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霞
【摘要】 目的 分析重度支氣管哮喘合并真菌感染的治療方法及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20例重度支氣管哮喘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全部患者的痰真菌涂片培養均為陽性, 真菌菌株對氟康唑均存在敏感, 氟康唑治療后, 臨床體征、癥狀好轉或者消失的患者占90%(18/20), 2例患者因搶救無效而死亡。結論 臨床中常規治療重度支氣管哮喘合并真菌感染患者并不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 臨床中應對患者進行真菌培養和痰涂片檢查, 結合檢查結果實施個性化的治療, 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關鍵詞】 重度支氣管哮喘;真菌感染;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5.145
支氣管哮喘作為一種慢性氣道炎癥, 其介導參與主要包括了T淋巴細胞、肥大細胞以及嗜酸性粒細胞等, 反復發作性喘息、胸悶、氣促以及咳嗽等是支氣管哮喘的主要臨床表現, 主要發作于凌晨或者夜間;長時間應用糖皮質激素和廣譜抗生素會讓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幾率增加。臨床研究發現, 哮喘患者具有真菌致敏, 而哮喘的發生、程度、患者病死率存和真菌致敏存在直接關系[1]。本研究主要分析了重度支氣管哮喘合并真菌感染的治療方法及效果, 進而為臨床治療提供有利的科學證據。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重度支氣管哮喘合并真菌感染患者20例, 全部患者均滿足衛計委《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中規定的相關臨床診斷標準[2]。其中男12例, 女8例;年齡35~77歲, 平均年齡
(56.6±7.2)歲;病程1~15年, 平均病程(9.3±3.4)年。全部患者均存在氣喘, 咳嗽11例, 發熱9例, 咯拉絲樣痰7例, 口腔黏膜白斑6例, 咳棕色痰3例。
1. 2 實驗室檢查 ①血常規檢查:15例患者外周血白細胞>1.0×109/L, 3例患者的外周血白細胞為(0.4~1.0)×109/L, 2例患者的外周白細胞<0.4×109/L。15例患者的中性粒細胞分類>0.75;17例患者的淋巴細胞分類>0.2。②胸部CT檢查:7例患者給予胸部CT檢查, 顯示5例患者表現為雙肺斑片狀或者片狀陰影, 2例患者表現為團塊狀陰影, 1例患者胸腔存在積液。③胸部X線片檢查:所有患者給予胸部X線片檢查, 結果顯示7例患者表現為肺紋理增加, 9例患者表現為雙肺斑片狀或者片狀陰影, 2例患者存在彌漫性解決影, 3例患者胸腔存在積液。④藥敏試驗和真菌涂片檢查:16例患者在入院時立刻實施痰涂片、真菌培養檢查, 4例患者經過初步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然后實施給予痰涂片和真菌培養檢查。20例患者的真菌涂片培養檢查結果均為陽性, 5例患者伴細菌生長, 其中包括3例銅綠假單胞菌、1例肺炎克雷式菌和1例大腸埃希菌。
1. 3 治療方法 入院后全部患者均給予常規治療, 包括平衡水電解質紊亂、輸液以及吸氧等。5例患者采用氫化可的松治療, 初始給藥劑量為200 mg, 總劑量為400~800 mg/d;15例患者采用地塞米松治療, 初始給藥劑量為10 mg, 總劑量為20~40 mg/d。采用博利康尼氧氣霧化, 3次/d;氨茶堿靜脈滴注, 0.50~0.75 g/d。18例患者在治療后3 d內沒有明顯效果, 11例患者在治療5 d內沒有明顯效果;然后在結合真菌感染藥敏實驗結果給予氟康唑靜脈滴注, 400 mg/d, 持續給藥5~7 d, 在患者病情改善后, 口服氟康唑, 200 mg/d, 在患者痰菌轉陰后則停用激素。另外全部患者均同時給予綜合治療, 包括補充血漿、白蛋白以及保肝營養等。針對合并細菌感染的患者, 還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個性化的抗生素治療, 4例患者采用同步間歇呼吸機通氣治療。
2 結果
20例患者在經過科學有效的治療后, 13例患者的哮喘體征、癥狀完全消失, 5例患者的哮喘癥狀、體征顯著好轉;另2例患者經搶救無效而死亡。對2例死亡患者進行分析發現, 2例患者均為重度支氣管哮喘合并肺部真菌感染, 而且年齡>60歲, 因為呼吸衰竭而發生死亡1例, 因為多臟器衰竭而發生死亡1例。
3 討論
