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小宏
摘要企業行政辦公室作為一個綜合、全面的行政管理機構,是一個企業、一個單位承上啟下、協調左右、聯系內外的“樞紐”。十八大以來,深化企業改革成為新常態,在這種新形勢下,對辦公室強化政務、搞好事務、規范服務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結合工作實際,筆者就做好新常態下企業辦公室工作進行了一些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重要性關系作用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03-000-01
一、辦公室工作的重要性
辦公室是一個企業對外展示的窗口和平臺,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作為一個企業、一個單位的辦公室人員,必須充分認識辦公室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才能不斷適應新的形勢和任務的需要。
(一)工作特點的要求。辦公室是綜合性辦事部門,是保持企業和單位正常運轉的“橋梁”和“紐帶”。首先,它不同于一個主管某一方面業務的機關部門,其工作范圍很廣,諸如公文處理、會務管理、公務接待、工作信息、督查調研、印章管理、檔案管理等工作都要由辦公室來承擔。同時,上級機關的方針、政策、指示,本企業、本單位的規劃、計劃、決策,以及各部門和基層各單位貫徹實施的情況,都需要辦公室來匯集、掌握、分析、處理。這種多方面工作和信息的組合特點,決定了辦公室工作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二)服務工作的需要。辦公室一項重要的職能就是直接為企業領導、各部門和基層單位服務。這些服務工作的特性,決定了辦公室在本機關部門中的重要地位。辦公室作為一級企業領導的直接服務機構,承擔著為領導決策提供文件、資料、信息和建議,對領導工作部署進行組織、協調、監督、檢查,以及協助領導處理日常事務的任務。同時,由于它在本機關各部門中起著綜合組織各方面工作、協調平衡各部門關系的作用,因此,辦公室又處于中心樞紐的地位。
(三)職責作用的體現。辦公室承擔著企業和單位日常的行政事務工作,大多是瑣碎的事務、重復的服務,是反映辦公室形象最直接的體現。“辦公室工作無小事”,人們往往都是通過辦公室這個“窗口”,來看待和評價企業的工作。另一方面,從提高辦公室整體效率看,單位各業務部門只負責本業務系統的工作,而每一項工作的各個環節的合理、準確、及時的銜接,都要靠辦公室綜合協調、處理、解決。
二、處理好三個關系
(一)處理好大、小局關系。辦公室作為一個綜合職能部門,和其他部門在工作性質上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服務性上,這就要求辦公室要把“一切服從大局,一切服務大局”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部門工作與單位的整體工作、小局工作與大局工作發生矛盾的時候,自覺地做到小局服從大局、局部服從整體。同時,不能忽視和放松小局工作,都要保證做到極致,因為小局工作是做好大局工作的基礎和前提。
(二)處理好主、被動關系。辦公室工作的服務職能決定了其工作的被動性,在當前新常態下要做好辦公室工作,必須發揮主動能動性,善于在被動中求主動,變被動為主動。辦公室管理人員對一些常規性、規律性、階段性等確定性工作,不是消極等待,而是要主動著手,提前準備。對領導臨時交辦的任務、應急事件和突發事件等非確定性工作,要具有前瞻性和靈活的應變能力,做到忙而不亂。
(三)處理好缺、越位關系。辦公室在為領導出主意、當參謀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度”,掌握好分寸。辦公室在領導決策中處于輔助和從屬地位,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要想領導之所想,急領導之所急,要為領導決策盡可能提供詳盡的背景資料,并積極諫言,在思路不成熟時,絕不能亂出主意、瞎摻和,避免造成決策失誤。
三、抓好三項工作
(一)加強制度建設。要通過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討論,結合行政管理各崗位、各環節的目標任務、工作特點和基本要求,對行政辦公系統相關崗位設置和主要職責進行修訂完善,并建立相配套的工作制度,使各崗位、各項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為進一步加強行政管理工作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同時,要根據中央八項規定、深化改革等新規定、新要求,結合企業深化改革實際及發展需要,及時進行更新完善,保證行政管理制度體系的完整性、適用性和可操作性,確保企業各項行政管理工作規范有序。
(二)嚴把文字關。作為辦公室工作人員,要認真領會領導意圖,出好主意、當好參謀、搞好服務,用心起草總結、匯報、講話等各種文字材料,要確保文稿的高質量、高水平,體現工作水平;嚴把文字關、格式關,強化時效性,杜絕出現工作失誤。
(三)強化信息調研。要緊緊圍繞企業發展的全局性、前瞻性、難點性問題,加大調研力度,掌握一手資料,把握發展規律,努力做到“參到關鍵處,謀到點子上”,多為領導出好主意,當好參謀。要及時收集掌握企業生產經營和職工隊伍中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迅速、準確向領導反饋各方面信息,為領導正確決策提供全方位服務。
參考文獻:
[1]秦懷茂,從行政管理角度談做好辦公室工作的認識[J],新疆財經學院學報,1999(4).
[2]段根良,努力適應新形勢需要,不斷提高辦公室工作整體水平[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