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真潔 邱景華
臨床護理干預對下肢骨折患者麻醉效果的影響
●呂真潔 邱景華
目的 觀察分析臨床護理干預對下肢骨折患者麻醉效果的影響。方法 將于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67例下肢骨折患者作為此次探究分析的對象,并按照隨機分配的原則將其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其中,觀察組(34例)給予臨床護理進行干預,對照組(33例)采用常規護理,比較分析兩組的相關指標。結果 觀察組于護理干預后,患者的表情與語言疼痛評分、VAS評分等均顯著比對照組優(P<0.05)。結論 給予下肢骨折患者采取臨床護理,可對患者的臨床麻醉效果有積極性的影響,值得推廣。
臨床護理;下肢骨折;麻醉效果
1.1 一般資料
將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67例下肢骨折患者作為此次探究分析的對象,并按照隨機分配的原則將其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患者的總例數為34例,包括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6例,平均年齡為43. 37±1.08歲,骨折類型:11例為脛腓骨骨折,10例為股骨干骨折,13例為髕骨骨折;對照組患者的總例數為33例,包括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7例,平均年齡為43.72±1.61歲,骨折類型:10例為脛腓骨骨折,15例為股骨干骨折,8例為髕骨骨折。將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作對比,結果顯示P>0.05,無統計學差異存在。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實施手術30min前,給予0.5mg的阿托品與0.1g的苯巴比妥行肌內注射。建立靜脈通道,并對患者的血氧、血壓以及心電圖等體征進行密切監測;同時,于患者的L2~L3棘突間實施硬脊膜外穿刺,注意成功穿刺后需留置導管;通過導管注入3ml的利多卡因(2%),并觀察患者是否出現毒性反應;如未發現異常,則再次給予8~12ml的利多卡因(2%);麻醉15min后實施手術,當手術進展40min后,需再次通過導管注入5~7ml的利多卡因(2%);同時,根據患者的情況嚴格遵循醫囑給予患者適量的鎮靜藥物。
護理服務: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如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并介紹手術的流程、目的等。觀察組則采用臨床護理進行干預,同時于手術前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充分的評估,方便手術的順利開展。具體方法如下:
(1)術前護理:護理人員應充分了解下肢骨折患者對麻醉的相關認知情況,并為患者講解麻醉的相關知識,如麻醉給藥的方式、類型等;同時,講解局麻之后,在搬動肢體時,患者的下肢仍有感覺,但無痛疼感;選擇硬外摸麻醉的鎮痛效果較為顯著等;從而提高患者對麻醉知識的認知程度。另外,患者在術前容易出現較為強烈的心理應激反應,并產生焦慮、擔憂、悲觀等負面心理。因此,護理人員應及時與患者交流溝通,并針對其不良心理采取合理、有效的疏導措施,從而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并提高治療的配合度。(2)術中護理:在實施手術的過程中,護士應保持微笑,態度要和藹友善,尤其是在輔助或指導患者擺放麻醉體位時,語氣需緩和,動作需輕柔,從而提高患者的安全感與滿意度。麻醉時,正確指導患者取側臥體位,并盡可能地將腰部彎曲,以便進行穿刺;另外,還需保證患者的患肢在上,身體自然伸展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搬動患肢時,應盡量放輕動作,或者盡量減少肢體的搬動,從而減少患者的疼痛。(3)術后護理:在患者推回病房之后,護理人員需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并了解患者的麻醉狀況;在患者清醒后如實告知其手術的結果,并講解術后的相關注意事項等。
1.3 觀察指標
比較分析兩組于干預后,患者的表情與語言的疼痛評分以及VAS評分。其中,采用針刺的方法對患者麻醉前、麻醉后的10min及20min、手術結束后利用VAS評分法進行麻醉效果評分;其中,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劇痛。表情疼痛評估標準:如患者表現較為安靜,且呼吸平穩,依從性較強,則為0分;若患者表現出表情痛苦、嘆息、呻吟,依從性一般,則為1分;若患者大喊大叫,肌肉緊張,表情較為痛苦,且依從性較差等,則為2分。語言疼痛的評分標準:無痛為1分,輕度或中度疼痛為1分,疼痛難忍為2分。
1.4 統計學分析
此次研究中,兩組患者所得的相關數據均使用SPSS1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 )的格式進行表示,并用t對其進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來表示,并用卡方值x2進行檢驗,若檢驗后P值結果小于0.05,則說明有顯著性差異存在。
2.1 比較兩組的表情及語言疼痛評分
觀察組于護理干預后,患者表情與語言的疼痛評分均顯著比對照組優,且P<0.05,有統計學差異存在。如表1。

表1 兩組相關指標的比較(n/%)
2.2 比較兩組的VAS評分
觀察組于護理干預后的VAS評分顯著比對照組優,且P<0.05,有統計學差異存在。如表2。

表2 兩組相關指標的比較(分)
通常情況下,骨科手術可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創傷,且術后,患者也會產生較為強烈的疼痛感,進而對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不良影響。故本文給予觀察組骨折患者采取了臨床護理進行干預[3]。其中,該護理模式對患者的術前、術中以及術后都實施了合理的護理措施。且通過術前護理,護理人員充分了解了患者對麻醉的相關認知情況,并為其講解了麻醉的相關知識,如麻醉給藥的方式等,從而有效提高了患者對麻醉知識的認知程度。另外,護理人員還及時地與患者進行了有效的交流與溝通,并針對其不良心理采取了合理的疏導措施,從而消除了患者的負面情緒,并大大提高了治護的依從性[4]。通過術中護理,護理人員在手術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微笑,態度和藹友善,尤其是在輔助或指導患者擺放麻醉體位時,語氣緩和,動作輕柔;在麻醉時,正確地指導患者取側臥的體位,并促使其盡可能地將腰部彎曲,進而方便了穿刺的進行[5];另外,在搬動患肢的時候,護理人員還盡量放輕了搬動的動作或者盡量減少了對肢體的搬動,從而大大減少了患者的疼痛,并提高了患者的總滿意度。綜上所述,給予下肢骨折患者采取臨床護理,可對患者的臨床麻醉效果有積極性的影響,值得推廣。
(作者單位:福建省寧德市閩東醫院麻醉科)
[1]周莉.護理干預在預防下肢骨折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效果[J].現代醫藥衛生,2015,31(23):3635-3637.
[2]秦玲.談綜合護理干預對預防下肢骨折患者術后DVT的臨床效果[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14):65-66.
[3]史永霞.舒適護理聯合右美托咪定在下肢骨折患者行坐位腰麻穿刺中的應用[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15,13(0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