作為現階段世界醫學界公認的一個難題,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作為臨床的呼吸道慢性炎癥性疾病之一, 其發病率非常高。哮喘是由T淋巴細胞、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等多種炎性細胞參與的臨床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之一, 反復發作的喘息、咳嗽、呼吸困難以及胸悶等是哮喘的主要臨床表現。哮喘患者中有5%~10%的患者為重癥哮喘, 哮喘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同時消耗的醫療資源量大, 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較重的負擔[3]。
近幾年, 在現代醫學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 臨床醫務工作者也更加深入地研究了支氣管哮喘的病理生理機制, 對哮喘進行治療的藥物也在不斷完善和更新, 但是現階段依然缺乏治療哮喘的特效方法。吸氧、吸入擬交感神經藥物、解除支氣管痙攣、糾正低氧血癥、抗生素應用等是臨床治療哮喘的常規方法;如果哮喘患者通過臨床常規治療并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甚至導致患者病情加重, 就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及時實施機械通氣。本研究結果顯示, 13例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徹底消失, 5例患者的臨床體征、癥狀改善明顯。夏長鋼等[4]研究可知感染控制情況、補液量是否充足、患者是否存在酸堿失衡、是否發生類固醇抵抗、是否合并心功能障礙等會對支氣管哮喘發作患者的臨床療效造成直接影響。
反復發作的哮喘會對患者的氣道黏膜上皮細胞、肺泡巨噬細胞、肥大細胞以及內皮細胞等造成影響, 減少或者讓纖毛及其上皮細胞發生變形, 進而讓氣道清除能力降低, 所以容易導致真菌感染。臨床中針對支氣管哮喘患者來講, 需要長時間給予抗生素治療, 破壞患者的正常菌群生態平衡, 進而導致真菌感染。本研究中20例患者的真菌涂片培養檢查結果均為陽性, 5例患者伴細菌生長, 其中包括3例銅綠假單胞菌、1例肺炎克雷式菌和1例大腸埃希菌。13例患者的哮喘體征、癥狀完全消失, 5例患者的哮喘癥狀、體征顯著好轉;另2例患者經搶救無效而死亡。對2例死亡患者進行分析發現, 2例患者均為重度支氣管哮喘合并肺部真菌感染, 而且年齡>60歲, 因為呼吸衰竭而發生死亡1例, 因為多臟器衰竭而發生死亡1例。臨床研究發現, 最常見的致病真菌為白色念珠菌, 是肺部發生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5]。
大部分哮喘患者的臨床癥狀比較溫和, 在經過擴張、抗炎治療后能對臨床癥狀進行有效控制, 但是部分患者因為氣流阻塞和氣道炎癥加劇需要住院接受治療。加重哮喘病情的環境因素復雜多樣, 真菌感染則是其中最容易觸發的一個。哮喘患者的氣道清除能力較弱, 而且激素治療時間較長, 免疫抵抗力降低, 所以真菌感染幾率很大。真菌感染是哮喘患者的一種嚴重并發癥, 同時也是重癥哮喘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臨床中在對支氣管哮喘患者進行治療, 針對免疫功能較差的患者來講, 如果患者在經過廣譜抗生素或者大劑量激素治療后臨床效果不理想, 則應懷疑患者發生了真菌感染, 臨床中就需要對患者進行相關的實驗室檢查, 并給予有針對性的治療, 進而來降低臨床誤診率和漏診率。臨床中在對感染患者進行治療時, 在對藥物進行選擇時應根據病原微生物檢驗結果來進行, 然而病原微生物檢驗結果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獲得, 因此臨床實際治療中應及時采用經驗治療, 即抗真菌治療, 治療同時應對患者進行細菌學檢查, 之后再結合檢查結果來選擇科學的藥物治療。
總之, 臨床中常規治療重度支氣管哮喘合并真菌感染患者并不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 臨床中應對患者進行真菌培養和痰涂片檢查, 結合檢查結果實施個性化的治療, 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于永青.重度支氣管哮喘的臨床治療分析.中國醫療器械信息, 2015, 21(3Z):111.
[2] 蒙建鳳.重度支氣管哮喘合并真菌感染患者32例臨床分析.內科, 2014, 9(2):189-190.
[3] 鄧盛英.中西醫聯合治療重度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療效觀察.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3, 26(22):2990-2991.
[4] 夏長鋼, 張所敏, 趙云, 等.重度支氣管哮喘的臨床治療體會. 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14):240-241.
[5] 吳萌, 賴克方, 黃文杰.重度支氣管哮喘硫酸鎂治療療效分析. 臨床肺科雜志, 2012, 17(9):1579-1580.
[收稿日期:2016-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