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因為把華府政治的波譎云詭以極具戲劇性的形式表現出來,美劇《紙牌屋》被譽為近年來最優秀的政治題材影視作品。
在該劇中,一個名為雷蒙德·塔斯克的億萬富翁是代表核電利益集團在暗處左右美國政府內政外交具體政策走向的特殊角色——在大部分情況下,他都可以打通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總統專線,甚至直接受邀參與內閣的機密會議。通過多年的經營,塔斯克在全世界的政商界都建立起廣泛的人脈,劇中的“總統”自稱塔斯克是他的“導師”和“好友”。
有媒體認為塔斯克這個角色的構建諷刺了“美國錢主政治”的本質,還有人提出這個角色的背景原型即是著名的“股神”巴菲特。但實際上,有另外兩位同樣有錢卻名聲欠佳的低調富翁更加形似塔斯克:他們便是科氏工業集團的掌門人、著名的“科赫兄弟”。

科氏工業總裁查爾斯·科赫4月23日對媒體稱,與目前的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相比,“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希拉里或許會是一位更好的總統。”這一言論立即引爆了輿論場,給本就已經混亂不堪的2016美國大選增加了更多不確定性。
由查爾斯·科赫及其弟弟大衛·科赫共同執掌的科氏工業是共和黨長期以來最具影響力的金主之一。他們所在的石油能源行業傾向于減少政府監管、振興傳統能源,和民主黨加強監管、發展清潔能源的主張背道而馳。
最邪惡的資本家
對于公眾人物的公開“背書支持”,候選人一般都會表示感謝。但民主黨初選領跑者希拉里卻對查爾斯·科赫擺了一道“冷漠臉”:她不僅謝絕了對方拋來的橄欖枝以及潛在的巨額資金支持,還暗諷其“不安好心”。
“某些否認氣候變化、千方百計阻撓選民投票的人,不要他的支持也罷。”這位前國務卿這樣在推特上回應。目前的希拉里在初選中雖然優勢巨大,但仍然面臨草根候選人伯尼·桑德斯的步步緊逼。來自科赫兄弟這樣代表大財團利益的“支持”的確會反過來破壞其通向白宮之路。
在自詡代表窮人階級的民主黨語境下,靠石油工業發家致富并長期資助共和黨的科赫兄弟一直以來就是“邪惡資本家”的典型代表。桑德斯高調推廣“社會主義”意外獲得人氣飆升后,原本立場偏溫和的希拉里陣營在競選中也打出了“對美國有利的資本家”和“對美國有害的資本家”這樣的“兩分法”——反對政府福利保障、阻撓清潔能源開發并否認氣候變化的科赫兄弟毫無疑問是要被劃分到后面一類的。
至于立場偏向民主黨的主流美國媒體則更是把科赫兄弟描繪成“吸血鬼”的形象。像“揭露科赫兄弟的污染帝國”和“科赫兄弟正在搞垮美國”這樣的標題屢屢見報;而MSNBC的主持人克里斯·馬修斯則直接稱科赫兄弟是“豬”。
《滾石》雜志一篇報道援引馬薩諸塞大學政治經濟研究中心的數據指出,擁有超過4家大型煉油廠、6家乙醇化工廠和4000英里油氣管道的科氏工業集團是和埃克森美孚、美國電力并列的全美三大高污染企業,這還不含其2005年一樁針對喬治亞-太平洋造紙公司的收購完成后所產生的巨量污水排放。“包括雪佛龍和殼牌在內的許多石化公司都在制造污染能力方面甘拜下風。科氏工業每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2400萬噸。”
令主張發展清潔能源的環境保護人士感到更加惱火的是,科氏工業不僅大肆排放溫室氣體,它還特別擅長為自己的行為“正名”,奪取輿論高地。立場偏激的綠色和平組織曾在2010年的報告中指出,科氏工業在2005年到2008年的三年間就花費了2500萬美元來資助“不認同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用龐大的資金來顛倒事實。
一些媒體指責科赫兄弟一手制造了美國人的“愚蠢和傲慢”。最近一份調查顯示,有40%的美國民眾認為氣候變暖是“騙局”;有90%以上的美國人認為不必擔心氣候變化。一位美國議員在國會以扔雪球的方式“證明”氣候變暖不存在的故事成為國際笑柄。
“本來就已經富可敵國的科赫兄弟還在變得越來越有錢,代價是得不到保障的被剝削工人和我們賴以生存的水、土壤和空氣。”《滾石》雜志的蒂姆·迪克森如此寫到。
死也不要上市
當2012年查爾斯·科赫登上《福布斯》雜志封面時,他的身家保守估計有310億美元。加上其弟弟大衛·科赫,兩人合起來在福布斯美國富豪榜上排名第四,位列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和拉里·埃里森之后。2015年的福布斯富豪排行榜顯示,兄弟倆仍然保持并列第六,身家均達到了429億美元。
“世界上最有權勢的50人之一,世界上最富有的20人之一,他還是世界上被人指責最多的人之一。”該雜志如此評論查爾斯·科赫。

