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云飛
摘 要:通過對體育教學要直面現實、聚焦課程、立足課堂、提高質量四個層面的論述,使廣大教育工作者、體育人的責任、擔當更清晰、明快,體育學科、體育課程的內涵、外延、方法、手段“理”明法正,走出誤區,從而氣順勁足,換來教學質量提高的春意盎然。
關鍵詞:直面現實;聚焦課程;立足課堂;提高質量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6)03-0014-03
一、體育教學要直面現實
近年來,廣大青少年身體素質狀況持續下滑,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水平堪憂,學生多年體育課上下來,最終沒學會一項運動技能,這些現實已經逐漸被社會各界認識和重視,并成為了當今社會的話題和問題,這些話題、問題、現實源于何處,應該由誰來買單?如果說將板子全打在體育人的身上,我認為很委屈,因為這種觀點沒有充分地考慮社會發展的速度與變化的因素,諸如文明素養、社會價值觀、教育觀等變化了;生活中體力因素少了;自我鍛煉、保健意識、習慣等沒能適時調整、合拍,這是主因。然而,十四年的體育課學習學生一項技能都沒學會,體育人、體育教學那就脫不了干系了。而解決好這個問題,強力變革目前這個現實,又是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基工程,更是體育教育工作者絲毫不容推辭的責任、擔當、使命。
二、體育教學要聚焦課程
1.對課程概念、內容的再認知
體育教育工作者對課程一詞再熟不過,但對體育課程概念、內容、功能踐行的認知或許并不十分清晰,在如何能最大張力的凸顯其功能,并落地生根于課堂的節點上,更呈現出知之不全、“少油缺鹽”之態勢。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課程,學校一切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均為課程,體育學科的晨鍛、大課間、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課余訓練與競賽的內容系統構成了體育課程,換句話說,其系統中的每一內容都是體育學科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既是對體育課程內容的界定,也是對體育教學賦予了更高的要求與期望,說到這里概念清晰了,體育教育工作者的心情也輕快了許多,但一想到實踐中對體育課程的種種偏見,又使人心情沉重起來了。有些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學校的干部、任課教師片面的理解為體育課程就只是體育課,體育教師工作量的計算,只算體育課時,有的還要打折,如:年終評優、評先或職稱評定排后或輪不上;晨鍛安排不好,埋怨體育教師;大課間、課外活動等不理想,唯體育教師是問;運動競賽成績上不去,說體育教師無能等,這不但影響了體育教師的積極性,長此以往還導致了體育教師自身也認為,除了體育課,其他的事不是我的事。大家試想,把一個系統的課程割裂開來,就等于把一個學科一個教師的教學任務、教學責任碎片化,本來應該很完整很清晰的事,被人為地割裂、混淆,受不到重視、得不到認可。體育教師的職業特征是外露的活(操場、體育館),常在少至百人、多至千人的司令臺上“發號施令”,如處在上述的氛圍環境中,成天搞得灰頭土臉,恐怕上體育課也沒有好心情,更談不上激情,何談上好課、育好人呢!這其中當然也不乏有好的踐行者,如能將好的做法放大,根除偏見,還體育課程的全貌,必是體育教育之幸事。
