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立新
每年創業邦唯一一次給投資人的封面,就是這個“4040”——40位40歲以下明星投資人。說他們是明星一點沒錯,而且這兩年趨勢愈加明顯。除了有驕人業績外,他們還一色是高富帥與白富美,所以每年這張榜單都很養眼:blingbling的清一色名校與高學歷,blingbling的咨詢公司、投行工作履歷,抑或blingbling的大型互聯網公司從業經驗。和很多金融類型的行業一樣,對于投資一行來說,除了顏值高容易成功入行外,更重要的是你得智商超過200,否則沒法混,因為創投這個行業需要的不是一般的大腦,能生存的和能成功的都是人精。你牛,你旁邊的人比你還牛,而且有很高的自制力,比你還勤奮。
所以這些年輕的明星投資人,日子過得也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悠閑自得。世上每個行業的飯,都不是那么容易吃的。尤其是每個年輕人入行時都有過跑龍套的日子,一天恨不能見20個創業者,一個個項目看過去,一個個行業掃過去,積累Deal Sourcing的人脈,積累投案子的經驗,從寫報告到參加投資決策會,從投前盡調到投后管理,從被老大批到被老大認同,從被創業者懷疑到被創業者信賴和尊重,這樣的時間至少要積累一萬個小時。
于是,他們中間最勤奮的也要三年才能完成這樣的積累。互聯網公司發展速度再快,可IPO怎么也要五年,那么投資早期公司的VC,即便第一年入行就投出好公司,要熬出IPO或者獨角獸公司也要七到八年,如果28歲入行,那大約應該35歲前后,除非是做后期的PE,或者投資C輪、D輪。但也有部分入行早的,比如2004年—2005年前后有一批幸運的22歲?23歲的本科生進入VC行業,到大概2012年、2013年前后,30歲,就已經脫穎而出了。但目前競爭激烈,一畢業就進入創投行業的機會已經太少了。
一般35歲前后的小伙伴們會開始進入一個新的起點。這七到十年間,VC周期的四個環節——募資、投資、管理、退出他們已基本經過一輪,加上自己投資和輔導的公司也開始給自己巨大支持,這時候,才輪到一直躲在老大后面跑龍套的他們真正走到聚光燈前,要么成為基金的青年合伙人,要么出去自己設立基金——因為創投這個行業還是完全依靠人的手藝活兒,所以在資本充裕的今天,獨立門戶,成了時尚。80前后的外資創投明星,一部分開始掌舵,也成為中國VC代際轉換的經典案例;也有些耐不住漫長的等待,另立門戶,開始了創業之旅。
但一個新創辦的基金被認可,大概也需要七到十年。他們要成為叱咤風云的老大,也需要時間。這樣算來,等他們功成名就,怎么也要45歲?這中間,和創業一樣,開門七件事,樣樣自己扛,尤其是募資這個此前并不是自己做得最多的地方。所以年輕的基金管理人也要邊做邊創,其實什么事都不是大家看到的那樣blingbling!好在是合伙人制,有事兄弟一起扛。但當老大的滋味更不是那么好過,壓力最大、委屈最多,累成狗也是自然,大家忽然理解了當年老東家的苦處。
但這個世界畢竟是屬于這些年輕人的,他們和創業者走得最近,身在一線,知道市場和用戶的朝向,所以上一代大佬在年輕人出走后也開始反思,怎樣讓一個有輝煌品牌的VC能夠完成代際傳承,留住基金里35歲前后的年輕人,把機制設立好。這和他們輔導的很多企業都一樣。百年VC一樣不易。
VC也是江湖,也有門派,但這是個現代的幫派。長老們傳授武功與衣缽,新掌門會花落誰家?誰會另創新門派,誰又會成為未來十年武林新霸主?創業邦會記錄和分享這些江湖中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