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妮
在中國經濟轉型之際,其他國家應逐步改變對中國舊經濟增長模式的過分依賴,嘗試與其經濟“新常態”進行對接。
作為經濟和貿易大國,過去十年間中國的崛起受到全球矚目。然而,2015年以來,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結構及政策制定的擔憂,卻逐漸增多。
對此,今年2月彼得森國際經濟問題研究所發布的題為《世界能否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研究文章認為,現在就對中國經濟形勢做出各種負面定論未免有些武斷。在中國經濟轉型之際,其他國家除了抱怨受影響外,應逐步改變對中國舊經濟增長模式的過分依賴,嘗試與其新的經濟形勢,即經濟“新常態”進行對接。
中國經濟牽動全球神經
2009年起,中國經濟幾乎翻了一番,開始在各種不同經濟指標上,挑戰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地位。中國經濟增長成為世界經濟的“引擎”,它不僅提供了一個巨大且不斷增長的國內市場,也為外商直接投資和低成本出口創造了條件。隨著經濟實力的提升,中國在地緣經濟方面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然而,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表現出的下行壓力,讓許多國家開始考慮: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否已成為本國經濟的一個負擔而非增長力量,中國在地緣經濟方面的影響是否將面臨新變化。
這些考慮無可厚非。2016年年初,中國股市的大幅波動再次證明了中國經濟的全球影響力。在201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利馬年會召開前的幾周,IMF相關工作人員表達了對經濟危機蔓延風險將來自中國的擔憂。許多經濟政策制定者也強調:中國經濟增長存疑的預測,無法預知的匯率走勢,急速下跌的新興股票市場和不可預測、不穩定的經濟政策,都是全球經濟大的風險來源。據IMF估算,中國經濟增長每下降1%,將導致整個亞洲經濟增長下降0.3%,對東盟國家而言,這個數字可能會上升到0.6%,而對于東亞國家,這一數字甚至將高達0.7%。
對中國的區域性貿易伙伴來說,中國的經濟走勢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本國經濟甚至本國公民的財富狀況。文章提出,中國人民銀行的政策選擇正對其他國家的經濟、金融和貨幣政策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而這些受到影響的國家也被迫在許多層面上做出回應。
文章還談到,受國內經濟模式、金融穩定程度和政策制定等方面持續不確定性的影響,中國的私人資本外流不斷增長,中國居民或實體企業希望能夠為自己的資金找到更可靠、更多樣化的投資或儲蓄渠道,這也是外國政策制定者關注的動向之一。
更多關注中國經濟的細節和背景
在上述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彼得森國際經濟問題研究所在3月又發布了一篇大型綜合性報告《世界經濟現實調查》。報告第四章“中國經濟現實調查”指出,對于中國經濟,特別是一些數據、數字方面的解讀實在過于片面。事實上,單純看數字是不明智的,一些耐人尋味的細節和大背景更值得關注。
報告稱,過去幾十年中,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對各國的影響轉化為點對點的方式,這讓中國有能力建立相應的體制,把經濟實力及更廣闊的戰略與政治目標相結合。這一點在國際投資市場中最為明顯。中國將官方基金通過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銀行和“一帶一路”倡議,轉移到了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
實際上,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和再平衡,可能反而會增強這些戰略。隨著中國國內基礎設施投資的放緩,中國抓住了輸出建筑、鋼鐵等行業過剩產能的機會。通過多邊機制進行海外基礎設施投資,被看作是比雙邊機制更不易產生政治摩擦的方式。這些新機制的成果會更加可預測,也更加透明可靠,這讓中國的過剩產能得以在全球范圍內化解。
中國的經濟發展有利于世界經濟的繁榮。也正因如此,經濟增長放緩、市場波動以及不斷增加的外溢效應,讓中國淪為眾矢之的。報告指出,中國為解決國內經濟增長問題而采取的各項措施,將直接影響其在海外的經濟和戰略地位,這在很大程度上考驗著中國政府的水平。
重新認識和應對中國經濟新常態
現在就對中國經濟未來走勢及其轉型形成的跨境影響下結論,還為時尚早。
《世界能否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一文認為,中國經濟與全球各國的聯系太過復雜,目前還無法清晰地判斷其影響,IMF估算的那些數字也不盡準確。畢竟,幾乎無法找到具體的數據來解析這些影響到底是因為經濟增長放緩所引起,還是因為經濟再平衡的努力所導致。

據IMF估算,中國經濟增長每下降1%將導致整個亞洲經濟增長下降0.3%。
文章強調,當中國的經濟結構不斷向購買服務和國內消費轉變時,其他過度依賴中國經濟舊增長模式的經濟體,特別是商品和資本貨物生產者,必須考慮轉變自身的增長模式,以期與中國的新經濟模式對接。
中國國內市場的變化,同樣考驗著其他國家政策制定者的智慧。例如,依賴對華出口貿易來支撐國內經濟的國家,不得不重新考慮本國經濟、金融當然也包括政治方面的相關決策,以回應這種新的經濟關系。同時,隨著中國更加關注依靠內需拉動經濟增長而不是出口型貿易,一些國家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實施多邊貿易規則和經濟制度背后的動力,為這些議程設定優先級。
研究人員還指出,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認識還要注意,一個更傾向于內需而非外需的中國,在國際上的經濟政策是否會更加穩定。目前來看,這一問題的結論尚不明確,畢竟由于整體經濟實力在不斷提升,為保證國內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中國已經可以擺脫一些既有的國際經濟規則。但也有觀察者指出,中國繼續參與如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這樣大地區組織的興趣,也并未消減。
總體來看,中國內部經濟結構的變化將帶來更廣泛的國際影響。經濟增速放緩和轉型,將威脅甚至顛覆那些過度依賴中國經濟增長和投資的經濟體。中國在世界經濟以及全球貿易、商業和金融制度中不斷顯現的中心地位,為其他國家帶來了新機遇,也帶來了新挑戰。同時,世界對中國貨幣政策和股市以及金融領域的關注,也給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帶來了新的、未知的挑戰。他們還不習慣處理政策所帶來的全球沖擊,因為此前這些政策僅是針對國內制定。
中國已經不是他國政策選擇的被動接受者。中國的政策將產生全球性影響,政府如何承擔自己的新角色和新責任,將決定其未來在國際經濟舞臺上的最終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