銅山區在執行體育課程上對各校校長提出了四項要求,并以文件形式下發,內容如下:經常到辦公室看看(了解教師辦公、集中教研、備課等情況)、器材室算算(對照省廳要求作增添及管理、維護、使用情況)、司令臺站站(大課間做操及活動狀態)、運動場轉轉(體育課的學練、質量情況)。人們常從責任層面上說“一個學校就看一個校長,一個運動隊就看一個教練”,各校校長親力親為,全面課程得到實施,帶動全體教師對其認知的提升,體育教師也能真正的找到“北”了,氛圍好、“氣”順了,學生的健康,體育的課程轉化成了我的責任,連著你我他,如此這般就是另外的一處景象了。如果大家都這樣做了,可能一時還達不到預想的效果,但畢竟是有了突破,步入了正軌,圓了體育教師良好教學的氛圍夢,使之明確目標任務、責任擔當、心情舒暢,主動挑起中華民族體魄強健的大任,這也是聚焦課程的根本源頭。
2.對三級課程管理的再認知
國家、地方、校本課程構成三級管理課程。國家課程,即:課標;地方課程,即:實施意見、方案、指南,依據應為上扣國家課程標準,下按區域、學校實際需求;學校課程,即:在熟知國家課程標準,融會地方課程,貫通本校實情的基礎上做出的教學文本。這從理論上講是很清晰的,但在落實上出現了問題,特別是省、市地方課程層面斷層嚴重,有好多地方至今還沒有一個像樣的課程,有的照搬照抄,上不扣國家課標,下不連學校實際需求,還美其名曰,信任一線教師,充分發揮學校優勢,自編教材、自訂計劃。試問在體育教師嚴重缺編,兼職教師普遍存在的現實中,怎么可能有好的課程、計劃出爐?三級課程“腰上”(地方)不給力,致使國家課程標準雖好,但在承上啟下傳遞的節點上脫節,學校課程虛無,教學處在無本無序狀態,學校領導檢查教學也缺少硬性的依據,何談教學質量,這也是導致目前人們談論體育課堂教學質量不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體育教研員孟文硯老師主編的小學地方課程《科學的預設藝術的生成》,按三個水平段編寫的六冊教師備課教學二合一用書,經不斷修訂、完善至今已近10年,初中地方課程《體育與健康教學設計探微》也于2015年問世,并在全省推廣運用的過程中,組織各種類型的培訓、研討,也作為省級體育教師基本大賽、評優課的藍本,還組織各級各類學校領導、教師對使用情況進行巡查、回訪、視導,從而得到進一步完善。在此基礎上,銅山區將全區小學、初中既能上好課又能拿動筆的一批優秀體育教師組織起來,按水平段分年級編寫了銅山區中小學體育教師備課用本,編者的聯系方式隨本發出,做到區、片、校、教師、編寫教師五級聯動,雙向回路式的修訂完善,這樣,會上課的上得更精彩了,不會上課的(兼職教師)有本、有樣、有師可循了。為了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學校、教師、地方優勢,要求在每篇教案的輔備欄中,任課教師對應的二次輔備不得少于250字,課后反思不得少于200字,并一定要手寫,這是硬性規定。在每學期教學計劃中預留一個單元的校本特色計劃空白欄,供各校根據校情自行編寫,有力的促進了“一校一品”特色的形成。
綜上就是對“三級課程”管理的詮釋與認知,也只有如此,體育課教學質量的提升才能有初步的保障,當然也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在實踐-理論-實踐-理論的道路上一定會不斷的解決好這些問題。
三、體育教學要立足課堂
筆者曾看到一位體育教師寫的題為《瞧,這些孩子怎么了》的教學案例,講的是這個老師去上課,看到幾個孩子你追我趕、又跑又叫又跳,簡直是玩“瘋”了。但當上課鈴聲響起,他集合隊伍準備上課時,這幾個“瘋孩子”卻都要請病假。反差之大,使這位老師懵了,他不禁反思,為何孩子們喜歡玩,他們卻不愿意和我玩?他們熱愛活動,卻不熱愛我的活動?喜歡體育,卻不喜歡我的體育課?我該如何改變其現狀?如何告別“黑暗”?答案就是只有腳踏實地、立足課堂、法正技精,才能迎來“光明”。另一則是《我讓學生笑醒了》,講的是一位兼職體育教師的事,由于兼職體育教師常把體育課當作自留地,讓學生做自己的作業,幾次以后學生就不干了,寫信給校長,校長發火了,引起了學生們勝利的笑聲、掌聲。這位教師只好硬著頭皮去上體育課,沒有備課,也不太會,宣布課的內容要求等常常出錯,學生各種表情的笑;上身西裝,下身運動褲,學生嘲笑;沒帶哨子,口令卡殼,喊不準,無力度,學生哄堂大笑……他不禁反思,課堂我準備好了嗎?我進入立足課堂的狀態了嗎?
