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可英
?
居家自我護理行為干預培訓在學齡期兒童哮喘管理中的應用
魏可英
摘要目的:探討居家自我護理行為在學齡期兒童哮喘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59例學齡期哮喘患兒,將其隨機分為干預組80例和對照組79例,干預組予以居家自我護理行為干預培訓,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比較兩組患兒護理效果。結果:治療30 d后,干預組在日常、處理、控制與監測行為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平均每月發作次數、急診次數以及8個月住院次數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學齡期哮喘患兒臨床予以居家自我護理行為干預培訓,有利于提升其自我護理與哮喘控制水平,該法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居家自我護理行為干預;學齡期;兒童哮喘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6.04.033
支氣管哮喘是兒童期最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之一,是由多種細胞參與的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近年來我國哮喘的患病率呈顯著上升的趨勢,兒童哮喘患病率為0.5%~2.0%,個別地區高達5%[1-2]。雖然全球哮喘防治戰略創議的制定與實施有利于臨床對哮喘診療水平的提升,但是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哮喘的致病因素,哮喘反復發作已嚴重影響著患兒的身心健康。規范防治兒童哮喘不能僅將希望寄托在醫院醫護人員身上,臨床還應通過對患兒及其家長進行專業的培訓與指導,使其具備對哮喘的自我護理知識與技能,從而有效改善患兒健康狀況,以達到從根本上控制哮喘的目的。我院本次對80例學齡期哮喘患兒進行居家自我護理行為干預,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
作者單位:528400中山市廣東省中山市博愛醫院兒科
魏可英:女,本科,主管護師
159例學齡期哮喘患兒,均符合2008年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中哮喘的診斷標準[3]。排除肺結核、先天性心血管病、毛細支氣管炎與氣道異物等疾病患兒。其中男88例,女71例。年齡4~12歲,平均(7.1±2.2)歲。病程0.5~4.1年,平均(2.1±0.6)年。輕度患兒83例,中度患兒76例。將其隨機分為干預組80例和對照組79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疾病嚴重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征得監護人同意后,將患兒的基本信息與資料進行建檔。臨床根據患兒病癥程度差異吸入劑量不等的糖皮質激素(輕度予以輔舒酮,中度予以舒利迭)。常規健康教育主要是向患兒及其家長宣教誘發哮喘的主要因素、科學合理的飲食安排、用藥指導以及常規家庭保健等。
1.2.1對照組依靠家庭對患兒進行護理。在患兒復診時向其家長進行健康宣教,主要包括致病誘因、發作時采取的方法、吸入激素的安全性與常用藥物功效以及用藥方法等。研究者針對患兒及其家長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
1.2.2干預組在對照組常規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增加居家護理干預培訓,由研究者、患兒與家長共同參與干預培訓與制定護理干預計劃。干預的主要內容有:(1)制定減少或避免誘因的計劃,查找發作原因,規范患兒行為意識以及如何識別危險因素[4]。(2)向患兒及其家長講解應對突發哮喘和病癥加重時的自救方法。(3)辨別藥物的真假以消除家長心中顧慮,指導患兒正確用藥的方法,定時檢查患兒用藥情況,看是否正確吸入藥物治療。(4)指導患兒及其家長能夠正確應用峰流速儀并記錄監測結果,以便于臨床根據監測情況判定患兒病癥。(5)指導患兒及其家長每天堅持寫哮喘日記,對天氣、飲食情況、病癥表現等進行記錄,以便于根據提供信息進行病癥分析。(6)依據患兒身體狀況制定運動計劃,比如每周不低于3次,每次不低于30 min的有氧運動,同時定期為患兒進行心理輔導,對出現心理障礙的患兒應及時予以疏導。
