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楊
摘 要:在企業中,為了適應財政的決策行為來選擇了集中化的管理方式。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這種集中化的財務管理方法顯然不能滿足如今財務狀況的發展趨勢。所以,必須進行財務管理上的創新,才能符合已經變化了的實際。這不僅是企業實現發展、壯大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符合事物發展應該與時俱進是時代要求。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從業經驗,以及相關的理論知識,對企業財務管理創新進行研究,希望對大家的研究和工作帶來幫助。
關鍵詞:現代企業;財務管理;創新探究
近些年來,我國企業的財務管理發展力度在逐漸增大,國家也相應的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許多企業利用這些政策條件和經濟條件來制定各種有效的管理和內控制度。在這里,我們暫時不去探討,這些制度形式給社會創造的價值大小,對企業的發展如何,但是,從目前我們對各大企業的考察發現,就單單從規模不斷擴大這一點來看,我國的大部分企業的收入和支出出現了多樣化、頻繁化的特征,并且大部分企業,到了年底,進行核算時會出現入不敷出的現象。其主要原因,就是企業沒有正確處理好財政管理和發展之間的關系。所以,目前,在企業的發展中,如何對企業的財務進行有效的管理并正確處理好財務管理和企業發展之間的關系就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也成為很多學者專家關注的焦點。下面,筆者將從企業財務狀況出發來具體闡述企業財務管理創新的途徑。
一、企業財務管理的現狀分析
1.缺乏風險意識
很多企業在內部財務管理方面,其風險意識并不強。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會存在財務風險、籌資風險以及投資風險等等情況發生,這就要求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應充分的考慮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對這些風險予以規避。但是,當前很多企業對于財務管理的風險認識程度更不高,導致很多企業沒能及時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做好相對的風險控制措施而發生經濟損失。當危機發生時,企業沒有相應的應對措施,情況嚴重可導致企業破產、倒閉,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2.資金管理和利用薄弱
企業財務管理的重點就是,如何在資金一定的情況下,實現對資金的高效、合理的利用,在提升企業產品質量的同時,也提高企業的收益。雖然,我國政府對企業的投資一直保持上升的態勢,但是具體的資金享受,對于每一個企業都有很多的條件限制,所以,并不是每一個企業都能夠享受到這部分資金的。再加上,企業的單位性質,企業可以去招商引資,資金的利用要求高效化,所以如若管理意識跟不上發展的節奏,對于財務的管理則會凸顯的很薄弱。
二、解決企業財務管理問題的途徑
1.具有主人翁的意識
企業應該加強對財務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給予財務管理人員出國深造和對外交流的機會,提高工作人員自身的素質和職業能力;與此同時,也要加強與其他大型企業交流,就財務管理的相關問題進行談論和磋商,吸取其他大型企業的管理經驗,為本企業的財務管理提供新的方法,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
2.加強資產管理
企業其實可以參與到社會的市場經濟中去。根據市場的需求原理,企業可以將自己暫時閑置的物品、資源進行市場的租用,這樣就形成了企業的新興的收入途徑;一些企業的智力研發成果以及產品,可以讓外國企業參與進來,投入到社會中去這樣,一方面可以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取得與外資企業進一步合作的機會,從而獲得更大的效益。
3.競爭意識要提高
首先要建立適合企業自身特點的管理體系,要最大額獲取收益、降低成本。降低成本最主要的途徑就是節約開支。因此,要求企業要在參與到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來,來爭取個人、機構以及國外企業的多方面支持和參股合作,獲得經營的經驗,提高競爭意識。
三、企業財務管理的創新途徑
1.管理體制的創新
實行分級預算、集中劃撥、統一審查的規則,并實現責任和權利的一一對等;在企業內部統一資金的使用方案,統一對財務管理和相關的工作人員進行監督和管理,將責權和事權相互分離,擴大服務和監督的范圍;對于經費所調配的內容更要有嚴格的審批規則和程序,下撥的費用要進行跟蹤管理,以便實時的了解資金的使用情況。
2.預算制度的創新
應該實行動態預算制度管理。對事前計劃、事中的監督、事后要進行評估。抓住可能出現問題的環節,發現后,及時制定解決的措施。
3.會計核準制度的創新
首先,要建立獨立的法人結構,由總會計師對企業內部的財務核算負責,并對其職責范圍給予明確的規定,在討論、決策、監督中都要由嚴格的規范和程序;對于企業總資金的使用比例、使用量、使用去向也要跟蹤管理;健全財務管理的人員機制,選用財會專業的高材生,加強上崗培訓。如果條件可以,可以選擇國外的優秀的財務管理人員進行管理。
四、結語
本文主要分為三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的現狀;第二部分提出了改變現狀的解決方案;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企業財務管理的創新途徑。
參考文獻:
[1]吳新麗.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高校財務管理創新初探[J].學理論,2015(48).
[2]賈勇.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高校財務管理創新初探[J].企業文化(下旬刊),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