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娜++陳博
摘 要:精益生產方式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接受,采用精益化管理的制造企業感覺到傳統會計已不再適合精益生產的客觀需求,因為傳統會計系統是以交易為導向,過程中難免存在浪費性環節,這不能和精益化生產理念融合,在這樣的客觀環境下,以客戶價值為基本導向、以價值流為核心、以消除浪費為目的的精益會計產生。本文首先介紹精益會計的基本內容,揭示傳統會計不利于精益生產的表現,進而將精益會計與傳統會計的理論進行對比,并發現精益會計實施的阻礙,最后對加強精益會計在制造企業的應用提出建議。
關鍵詞:制造業;精益會計;傳統會計;價值流;成本
一、精益會計的基本內容
1.精益會計的核心是價值流效益最大化
精益生產理念認為產品成本具有動態變化性,生產工藝、產品產量、生產組合等各種因素的變化都會對其產生影響,具體某個產品的勞動耗時和制造費用無直接對應關系,其生產成本取決于它在整個價值流中的流動速度。所以,企業開展成本管理的工作重點就是提升產品在價值流中的流動速度,精益會計也需要使用價值流成本法來代替完全成本法完成相關工作。
2.精益會計的目的是消除浪費及追求最小價值流成本
精益會計追求最小的價值流成本及未客戶創造的價值,在價值流控制的各環節中消除無效作業、降低浪費、提升價值流效率,滿足客戶不斷增長的需求。正確的進行確認和計量是實現價值流成本最小化的基本前提,價值流成本包含的內容廣泛,其劃分方法要建立在價值流作業過程的基礎上,并對競爭力、客戶滿意度等事項給予高度關注。
3.精益會計是多種會計和管理思想結合構成的會計系統
精益會計將財務會計理念和精益管理思想有機結合,形成一種全新的會計思維方式,關注企業生產經營各個環節的價值流成本控制,追求價值流成本的最優化,不斷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精益會計內涵豐富,管理手段及方法具有多樣性,這些管理方法之間相互聯系、作用,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體系。從客觀的角度來說,每一種單獨的方法都難以把握精益會計的核心,只有在多種思想、多種方法相互作用,有機結合的狀態下,精益會計系統,才能充分的發揮作。
4.精益會計存在的意義是要為制造業的發展提供支持
精益會計改變了傳統會計思維,以客戶的需求為導向,將市場營銷理念植入財務工作之中,力求實現整個生產系統的最優化。從實際工作角度來看,不斷加大對精益會計的研究與應用的力度,可以提高制造業行業的整體管理水平,提升我國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綜合競爭力,振興名族工業。
二、傳統會計不利于精益生產的表現
1.企業管理效果不佳
首先,傳統會計理論側重于核算流程管理,但卻忽視了對企業整個生產經營活動的整體管理效果,顧局部而失整體的思維顯然是不可取的。傳統會計理論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分析創造顧客價值的整個過程,將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到對生產過程的控制上,而往往是實現了生產環節的最優化,而沒有實現企業整體最優化;其次,傳統會計僅注重規模效卻忽視了對效率的影響,盲目追求規模效應導致效率下降,這與精益生產思維格格不入;最后,傳統會計理論下企業管理活動表現出一種靜止性,效率與產能為相對靜態變量,人在企業中的作用被忽視,這樣的會計理論無法有效應對動態管理過程中的變化。
2.成本會計理論不足
首先,在傳統會計理論下,由于制造費用等間接費用全部分攤到各產品成本中,這會使得產品成本失真;其次,傳統會計成本會計核算的主要指標包括人工成本、直接材料、間接費用、資產折舊等,而提升這些指標數據的主要手段便是依靠規模化的生產方式,但大批量的生產會導致庫存增加,企業的存貨保管成本及市場風險大大提升;再次,精益生產環境下,傳統會計理論支撐不了成本核算的需求,理論本身與精益生產思維差別巨大,對價值鏈管理的忽視是最為明顯的表現;最后,傳統會計理論下的成本管理投入精力大,整個成本核算過程是一個龐大的信息處理系統,需要不斷維護、更新,制造企業控制成本必須監控每個生產環節,過程表現出復雜性和低效性,以固定的生產管理流程為基礎缺乏動態變化,與精益化生產企業的運營流程相沖突,精益生產具有針對性,以提升產品的生產效率和流動性為目標,關注整個價值鏈的結構變化。
三、精益會計與傳統會計的理論對比
1.管理對象不同
從實際工作情況來看,傳統會計理較為適用于批量化生產方式的企業,但運用在精益化生產方式的企業上則效果不佳,精益會計理論與精益生產方式更為匹配,二者管理對象并不相同。
2.成本核算及分析的過程不同
精益會計成本核算對象是價值流,傳統會計成本核算對象是產品;精益會計理論下的成本核算人員則是價值鏈管理人員,其未必是專職會計人員,而傳統會計理論下的成本核算人員一定是專職會計人員;傳統會計主要分析產品成本差異,精益會計對成本的持續改更為關注。
3.制造費用分配方式不同
傳統會計理論下,制造費用屬于一種間接費用,企業主要是按照生產產品工作量的不同對制造費用進行分配,最終包含在產成品的成本中,而在精益會計理論下,制造費用將被直接計入價值流。
4.會計人員扮演角色不同
傳統會計人員的主要工作是收集、提煉、分析、反饋財務信息,但在精益會計理論下會計人員要負責精益會計信息系統建設、維護等工作,重復而機械化的工作被計算機系統完成,這減輕了會計人員工作量并提升了工作效率。
5.管理活動的目的不同
精益會計理論管理目的是實現使企業財務及經營業績的最優化,最終達到一種雙贏的結果,但傳統會計管理目的是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二者的管理目的存在差異。
6.信息傳達方向不同
