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小四
我曾就讀的中學比較重視藝術教育。但比起音樂老師,給我們聽更多貝多芬作品的是一位姓寧的語文老師。他往往在講完課文時說,我們來聽聽貝多芬吧。然后就用自帶的設備放貝多芬的交響樂等等。與音樂老師要求我們“聽一聽命運敲門”不一樣的是,寧老師常常一言不發,半閉著眼睛呈陶醉狀。而貝多芬永不言敗的勇氣,就這樣浸潤入一群少年的心中。
然而,即便所有人都知曉貝多芬音樂作品無可替代的偉大,也很難有人真正“看清”貝多芬其人。中國著名音樂人劉歡就曾說,我能看清我自己,但貝多芬我真的很難看清楚,他有著謎一樣的一生,謎一樣的作品。
生活中的貝多芬,幾乎在所有的大方向上,都充滿矛盾謎團。譬如說,他對金錢極為敏感在意,一生積蓄下不菲的財產,但“不菲”的是遺產,當他在世時,幾乎一直過著貧窮拮據的生活。
在經濟收入方面,貝多芬十分精明強悍。他靠作曲版稅與演奏謀生,此外授課的費用、委托創作的傭金、崇拜者的禮金等等,他自己都能打點得十分清晰。有些比較走俏的曲子,貝多芬甚至會不顧契約精神“一稿多賣”,直至賣出最好的價錢,讓出版商很被動且感覺十分不爽。而當貴族們承諾的贊助金不能及時到位時,貝多芬會不惜耗時費力對簿公堂。
過人的天賦與才華,再加上精明強勢的理財能力,所帶來的較為豐厚的收入,卻未能讓貝多芬的生活有多少改觀。他身邊曾有人回憶,貝多芬甚至會將食物藏起來,要吃的時候才拿一點點出來。而對于金錢的過于算計,對于生活必需品的吝于支出,不僅占用了貝多芬大量的本應更具生活質量的時間,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他的身體健康。
為什么會這樣?心理學家都說,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極為深遠。這一點在貝多芬身上也得到印證。貝多芬有一個酗酒的父親,甚至在貝多芬出生的那一天,其父都是在酒館度過的。他在宮廷樂隊任職歌唱者的收入,絕大多數也進了酒館。當他發現幼年的貝多芬的音樂天賦后,便以極為嚴苛的方式訓練小貝多芬。事實上小貝多芬從幼年時起就背負了沉重的家庭經濟負擔。在父母去世后,貝多芬又不得不承擔起弟弟們的教養與撫育之責。心中的安全感從未得到構建,而經濟重擔卻從來不曾稍減,貝多芬也就養成了對于小錢都錙銖必較的習慣。日后除了對收養的侄兒有一種溺愛式的付出外,貝多芬終其一生,在經濟上待自己也較為苛刻。當代有人研究貝多芬的死因,發現鉛中毒是主要原因之一。而他生前為省錢而飲用的廉價葡萄酒,就摻入了含鉛量很高的金屬鹽。
貝多芬的“自相矛盾”,也表現在愛情與婚姻方面。內心豐富的貝多芬對愛情有著天生的向往,據他的學生里斯說:“他無時無刻不在談戀愛。漂亮的臉蛋往往使他情難自禁。” 但貝多芬終其一生,都沒有一份持久穩定的愛情,也沒有結婚生子。貝多芬在感情上給世人留下的一個謎團,就是他在1812年即他42歲那年寫的一封著名的情書,通篇情意綿綿,卻沒有寫收信人。一直到其1827年去世,人們在他的遺作中找到這封情書,也不知他在信中稱為“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本真的自我”、“永恒的愛人”的女子,究竟指的是誰。而他在信中的提問:“你不完全屬于我,我也不完全屬于你,你能改變這種狀況嗎?”也成為了“天問”。
她究竟是誰?很可能并無具體所指,而是他寫給一生中所有戀而無果的愛人們的“追問”。恰如有一段時間,貝多芬出于頑童般的心態,在鋼琴曲的末尾加一些高難度的顫音,給鋼琴演奏家們出難題一樣,他的這封情書,未必不是給世人出的一個美好的難題:度過了充滿磨難的一生的貝多芬,不僅給這個世界留下了音樂傳奇,也留下了愛情夢想。
貝多芬的音樂成就之高,可用羅曼·羅蘭寫他的話來總結:他不是牧羊人,他是率領牛群的公牛;巨碩的公牛昂著頭,屹立于高山之巔,吼聲回蕩,超越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