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高文濤(陜西師范大學)
“留住”好教師才能留住職業的尊嚴
文_高文濤(陜西師范大學)

據報道,安徽桐城一名52歲的高中政治老師,患病期間堅持帶病上課,最終突發心梗不幸去世。我們在對這位老師的敬業精神倍感欽敬之余,更多的是為社會失去了這樣一位好教師感到無奈和惋惜。教師忠于奉獻本是值得肯定和倡導的,但以犧牲健康甚至生命為代價換取職業光環則不可取。我們不禁要問,究竟什么原因讓教師連生病住院的時間都要擠出來舍生忘死工作?這究竟是教育之幸還是教師之悲?在全社會高調宣揚師愛、強調教師要奉獻的時候,卻忘了給教師減壓,忘了給教師更多關愛。而教師自己也因承受著太多來自社會的期許,不得不擠占私人生活時間和空間來博取職業光環,可是,光環最終卻成了“緊箍咒”。
教師過度背負壓力與責任,究其原因,一方面來自外界,一方面來自教師自身。社會給教師太多期許,把教師職業神圣化,而這些強加給教師的光環卻成為教師職業生命不堪承受之重。教師必須是光輝的、敬業的,教師必須是嘔心瀝血的等等,一旦教師在行為上有一絲的“失范”,就可能成為人們批判的“靶子”。
事實上,教師也是個普通職業,也有其他職業共有的職能屬性,它并不完全如夸美紐斯說得那樣,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過分宣揚教師職業的崇高和神圣,無疑會成為公眾對教師進行道德綁架的籌碼。另外,由于家庭和社會在學校教育中的長期缺位,本該由家庭或社會承擔的教育責任也無形中轉嫁到了教師身上。孩子成績上不去;與同學的人際關系沒搞好;身體不舒服等等,都能成為教師被詰難和質問的原因。要知道,教育的責任主體是多元的,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共同承擔,教師只是學校教育當中的一環。
就教師自身而言,沒有順利實現多重身份的自由轉換和調試,分不清作為自然人和職業人這兩種身份的責任邊界,也是造成教師過勞的原因。現實中,教師的職業身份往往被凸顯,而他們作為自然人的身份卻被遮蔽了。作為自然人的教師,不僅有做教師的責任,也有做父母、兒女、愛人的責任。不分責任邊界的勞作和付出,讓教師陷入生存的“單曲循環”模式——每天除了工作還是工作。教師的世界變成了無“私”世界,個人生活甚至成為職業生活的展開和延續,如此生活,豈能不累?
教師首先是作為人的教師,其次才是作為教師的人。社會要先把教師當“人”來看待,而不應先入為主地樹立太多高標;家長應該學會寬容和理解,在教育中及時“歸位”;學校作為教師的第二個家,有責任也有義務給教師更多身心關愛;教師自身要學會取舍,學會在多重身份之間轉換和調適,在學校里扮演好教師角色,走出校園就應回歸到自然生活中來。總之,“留住”好教師,提升教師的生存質量和生命品質,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責任編輯/邱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