傳統會計信息的傳遞方向是從下而上進行,而在精益會計理論下信息呈現出多方向、多渠道的傳遞狀態。
四、精益會計實施的阻礙
1.組織文化障礙
傳統會計思想下產生的是命令式及控制式的組織文化,但精益生產方式需要一種重視協作的環境,顯然傳統會計不能夠給精益生產提供這樣的環境。通常情況下,在命令式或控制式的組織環境中,生產運營中各環節員工只是命令的執行者,缺乏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會計人員則周期性的向管理者提供信息來強化這種文化。然而在精益管理環境下,提升工作能力和創新思維是對每一名員工的基本要求,所有的員工都要主動思考,使信息為思考服務,并向最能發揮其作用的方向傳遞,而不是單純的向上傳遞,會計人員在整個是價值流中扮演信息分析的顧問,管理者這不再是命令人而是工作的推進者。精益環境下強調對人的尊重,命令式和控制式的文化恰恰忽視了對人的關注,企業想要實施精益管理會計就必須改變組織文化,否則很可能會失敗。
2.會計人員角色轉換障礙
在命令式的組織文化中,企業管理層基于財務報表分配企業資源,并按照報告數據進行業績考評。而在精益化管理環境中,管理者要放棄命令者的角色,為價值流中的工作人員提供相關服務,會計人員也要改變財務信息傳遞者的角色,幫助價值流中的工作人員構建信息系統,管理者從領導者變為支持者角色,會計人員從信息傳遞者變為信息系統構建者。
3.教育障礙
從實際工作情況來看,我國會計人員教育模式主要是從公共會計職業人的角度出發,雖然大多數會計人員并不在會計師事務所或公共會計部門工作,但其接受的教育卻側重于此方向,而從工商管理碩士中選拔管理者的做法也使得這種控制式文化進一步的延續,因為工商管理碩士教育模式本身也特別強調會計數據的硬性使用。
4.個人障礙
會計人員接受的傳統職業教育使其厭惡風險和變化,而在精益環境下,一些非財務信息的有用性比財務信息更強,而這些信息均是由非會計人員收集和使用的,這使得財務人員要從辦公室走出來與生產經營環節進行更多的接觸,但受傳統思維模式的影響,會計人員對這樣的工作方式未必認同,這對精益管理會計的實施形成障礙。
五、加強精益會計在制造企業應用的建議
1.建立精益會計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
傳統的業績指標不能滿足企業在精益生產方式下的信息需求,傳統指標呈現出的信息主要是工作效率、機器利用率、間接費用分攤等,并以報告的形式于每月集中發布,信息在收集和處理上也會浪費掉很多的資源。精益會計業績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從質量、速度、成本三個層面使用用精益生產單元業績指標來對成本管理工作進行評價,這些指標關注企業戰略需求,使業績評價更具直觀性,因為指標相對簡潔,所以信息的收集過程也較為迅速,反饋較為及時。
2.消除浪費,精益求精
精益會計力求減少服務價值流鏈條中各環節的浪費現象,持續優化生產系統。消除浪費首先要找出價值流環節中不能為企業產品增值提供幫助的活動,只有明確這些問題才能有針對性的開展控制和整改工作。企業價值流管理人員要對價值鏈各環節的活動進行記錄,進而分析各項活動為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管理人員在開展成本管理工作時還要與各生產活動負責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協調,共同制定價值流成本優化方案,消除傳統會計管理中的浪費行為。
3.完善以價值流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信息計分卡能夠準確的反映價值流成本信息情況,其所提供信息還能夠用來進行差異對比分析,為未來的管理活動制定具有可行性的計劃。為保證精益會計在企業中有效的實施,企業要設立按照價值流進行成本核算的專門崗位,會計人員要主動轉型適應并積極融入新的角色中去,為企業推進精益會計改革作出貢獻。此外,企業要從價值流的角度來核算產品的成本及利潤,對職能部門的權責進行重新劃分,使每個價值流環節都有人員負責,各個環節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價值流成本核算有利于企業準確計算產品實際成本,且成本核算程序也得到了簡化,能幫助企業消除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浪費。
4.加強精益會計管理觀念
很多企業中的管理人員都缺少對精益會計的了解,對于精益會計實際作用及深遠意義認識不足,這是推動精益會計應用的巨大阻礙。傳統管理會計普遍是控制式組織結構,而精益管理會計是一種平行協作的方式,企業的每名員工都要參與到精益會計管理工作中,會計人員指導其完成相關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管理人員則是價值流成本核算活動的促進者和倡導者。所以,會計人員和管理人員要不斷學習,提升精益會計管理專業技能,增強精益會計管理觀念。
參考文獻:
[1]李莉.目標作業成本管理模式的運用探析[J].會計之友,2012(05):89-93.
[2]吳臘.淺析精益成本管理在企業中的運用[J].經濟師,2010(07):78-81.
[3]張靜哲.淺談企業質量成本管理[J].經營管理者,2010(09):18-20.
[4]周光蓮.我國企業成本管理中的問題分析及應對措施[J].財會研究,2011(17):75-78.
[5]張惠茹,劉金紅.精益管理會計中價值流成本核算[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0(02):65-67.
作者簡介:孫麗娜,佳木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陳博(1969.07- ),學歷:碩士,研究方向: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