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偉德 鄒旭鋁
摘 要:體育教學的低水平重復是體育課教學質量低下的眾多現象之一,它可能形成的結果是:學生在運動技能方面學無所得、學無所樂、學無所懂,進一步而言,可能造成體育學習的習得性無助感,從而最終遠離體育。造成體育教學的低水平重復現象的原因很多,既有體育學科起步較晚問題,也有體育學科內在關系固有的難度、體育教學質量缺失監管等問題。要解決體育教材的低水平重復現象難度較大,但前期已有不少專家與學者進行了探索。本文從因果關系角度探討了體育教學的低水平重復現象。
關鍵詞:體育教學低質量;體育教材;低水平重復;因果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6)03-0012-03
近年來,體育教學質量的選題受到了越來越多專家、學者與一線教師的關注,從體育課教學質量角度而言,體育教學質量低下的現象較多,如放羊教學、教材低水平重復、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法枯燥等,本文就“教材低水平重復現象”之因果進行分析討論。
一、低水平重復現象之“果”
什么是“低水平重復現象”?在一些相關領域中提到了低水平重復現象,如“科研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低水平重復、同質化競爭現象”等。結合體育教學視域,我們認為,體育課教學低水平重復現象主要是指教材在各個學段中簡單重復出現,導致了體育教學質量低下的結果。有關體育教學低水平重復現象產生的后果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運動技能方面學生學無所得
由于體育教學質量最終要關注學生的發展[1],因此,我們首先來看學生在運動技能方面的所得。
我們粗略地估算一下各個學段的體育課時:小學水平一按每周四節體育課計算,每學年32周,計256節課;水平二、三按每周三節體育課,共384節課;小學階段共計640節體育課。初中按每周三節體育課計算,共288節體育課。高中按每周二節體育課計算,共192節體育課。大學按每周二節體育課計算,共128節體育課(因大學前二年為必修課,因此只計算前二年的教學時數)。綜合起來計算,每一個學生從小學開始到大學二年級為止,在14年中共需上1248節體育課。這些課都是必修課,即每一個學生都必學的課程。
那么我們不禁要問,學生在14年中上了那么多的課,為什么不能較為熟練的掌握少數幾項運動技能?為什么沒有形成運動健身的意識?為什么沒能養成經常運動的習慣?為什么不能把學校體育所學的技能運用到終身體育之中?這難道不是體育教學之敗筆嗎?近年來國家在學生體質健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中小學生體質下降的趨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總體下降趨勢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轉,且往深水區發展時卻困難重重。盡管學生體質下降與學校體育工作并無因果關聯,學生體質下降并不能完全歸責于學校體育,但學校體育在學生體質下降方面始終推卸不了責任。
按常規推理,我們的學生要上那么多的體育課,掌握一二項運動技能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但結果卻恰恰相反,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教學蜻蜓點水、教材低水平重復現象所造成的結果之一。
就體育中考游泳項目而言,學生從開始時“沉得下浮不起”,經老師手把手教之后,終于在中考游泳中取得了滿分。但是獲得滿分的絕大多數學生卻“浮得起沉不下”,即不能將淺水區底中的物品撈出水面。這樣的游泳是真正的學會了嗎?這樣滿分的學生真正能在水中做到自我救護嗎?