1.3效果評定[4](1)在查閱文獻和咨詢專家的基礎上,自行設計兒童哮喘居家護理行為問卷,包括日常行為(5個條目)、處理行為(5個條目)、控制行為(7個條目)、監測行為(3個條目)共4個維度20個條目。該問卷按照“從不、偶爾、一般、較好、總是”,正向計分分別為1,2,3,4,5分,得分越高,表示患兒居家自我護理水平越高。經過2名護理專家和2名兒科哮喘專家對問卷的項目進行評議,內容效度為0.96。在正式使用前,對20例哮喘患兒進行預試驗,測得量表的信度系數為0.72。(2)哮喘控制水平評定,主要觀察哮喘患兒治療30 d后哮喘發作次數、急診次數與住院次數。
1.4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或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患兒居家自我護理水平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兒居家自我護理水平比較(分,±s)
2.2兩組患兒治療30 d后平均每月發作次數、急診次數及8個月住院次數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30 d后平均每月發作次數、急診
注:1)為t值,2)為t′值
3討論
兒童哮喘是一種氣道慢性疾病,該病的臨床治療效果除了與患者醫療條件及患兒病情有密切的關系外,還與患兒自我護理能力有關[5-6]。哮喘患兒臨床病癥以陣發性喘息與咳嗽為主要表現,尤以夜間與凌晨最為嚴重。該病發病機制當前尚未完全明確,免疫、內分泌、遺傳、神經與精神等因素皆可致病,但實質乃氣道慢性炎癥。哮喘患兒院內的護理因有醫務人員負責,可確保其護理質量,但是患兒在院外的護理質量因缺少醫護人員的負責受到一定影響。門診常規護理干預對患兒的影響極為有限,臨床存在31.2%的患兒未能嚴格遵循醫囑,故患兒院外的自我護理對哮喘病癥影響較為明顯。居家自我護理是院外患者為保持身體健康而進行的自我護理[7]。學齡期哮喘患兒因對哮喘病癥缺乏充分的認知,上學期間又無家長照顧,因而存在護理盲區。但是學齡期兒童可塑性較大,有較強的學習與吸收新事物的能力,臨床對其予以護理干預培訓,有利于提升其自我病癥預防能力。本次隨訪中發現,雖患兒對一般哮喘常識有所認知,但認識尚淺,對病癥發作的誘因缺乏了解,不能自覺主動進行自我監測,也不能遵照醫師要求長期和有規律地服用藥物,甚至未能掌握正確的藥物吸入方法。加強哮喘患兒的自我護理干預,減少哮喘的誘發與復發因素,可有效緩解哮喘病癥與提升患兒生活質量,也有利于降低住院次數與醫療費用,該法是臨床治療兒童哮喘的一種切實有效的方法。
我院本次對干預組患兒加強了居家自我護理行為干預培訓,臨床依據患兒自身病癥情況為其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向患兒及其家長對哮喘病癥的相關知識、誘因與注意事項等進行了宣教,讓他們充分認識到良好的行為習慣與生活方式在哮喘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幫助其掌握糖皮質激素等相關藥物的正確應用方法,強調藥物的安全性以及每天堅持測定峰流速值和寫哮喘日記等。結果發現,治療30 d后,干預組在日常、處理、控制與監測行為評分都優于對照組(P<0.05),平均每月發作次數、急診次數以及8個月住院次數均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學齡期哮喘患兒臨床予以居家自我護理行為干預培訓,有利于提升其自我護理與哮喘控制水平,該法效果顯著,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羅悅虹,居家自我護理干預在兒童哮喘防治中的作用[J].中外醫療,2014,33(1):150-151.
[2]陳艷.哮喘兒童居家護理行為與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的相關性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24):9-12.
[3]周莉,韓春暉,馬鴻雁,等.居家自我護理行為干預模式在學齡期兒童哮喘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70-72.
[4]周莉,韓春暉,馬鴻雁.等.居家自我護理行為干預模式在學齡期兒童哮喘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70-72.
[5]王厚玲,閔凡云.Orem自我護理模式在兒童哮喘自我管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1):27-29.
[6]李昀.居家自我護理行為對哮喘患兒生活質量的影響[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5,28(7):1082-1083.
[7]蘇春燕,葛琪,李美華.常規護理和居家自我護理對學齡期兒童哮喘管理中的效果對比[J].當代醫學,2014,20(22):97-98.
(本文編輯崔蘭英)
(收稿日期:201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