查爾斯·科赫(左)和弟弟大衛·科赫(右)
今年1月出版的一本名為《黑錢》(Dark Money)的新書把科赫兄弟又批判了一番。來自左派陣地《紐約客》的著名撰稿人簡·梅耶在書中描述了少數富有的捐款者利用“權錢交易”,通過組織活動干預政治,以謀得有利政策的美國政壇潛規則。
梅耶還爆料了科氏工業集團創始人弗雷德·科赫(查爾斯和大衛兩人的父親)曾幫助納粹德國建立煉油廠并得到希特勒嘉獎的“黑歷史”,讓科氏工業集團早期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浮出水面。
弗雷德·科赫總的來說是一位傳奇的創業者。他雖然出生在美國得州,但經商足跡卻遍布大西洋兩岸(其中就包括納粹德國和蘇聯)。1940年,他返回美國創立了“伍德河石油煉化公司”,是為科氏工業帝國的前身。
今天的科氏工業總部設立在堪薩斯州威奇托市的東北邊緣,這里沒有縱橫交錯的城市街道,只有廣袤開闊的大草原。多年來,它一直在支持著一個龐大的私人石化帝國。
自老科赫1967年去世后,他的四個兒子就陷入了曠日持久的公司繼承權斗爭中。這一家族內斗直到2001年才終結,老二查爾斯和老三大衛獲得了公司的完全控制權,也宣告著科赫兄弟時代的到來——兄弟兩人擁有公司84%的股權,這使得科氏工業成為全美第二大的非上市私人企業。
“除非我死了,不然想都不要想。”這是查爾斯·科赫對公司上市提議的回應。
“今天的科氏更像是一家巨型私人股權投資基金。本質上,它是一個巨大的現金池,尋找任何可能帶來長期利潤的潛在投資領域。每當進入一個新行業時,公司都會制定戰略并耐心地堅持。”《財富》雜志認為,科赫兄弟對資本的運作手段可謂一流,“他們是資本主義的終極崇拜者。”
事實上,科赫兄弟對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式高度自由資本主義的推崇也恰好是他們長期以來支持共和黨的原因。他們向往一個“幾乎沒有政府監管”的市場體系,也希望企業不用對雇員負有太多的責任——查爾斯·科赫多次表示最低工資標準和全民醫保都是“邪惡政府的陰謀產物”,他還主張工會也應當被解散。
他們統治美國?
2016年美國大選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趨勢就是所謂“反建制派”力量的崛起。在兩黨四位主要候選人中,有三位(克魯茲、特朗普和桑德斯)都宣稱自己是政治“局外人”,而不是“腐爛的華盛頓政客”。
不少媒體或是專家開始分析這種狀況出現的幕后原因:他們發現,科赫兄弟的站隊明顯地導致了共和黨建制派的衰落和以克魯茲為代表的“茶黨候選人”的崛起。
自2009年以來開始活躍的“茶黨運動”打著反對奧巴馬政府擴大政府開支的旗號在次年的中期選舉中大獲全勝,成為一支不可忽略的政治力量。他們中的蘭德·保羅和泰德·克魯茲都參與了2016美國總統大選,表現均好過共和黨“建制派”推出的候選人。
要想從草根進階到權力中心,少了錢可不行——科赫兄弟對茶黨運動的資助人盡皆知。而培養出來的茶黨政客也都對科氏工業集團盡心盡力。在氣候變化議題上,克魯茲是“不存在派”中表態最強硬的一位。科赫兄弟對他的資助超過了1500萬美元。
“但科赫兄弟的政治支出可遠不止這些。他們還拿出數不清的美元,扶持一個由保守組織構成的人脈和智庫網絡,結果令這兩兄弟成了美國黨爭歷史上的大人物,”《財富》評論稱,在左派看來,“他們是什么事情都摻和的怪物。”
實際上,早在1979年,大衛·科赫就以商人身份參與過美國大選,成為自由黨總統候選人埃德·克拉克的副總統候選人。但由于美國兩黨制下其他獨立政黨候選人幾乎沒有獲勝的可能性,最終大衛只獲得1%的選票。

倫敦金融城科赫公司的辦公室外,抗議者聚集反對科氏工業否認氣候變化的理論
從那以后,科赫兄弟完全退居政壇幕后,用金錢的方式隔空“操縱”政策走向。“我們要給孩子們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查爾斯·科赫在談到“錢主政治”時絲毫沒覺得自己有任何道德包袱。
早在2015年初尚未有任何候選人宣布參選時,查爾斯就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十分豪氣地說,科氏工業在這一輪大選中的捐款預算將接近10億美元——這相當于2012年大選中他們所花的兩倍還多。
上一場“比賽”中科赫兄弟押寶的共和黨建制派候選人羅姆尼最終輸給了尋求連任的奧巴馬,被外界解讀為“大金主”對建制派徹底失望的標志性事件。
有趣的是,科赫兄弟在實際行動中并不僅限于給共和黨政客捐款,似乎只要有合作空間就有開支票的可能。
記錄政客受捐細節的“公開秘密”(Open Secrets)網站顯示,即使作為是茶黨運動“公敵”的奧巴馬也從他們手里拿過錢;而拒絕科赫兄弟“背書”的希拉里·克林頓則被爆料出曾在2008年接受過3500美元的科氏捐款,略顯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