籃球項目也是如此,通常我們用“往返運球投籃”作為學期的技能測試項目,其結果與中考游泳類似,大多數學生的“往返運球投籃”得到了滿分,卻不太會或基本不會打籃球比賽。
以上運動項目的類似情況不勝枚舉,總之,學生學了十四年的體育,真正能掌握幾項較為熟練的運動技能的學生很少,而那些經常活躍在校園或社區的業余體育愛好者卻是他們自己憑借興趣愛好、日積月累而成的,體育老師雖然在體育課上曾經給予他們一定的指導,但他們的運動習慣養成卻基本是自學成才。
2.體育教學資源方面造成極大浪費
體育教學是一個集合概念,它是由每一節體育課構成的,因此,體育課是體育教學的最小單位,也是最重要的考察現象。由于體育課程是學校的必修課程,因此,體育課帶有一定的強制性,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德才兼備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基于以上特點,國家為體育課程配備了專業體育教師、學校運動場地、運動器材、經費投入、教學課時等,且這些資源都需要滿足一定的標準,如體育教師人數應符合學校班級人數、運動場館需要滿足學校的規模等,配備這些資源的目的就是要滿足體育課教學的需要,最終實現體育課教學目標,而運動技能目標是體育課教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因此,從教材低水平重復、運動技能學而無獲角度而言,我們為體育課教學而配置的各種資源實際上是一種浪費,因為學生最終沒有掌握體育課中最重要的運動技能,缺失了運動技能,學生如何運用運動技能經常參與運動健身,又如何提高學生體質健康,這樣的循環是一種惡性循環,這樣的資源浪費實在是痛心。
3.學生學而無味、學而不透、學而不樂
由于存在體育教材的低水平重復現象,同一個學生在不同學段皆會遭遇同樣的教材,所不同的是學校變了、教師變了、班級變了。如體操中的前滾翻動作,小學要教,初中也教,高中還教(一些高中教師認為前滾翻動作難度較小、安全性強、學生受傷概率小,而單杠雙杠則危險性大,因此,很多教師還是寧愿選擇難度較小的前滾翻教學),造成以上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小學、初中、高中老師都不是同一人,他們不知道前一個學段老師的授課內容;二是,新課程給了體育教師選擇課程內容的自主權,對于同一教師而言,重復教學省時省力等等。從學生體育學習角度而言,重復學習同一個教材,難免會造成以下幾個方面的結果:第一,學習興趣頓減。教材對每一個學習者是一個重要的外在刺激因素,教材的重復出現會使學生感覺無變化、無新意,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導致學生一開始就有抵觸情緒。第二,運動技術學習不深入。由于教材每一次出現的學時較短,學生剛有一些體會或收獲就已經結束,這種蜻蜓點水式的重復教學必然導致學生學習的表面化與淺層化。第三,由于運動技術學習不深入、學生產生抵觸情緒等前期因素存在,容易導致學生體育動作的“習得性無助感”,因為不能學會運動技能,學生也就無法體驗運動之快感與運動之妙樂,這也就是運動學習失敗導致學生遠離體育的重要原因。
4.體育學科地位方面難以提升
體育學科地位的提升,一是要靠體育業內人士的大力宣傳與有效的工作,二是需要業外人士的認可與宣揚。由于長期以來中國傳統觀念存在“重文輕武”的思想,導致了體育學科地位低下的結果,這種傳統觀念目前已有很大的改觀,但要呼喚民眾更多關注人的身體教育重于文化教育,看來還沒到時候。
就學校教育中的體育學習者群體而言,從中產生的體育工作者可謂鳳毛麟角,大多經歷學校教育的人都要從事社會的各行各業,這些人對于體育的認識與觀念是影響體育社會地位的一個重要群體。可想而知,如果他們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體育課教學是放羊教學,經歷十幾年的體育學習是毫無所得的、存在畏難情緒的、并無快樂而言的,那么在他們的思想與說法中會對體育有好感嗎?會對體育人說好話嗎?會支持下一代學練體育嗎?其結果是不言自明的。
二、低水平重復現象之“因”
1.中小學體育教材編排缺失科學性
形成教學低水平重復現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材編排缺失科學性,關于這個問題,很多學者都已觀察到了,也曾經做了很多的努力與前期工作,但由于其難度較大,因此,至今尚未得到圓滿的共識。因體育學科屬于身體運動學科,有關身體運動的劃分種類存在較大的復雜性,各種身體練習前后次序并不像大腦認知學科那樣有規律可循,如學習跳遠與學習籃球是什么關系?哪個先學、哪個后學?其中的邏輯關系是什么?我們難以分辨,這就需要一個切入點,并以此為線索與邏輯起點,把各類運動項目與運動技能串聯起來,形成層次分明、前后關系協調、結構合理的體育教材體系,并根據不同的學段把它們編排起來。但要做到這些,其難度不小。
由于體育教材編排缺失了一定的科學性,加之新“課標”沒有具體的內容,并給予體育教師選擇教材較大的自主權,由此導致了體育教師選擇教材的隨意性與盲目性,教材的低水平重復自然而然就成為了體育教學常見的現象。
