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燁 劉 穎 李小寧 許雅瓊
710004 西安市 陜西省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
乳腺癌化療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
秦燁劉穎李小寧許雅瓊
710004西安市陜西省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化療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的原因并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方法:將2012年7月~2013年7月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PICC置管化療40例患者設為實施前,給予患者常規護理并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從而對PICC置管護理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并發癥實施護理措施,將2013年8月~2014年8月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PICC置管化療40例患者設為實施后,比較實施前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實施后乳腺癌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少于實施前,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乳腺癌化療患者采用PICC置管較為安全方便,給予患者并發癥原因分析,能夠有效的減少患者出現并發癥的情況。
關鍵詞乳腺癌;化療;PICC置管;并發癥;護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6.04.041
乳腺癌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大多數來源于上皮的腫瘤,少數源于乳房的非上皮組織,偶見混合性的癌肉瘤[1]。PICC是從患者上肢周圍靜脈進行穿刺,然后將導管置入,使其直達心臟附近的大靜脈[2]。筆者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從而了解PICC置管護理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并發癥,并給予患者相應的護理,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間我院收治的接受治療的PICC置管化療患者40例為研究對象,設為實施前,年齡28~56歲,平均年齡(37.45±5.42)歲。選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PICC置管化療患者40例,設為實施后,年齡29~55歲,平均年齡(36.84±5.6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患者均采用美國巴德公司所生產的PICC 4F導管,導管全長為60 cm,使用固定敷料3M透明貼膜,使用CLC2000型可來福接頭。對患者進行穿刺的部位選擇貴要靜脈、頭靜脈、肘正中靜脈。對實施前乳腺癌患者病例進行分析,總結出現并發癥的原因,并給予患者相應的護理,方法如下。
1.3PICC置管后出現并發癥原因分析及護理方法
1.3.1穿刺后出現局部滲血在臨床中的表現為,對患者進行穿刺1~2 d內,穿刺部位會出現少量的點狀滲血。分析患者穿刺部位出現滲血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方面:在對患者進行穿刺時垂直刺向血管;對患者進行穿刺后壓迫方法不規范或壓迫時間較短,患者接受穿刺后,穿刺肢體活動過多;患者凝血功能出現異常。護理方法:對患者進行穿刺時,應盡量避免進行垂直穿刺,并且應避免在患者受力、肌肉僵直時進行穿刺;對患者進行穿刺后應盡量將壓迫面積盡量縮小,對其進行24 h壓迫[3]。
1.3.2靜脈炎靜脈炎在臨床中是對患者經PICC后較為常見的并發癥,在臨床中通常可將靜脈炎分為兩類,即機械性靜脈炎和化學性靜脈炎[4]。
1.3.2.1機械性靜脈炎出現機械性靜脈炎的原因主要是對患者進行置管后,導管隨血流流動、上肢運動而產生移動,在血管內造成異物性刺激,從而導致出現血管痙攣,患者上肢出現疼痛、腫脹,導致其出現炎癥。護理方法:盡量在患者可承擔的經濟負擔內選擇保留時間長的穿刺工具,提高護理人員對穿刺的熟練度,從而使穿刺次數相應減少。在對患者進行輸液的過程中可采用冰敷,從而使套管針的留置時間得到延長。
1.3.2.2化學性靜脈炎通?;颊叱霈F化學性靜脈炎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穿刺通路不成功,從而導致藥液出現外滲,對穿刺點周圍靜脈造成刺激,從而出現炎癥。護理方法:對患者進行穿刺后,使用生理鹽水建立通路,對是否出現藥物外滲進行確認后再將藥物注入。使用冰敷的方式對患者置管側的肢體靜脈進行冰敷。
