感,不利于目標的實現。另外,監督機制在企業運營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運行的各個環節各自獨立,是否按照規定完成生產任務、完成質量效益如何沒有一套科學的考核標準。這樣的條件下,企業很難制定一套科學有效的績效考評制度,員工工作缺乏積極性,不利于企業效益的提高。
3.企業管理組織松散
有效的管理組織可以幫助企業合理配置有限資源,確保以最高效率實現組織目標。合理的管理組織應是由明確的職責權限,清晰的責任制與責任流程,但是現有的管理松散,層級過多,信息在各層級間傳遞較慢,不能及時發現問題并作出調整。同時,很多企業存在一人擔任多職和交叉管理的現象,但又伴有管理灰色地帶。說明企業在作出管理組織安排時沒能整體考慮,進行科學有效劃分。
三、新形式下創新企業經濟管理的策略
1.樹立與時俱進的企業管理理念
理念的創新是進行企業經濟管理改革的前提,是員工工作和企業發展的軟環境。隨著企業競爭不斷加劇與市場風險增大,管理理念中應引入競爭意識與危機應對意識。企業應在統籌全局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與安排,避免顧此失彼的情況發生。同時企業應注重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對人才的培養可以幫助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尤其是在知識經濟的背景下,為員工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競爭環境可以激發員工積極性,從而為企業發展帶來不竭動力。只有不斷向前發展的企業才能保持應對危機的能力,提高自身在行業中的整體競爭力,在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
2.完善管理制度
先進的管理理念是基礎,想要將企業戰略目標細分并落實到實處,還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做保障。一方面,注重將制度化與個性化結合,根據各部門的工作特點與工作性質對組織機構進行調整,防止過于刻板的組織機構使企業陷入只有表面架構而缺乏實際運行活力的現象發生。各部門內部則應充分考慮員工需求,建立彈性管理制度,考察現有制度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員工創新與積極性。另一方面,企業應引入監督機制,使實際工作中的各層級和環節都有明確的責任人和監管人。同時鼓勵員工自覺加入監督行列,提高員工參與度,以民主和監督的活躍氛圍促進員工加入監督行列,避免經濟資源浪費。
3.調整管理組織
企業應扁平化管理層級,避免冗余的管理組織降低企業效率,加快信息在各層級間傳遞交流速度,為建立完整有效的反饋機制打下基礎。更重要的是,企業應該明確管理權限,避免各部門遇事相互推脫或者對利益爭奪互不相讓的情況發生。但應注意的是,組織結構屬于動態概念,應隨著企業所處環境、管理目標、經營計劃的改變而調整。不存在適用于所有企業的最佳管理組織結構,只能具體企業具體調整,同時隨時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才能讓管理組織更加完善。在這一前提下,企業中各部門與單位的關系以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各部門在承擔自身任務的同時還應考慮其他部門,利用信息技術優化組織管理網絡,真正使企業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綜上,隨著市場變革不斷加劇,經濟管理創新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創新可以幫助企業獲得不斷發展的動力,是企業應對內外挑戰的必由之路。企業想要實現發展的長期性與穩定性,在競爭與改革的洪流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從根本上進行經濟管理調整,才能深入挖掘企業創造價值的潛能。企業任何形式的創新都應綜合考慮自身的具體情況,保持先進的管理理念,應用完善的管理制度,采用合理的組織結構,實現自上而下的整體管理,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提高經營效率與效果。在動態調整中進行新形式下經濟管理探索促進企業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