2.體育教學的“學、考”分離
學生學習體育是基礎,考核則是對學習過程的最后評價,從理論上說,考核內容應與學習內容緊密結合,這在其他學科上應該能達成一致的看法。但是體育學科有所不同,學生學習的是運動技術,考核時可能會出現幾種不同的情況:一是以運動技術掌握情況作為評價指標(所謂的技術評定,簡稱“技評”)。二是以最好的成績作為評價指標(即“達標”)。如果按照“考、學”相結合的原則,那么,我們在考核一個階段的運動學習時,既需要對學生進行技術判定(技評),又要對學生的運動水平進行考察(達標),若能把兩者合為一體,則為最佳。如學習挺身式跳遠,單元結束后我們要對學生進行運動技術考核,也要對學生進行運動水平測試,并兩者各占一定的分值。同時,要求學生運用挺身式進行跳遠,如果學生運用了蹲踞式或其他方式進行跳遠,則視為不合格,這就是“考學結合”的要求。但是,在體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由于體育教師對學生的體育學習沒有提出“考學結合”的要求,往往只有達標,缺乏技評環節,而如跳遠項目的達標成績是由遠度決定的,其遠度決定了學生跳遠成績的優良中差,因此,學生在考核過程中,不一定采用挺身式,有的可能采用蹲踞式,有的可能采用錯誤的動作方式,加上老師只顧學生的跳遠成績,沒有對跳遠的姿勢提出要求(即使提出要求,一般情況下也是無濟于事的,因為學生短時間內根本就沒有學會挺身式跳遠),這樣的結果導致了“學考分離”。
3.體育教師缺失教學質量的監控
由于數理化學科是學校教育的主干學科,也是影響高考總分的主要學科,因此,它們總是被學科教師關注,這些學科教師之間的競爭也是非常厲害,通過頻繁的考試相互較勁,這就導致了這些學科提前關注教師的教學質量,當然其負面影響也是顯然的:學生有做不完的作業、考不完的試卷。而體育學科情況卻有所不同,小學沒有這種競爭機制,高中也沒有,只有初中存在這種現象,但與其他學科相比較,還有較大的差距(體育中考分數僅為40分左右,有的省市略高些)。因此,在小學、高中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之間的教學效果相互競爭的現象基本不存在,在這種相對“寬松”的環境下,體育教學質量無人倡導、無人實施、無人監管,其結果就可想而知了:體育教師只管教學,只要完成教學任務即可,至于學生是否掌握所學,只有憑良心去做了。因此,低水平重復現象便司空見慣了。
三、目前解決“低水平重復現象”已取得的一些進展
近年來,體育教材編排的低水平重復現象已受到了學界極大的關注,瀏覽最近十年的論文,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基層教師,還是專家學者都在一定程度上關注體育教學低水平重復的問題,有的學者還專門探討與研究了此類問題。因此,也顯現出前期研究的初步成果,如毛振明教授提出要根據四類性質不同的教材(教學意義強、教學意義不強、趣味性強、趣味性不強)編排教材體系;耿培新教授認為:“從內容的順序來說,小學高年級學的和初中學的有銜接,高中與初中的銜接是體現在少而精上;從各學段教學重點來看,不同學段應該精選內容,突出重點。我們的問題出在精選的角度上,精學是為什么,重復是為什么,我認為還是多一些角度進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解決內容的排列問題。解決不好內容排列問題,體育的價值就不能很好地體現出來。”樊江波老師等人進行了學生動作學習發展研究,并發表了系列論文。
由于當下只有體育課程標準,沒有類似于體育教學大綱的指導綱要或實施方案,雖然體育教師選擇教材的自主權增加了,但也形成了體育教師選擇教材的盲目性,基于以上現象,一些省市為了方便基層的一線教師,相應編制了一些體育教材,如浙江省編制了義務教育階段的體育教材,重慶市也編制了相關的體育教材。盡管在這些教材中,還存在學科依據不足、科學性有待商榷等等問題,但其做法值得稱贊,因為這是一種新的嘗試,說明基層體育教師已經十分關注與重視中小學體育教材的編排問題了。
四、結語
解決體育教學低水平重復現象、做好中小學體育教材編排的銜接性與科學性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不僅要在理論上解決系列問題:體育學科性質、運動項目技能特點、運動技能之間的關系、中小學生體育學習特點等等,更要把這個問題落到實處,雖然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學科的教材體系及其科學性,但體育學科必須體現其獨特性,我們還需要實踐的進一步檢驗與完善,只有那些經得起實踐反復驗證的成果才具有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邵偉德,黃海濱,李啟迪.論中小學體育教學質量的概念與意義[J].體育教學,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