從以上兩則案例反思立足課堂,不單是口號、提法,重要的是變革行為,招數有三:
一是科學做好教學計劃,書寫好教案。俗話說“無根不生,無本不立”,一堂好課就像一部受人喜愛的電視連續劇,首先有一個優秀、精彩的劇本,這個劇本就是我們立足課堂的計劃、教案。工作中常聽到許多怨聲,省、市沒教學方案,就是有也是大而化之。怨聲可以理解,但問題不容回避,突破不容質疑,體育精神也不可示弱。殊不知制訂計劃、教案是體育教師本身的教學業務,書寫教學文本(計劃、教案、反思、總結、活動安排、文章、課題)是當仁不讓的份內事,不能等、靠、要。還有的教案歸教案,實施歸實施,成了“兩張皮”,有人檢查或上公開課就重視、認真寫、按本上,過后則是另一番景象,如此等等都是沒有真正立足課堂的表現,也是需要各級教育行政與業務部門重管重查的。
二是技能不斷精良。體育課堂是技藝型、勞作型、超越型的課堂,體育教師應是個堅強剛毅的人、刻苦攻艱的人、堅持恪守的人、攀峰奪關的人,要像孫大圣那樣72變,可謂終生追求,學藝無涯。說到這,不禁要問我們的同仁,你的藝、變儲存了多少,有什么能讓學生心服、鎮住場的絕活?想起我們這些老體育人一見面,常問的一句話就是“你是搞什么的”,明知是搞體育的,這話不是多此一舉嗎?其實想問的是你的專項特長是什么,對兼課教師而言也應重提,這說明了人們對技能、專長、絕活的追求與渴望,學生對我們教師更是如此,有相當一部分人別說技藝、絕活,恐怕連“四肢”也不“發達”,如此下去怎能立足課堂,教好學呢?因此,要對照、反思,要像唐僧師徒那樣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方能修成正果,這既是為人師的歷練過程,也不失為人生的哲學。如:耐久跑教學,學生怕累,不想跑了,如果此時教師能隨機和學生一起跑一程,以身勵生,傳遞“正能量”,會不會有更好的效果呢?好多老師沒意識到,還有的不屑一顧,更有的可能自己本身就跑不動。
三是教學技能。精辟的、穿透力強的講解,準確無誤、優美利落的動作示范,一定是課堂教學基本部分的開門紅,學生在驚嘆、羨慕、好奇中自然想要學習、模仿。教學中教學組織的形式、方法選用的科學合理,學生定會樂此不疲,遵循教學規律,循序漸進,層層推進,學的明白,練的清晰,一處處的學練場景,一點點的掌握技能,都有教師、學生的互動交流。在向著更快更高更遠的目標達成的進程中,在經歷了失敗、成功的人生追求、人生哲學的演繹中,教師指點迷津、合理安排,有共性要求,又能因人而異,讓每個學生既能摘到桃子,但總要“跳一跳”,這樣的立足課堂定會魅力四射、精彩紛呈、意猶未盡、回味無窮、收獲疊加。
四、體育教學要提升質量
說到課自然就要提到質量。當今對體育教學質量的高低、好差標準還處在討論熱烈、眾說紛紜層面,不同時期各種好的課型也不時的沉浮、翻新,導致基層的老師有些茫然,心中無底。根據長期在一線搞教學教研的體悟,筆者認為高效體育教學質量的標準應為:“以教對、學會技能為核心,促成認知、技能、情感目標一體化的最佳達成?!庇腥丝赡軙{悶,教體育的怎么能教不對,這不太小兒科了嗎?其實很多人恰恰就在這個“教對”上首先栽了跟頭,能運用對的方法教學恰是學生學會技能的“敲門磚”。如:立定跳遠、站立式起跑、投擲實心球再簡單不過了,細看看我們的學生,從小學一直到大學,有多少學生的動作真正的規范、舒展、嫻熟?單說這個“小三門”的技能掌握如何,教對與否,就值得重新審視,重新認知。學會,主要看學生本次課所學技能掌握、運用的程度。有人說光談學會不行,還要加上會學等,難道學會中就沒有會學的因素嗎?沒有勤學、好學、會學、互學的因素,技能怎么來的?課堂上一切行為必須圍繞技能這個核心轉,如:在體育課中組織教學、技能形成、身心發育、認知、技能、情感一體化達成的四個規律的理念與方法精化選用等,有人說體育就是動中的教育,這不無道理。認知、技能、情感目標的融合、達成,一定是以動為主要形式,在學練、掌握技能的載體中生發的,那么技能的形成靠什么,沒有從了解、知道到認識,再從踐行、思考、創生到認知的良好的深化過程,哪來的技能規范與運用能力,在動的進程中。在學練、練學、用學的過程中,發生了數不清的師生碰撞、交流、提升,生生互動、配合,人的心理變化,競賽中意志的較量,恰似一個情感與社會適應調節、碰撞、交融、出彩的大風雨操場??梢哉f技能目標的達成離開了認知、情感“兩個小兄弟”就會落單,什么也達不成,它們是相輔相成的一個體系。因此,牢固踐行以教對、學會運動技能為核心,抓住了認知、技能、情感目標一體化的最佳達成,就是抓住了體育教學質量提高的牛鼻子,也是破解目前學校體育現實問題的主要途徑。而且,提升體育課質量要堅持。扭轉當下體育課質量不高的局面,并能在高的層面上持續或持續提升。沒有對體育課質量理念的真正理解,并融會貫通為自我理念,再變革為自我行為是不現實的,要和教材、教法、學法、學生、場地器材等心連心,要和攻堅克難,出力流汗,默默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付出心連心,而這個“心連心”的過程只有堅持、堅持、再堅持,正如我們的體育運動一樣:要像競走運動員那樣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不能騰空;要像跳高運動員那樣,不停追求,一次一個高度,起跳給力,不斷超越。果真如此的堅持恪守下去,那定會破局有望,現象可變,目標可達,體育教育事業必將“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