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群
早期護理干預對重型腦挫傷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對肢體功能的康復影響
●趙群
目的:探討早期護理干預對重型腦挫傷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對肢體功能的康復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重型腦挫傷合并心律失常患者38例,隨機分為兩組,各19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行早期護理干預,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護理后FMA和B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早期護理干預應用于重型腦挫傷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
早期護理干預;重型腦挫傷;合并心律失常;肢體功能
腦挫傷是一種由于外力因素而產生的原發性腦損傷,其臨床癥狀主要為水腫、意識障礙、頭痛、神經紊亂[1]。重型腦挫傷損害患者下丘腦,導致神經功能失調,大大增加患者心律失常發生率,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2]。重型腦挫傷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具有病程長、病情重、死亡率高等特點,且易引發肌營養不良和肢體萎縮,影響患者術后康復。臨床認為通過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術后恢復效果。為探討早期護理干預對重型腦挫傷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對肢體功能的康復應用效果,本文選取38例重型腦挫傷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給予早期護理干預,對比常規護理效果。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重型腦挫傷合并心律失常患者38例,隨機分為兩組,各19例。對照組男10例,女9例;年齡16-75歲,平均年齡(42.5±3.9)歲;致傷原因:打擊傷2例,摔傷5例,交通事故傷12例。觀察組男11例,女8例;年齡18-77歲,平均年齡(43.1±4.1)歲;致傷原因:打擊傷1例,摔傷5例,交通事故傷13例。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醫護人員術后加強對患者心律失常護理,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幫助患者進行肢體功能康復訓練,傳授患者及其家屬預防并發癥的相關知識。觀察組行早期護理干預:(1)制定訓練計劃。醫護人員術后依據患者病情,與患者家屬積極溝通,共同制定患者康復訓練方案,確定方案目標,告知患者早期訓練的價值,提高患者與家屬的配合度。(2)早期訓練。醫護人員待患者術后24h進行輕微肢體運動,以被動肌力訓練為主,通過對患者進行推拿、撫摸、按摩、捶打等方式,遵循從上肢手到肩關節的順序,協助患者進行關節伸曲、內旋、外展等活動。(3)穩定期訓練。醫護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恢復訓練。醫護人員將患者五指分開,將拇指壓在其健側手拇指上,利用健側手帶動其患側手進行舉高。醫護人員指導患者平臥,雙膝彎曲并扶住其膝關節,指導患者緩慢抬起臀部。醫護人員傳授患者利用健肢帶動患肢方法,幫助患者進行抬腿、舉臂等。(4)恢復期訓練。醫護人員幫助患者進行平衡訓練,包括上下樓梯、步行、站立等方式,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待患者能保持較長時候站立后可進行步行練習,不疲勞運動。醫護人員幫助患者學習進食、洗臉、漱口、更衣等行為,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1.3 觀察指標
(1)運用FuglMeyer量表和巴氏指數(BI)對患者護理前后肢體功能進行評分,評分內容包括上肢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分數越高則患者肌體功能恢復越好。(2)記錄患者護理滿意程度,并計算滿意率,滿意程度主要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進行統計分析,兩組肢體功能用(χ±S)表示,兩組護理滿意度以n(%)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肢體功能
觀察組護理后FMA和B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肢體功能對比(±s,分)

表1 兩組肢體功能對比(±s,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FMABI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對照組(n=19)43.38±25.2654.56±26.5639.83±18.2655.29±25.21觀察組(n=19)42.79±26.52 73.23±25.37*39.24±17.86 75.38±24.39*
2.2 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n(%)]
腦挫傷是一種原發性腦損傷,重型腦挫傷患者易出現嚴重意識障礙且伴隨時間較長,甚至傷后昏迷持續到死亡。重型腦挫傷致死率和致殘率較高,且易引發心率失常[3]。患者術后多依賴藥物治療,對肢體機能訓練不重視,肢體得不到及時訓練,易產生肌體萎縮,造成嚴重后遺癥。盡早進行康復訓練可促進患者相關神經細胞形成新突觸,加快肌體功能恢復[4]。
在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FMA和B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說明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肢體功能,原因在于醫護人員依據患者實際狀況,與家屬共同制定康復訓練計劃,確立目標,向患者強調早期訓練的好處,提高患者配合度。患者術后24h,醫護人員幫助其做輕微肢體運動,通過按摩、捶打、撫摸、推拿等方式,幫助做關節伸曲、外展等,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恢復訓練,幫助患者進行抬臀練習和平衡訓練,堅持以患者為中心,循序漸進,不過度疲勞,通過訓練患者站立、走路幫助其盡快熟悉,從而提高肢體功能[5]。觀察組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說明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原因在于醫護人員嚴密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告知患者預防并發癥等知識,指導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訓練,包括洗臉、更衣、漱口、進食等行為,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從而提高護理滿意度[6]。
綜上所示,早期護理干預應用于重型腦挫傷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提高護理滿意度。
(作者單位:泰興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
[1]郭衍,高文偉,王韌,等.腦挫傷后的進展性腦挫傷與凝血指標變化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5,25(24):49-52.
[2]李秀容.護理干預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肺部感染的預防效果[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7,8(3):60-61.
[3]黃春波,楊瑞生,李慶安,等.顱腦損傷患者早期凝血纖溶功能變化與遲發性顱內出血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用醫刊,2016,43(22):64-66.
[4]耿輝.關于顱腦損傷后各類免疫細胞功能變化的研究探討[J].中國實用醫刊,2016,43(14):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