1.3.3靜脈血栓在對患者置管后較長時間,患者可能會出現靜脈血栓,在臨床中的主要表現為患者肢體出現疼痛、腫脹,患者在感覺功能方面出現障礙。對患者進行B超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出現靜脈血栓。靜脈血栓是PICC置管后較為危險的并發癥,分析其出現原因,患者血管損傷從而造成局部血管內膜出現炎性反應,導管被血漿蛋白和纖維蛋白所包圍,從而造成血小板聚集,最終導致患者出現靜脈血栓。護理方法:患者在將PICC導管拔除后,應絕對臥床休息7~14 d。做好對患肢的保暖工作,將其抬高至一定高度,對血液的回流起到促進作用?;颊邞M量避免進行運動,從而防止血栓出現脫落。對患者臂圍、溫度、脈搏、皮膚顏色進行記錄。觀察患者腫脹消除情況。注意對患者進行觀察,從而避免壓瘡的形成。定期對患者血常規、尿液分析等方面進行測量。
1.3.4感染對患者進行置管后應對患者體溫進行檢測,患者出現感染大多是由于護理人員未能嚴格遵守無菌操作的相關規定,或未對患者進行及時的換藥所造成的。護理方法:每周使用碘伏換藥2~3次,每周對導管口細菌培養。如果出現感染情況,應立即將置管拔除,并進行細菌培養和血培養,從而為抗生素的使用提供相關依據[5]。
1.3.5導管堵塞在臨床中,出現導管堵塞的情況較多,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如果出現輸液速度變緩,護理人員進行靜脈推注時出現阻力增大的情況,應考慮是否出現導管堵塞的情況。護理方法:導管打折通常出現在體外,護理人員對導管應進行仔細的檢查并及時解決。某些藥物黏度較高,輸液后使用生理鹽水對導管進行沖管。
1.3.6導管脫出或異位出現導管脫出或異位的情況,主要是因為沒有將導管固定牢固,或者患者活動過多或被外力牽拉,從而導致導管出現異位甚至脫出的情況。護理方法:對患者做好相關的健康教育指導,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換藥時對導管刻度進行檢查。
1.4觀察指標記錄實施前后乳腺癌患者出現并發癥情況,并對其進行比較。
1.5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數據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表1)

表1 兩組乳腺癌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注:實施前感染4例,靜脈炎4例,靜脈血栓4例,局部滲血3例;實施后感染2例,靜脈炎2例,靜脈血栓1例,局部滲血1例
3討論
目前對于乳腺癌的病因還沒有明確的表述,但是發現與雌性激素的長期刺激、病毒、遺傳因素有較大的關系[6]。通常乳腺癌多發于45~55歲婦女,在臨床中的主要表現為乳房腫塊,乳頭凹陷,并且患者皮膚出現水腫及桔皮征等。患者均接受化療,使腫瘤縮小后,一小部分進行手術,一大部分患者接受惡性根治術。由于長期靜脈注射化療藥物,對靜脈進行反復淺表穿刺,加之患者免疫力由于疾病和化療被嚴重消弱,從而導致對患者進行靜脈直接注射化療藥物引起靜脈感染、局部炎癥甚至壞死的概率較大[7]。
本次研究對乳腺癌患者出現的并發癥原因進行分析,并給予相應護理,實施后乳腺癌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較實施前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綜上所述,乳腺癌化療患者采用PICC置管較為安全方便,給予患者相應并發癥的護理,能夠有效的減少患者出現并發癥的情況,可在臨床中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李娥,李玉鑾.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化療的并發癥觀察及護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6):1025-1026.
[2]江世麗,李國宏.乳腺癌化療患者PICC置管相關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9):1012-1015.
[3]陳霞.護理干預對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的影響[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2,33(2):66-67.
[4]吳小潔,郭偉軍,魯娟,等.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后常見并發癥的護理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14):1641-1645.
[5]羅惠琴,侯瑋.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在乳腺癌化療患者PICC中的應用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13):39-40.
[6]慈靜,侯艷玲.PICC置管在雙側乳腺癌化療中的應用及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4,18(18):2377-2378.
[7]王麗.PICC在乳腺癌化療患者置管后的循證護理[J].醫藥前沿,2013(11):306-307.
(本文編輯馮曉倩)
(收稿日期:2015-06-05)
秦燁:女,本科,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