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曉梅
(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江蘇徐州 221002)
?
·經驗交流·
結核感染T細胞、結核抗體、抗酸染色3種方法的臨床評價
滕曉梅
(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江蘇徐州 221002)
摘要:目的評價結核感染T細胞檢測、結核抗體、抗酸染色3種方法檢測對結核病診斷的價值。方法對懷疑結核的患者標本進行抗酸染色的檢測、結核感染T細胞檢測、結核抗體的檢測,最后對3種方法的結果對結核病的診斷效果進行判斷。結果本研究共納入80例患者,抗酸染色陽性的24例,結核感染T細胞檢測四項結果均陽性的58例,結核抗體陽性的65例,最終確診結核患者為62例。結論3種方法中抗酸染色作為一個傳統的方法不可丟棄,抗酸染色的方法最可靠,但是陽性率偏低;結核感染T細胞檢測容易出現假陰性,此方法檢測時間漫長,但是是一種具有較高敏感性和特異性的檢測結核感染的技術;結核抗體檢測容易出現假陽性(打過卡介苗的患者也可以出現陽性),也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輔助診斷方法。在對結核病的診斷過程中,三者進行聯合檢測可以增加了對結核病診斷的正確率,減少假陽性率與假陰性率。
關鍵詞:結核感染T細胞檢測;結核抗體;抗酸染色;結核病
結核病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卡介苗應用有效地遏制了結核病的發展。但是,近幾年結核病的發病率又有增加的趨勢,這和人口的流動有很大關系。盡早地確診和治療能夠有效地預防結核病的傳播,及時地發現結核病尤為重要。這就對檢測手段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既要準確又要快速,而且損傷小、成本小。筆者所在的實驗室能對結核病做出輔助診斷并能對所開展的項目進行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3年至2014年本院住院并確診為結核病的患者。
1.2方法結核感染T細胞、結核抗體檢測及抗酸染色3種檢測嚴格按照SOP文件進行操作。(1)結核感染T細胞檢測:采集不少于4 mL靜脈血于肝素抗凝管中,2 h內將全血顛倒混勻每分鐘3~5次倒入標記為“T”、“N”、“P”三種培養管中,再混勻5次后37 ℃培養(22±2)h,培養后3 000~5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加入待測樣品孔中,混勻封板37 ℃ 60 min后加酶標試劑50 μL。混勻封板37 ℃放置60 min,洗板5遍,加顯色劑A、B液各50 μL,37 ℃避光顯色15 min,加終止液震蕩混勻,10 min后450 nm檢測。(2)結核抗體:將待測血清2滴加入檢測孔中,水平放置,15 min內觀察結果,超過15 min判斷結果無效。(3)抗酸染色:采用熱染法,將合格標本涂于玻片上,自然干燥后經火焰固定,滴加石碳酸復紅,用微火加熱保持染液冒蒸汽約5 min。冷卻后水洗,滴加酸性酒精脫色至無色,水洗。滴加亞甲藍染色約1 min,水洗鏡檢,查找抗酸桿菌。
2結果
3種檢測方法各有優缺點,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種檢測方法對兩組臨床標本檢測結果見表1。

表1 3種檢測方法及聯合檢測對80例臨床標本檢測
3討論
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結核分枝桿菌屬于放線菌目分枝桿菌科分枝桿菌屬,它可侵犯全身各器官。結核感染T細胞檢測的原理為全血標本經結核分枝桿菌特異性抗原體外刺激后產生的γ干擾素(IFN-γ),根據IFN-γ的濃度判斷是否具有針對結核分枝桿菌特異性的T細胞免疫反應。結核抗體檢測是用基因工程重組的結核桿菌抗原去檢測樣本中的抗體。抗酸染色則用染色法去檢測患者標本(痰、胸腹水、尿等)是否存在結核桿菌。3種方法各有缺陷和優點,結核感染T細胞的檢測局限性易出現假陰性,例如培養過程中培養細胞易受損或者受試者本身如果免疫缺陷都可以出現假陰性;如果以往感染過結核或者注射過卡介苗結核抗體可能陽性或者強陽性;患者在排菌期抗酸染色陽性率很高,如果不在排菌期也能查到結核桿菌但是易被忽略。3種方法損傷性最小的為抗酸染色,準確率最高的為抗酸染色,費用最少的也為抗酸染色,操作最復雜的為結核感染T細胞的檢測。但是三者結合可以提高結核臨床診斷的準確率。
參考文獻
[1]袁麗娜,黨霞,史慧敏,等.不同檢測方法對結核病的診斷價值[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46(6):945-947.
[2]費兵,殷勇,吳真,等.3種檢測方法診斷喉結核42例效果評價[J].交通醫學,2014,28(1):79-80.
[3]吳海露,張振玉,袁捷,等.結核感染T細胞斑點試驗在結核性腹膜炎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臨床薈萃,2012,27(23):2046-2049.
[4]Lalvani A.Diagnosing tuberculosis infection in the 21st century:new tools to tackle an old enemy[J].Chest,2007,131(6):1898-1906.
[5]左向華,陳水平,宋世平,等.γ-干擾素釋放分析A.TB試驗在臨床診斷結核病中的價值[J].臨床誤診誤治,2014,27(6):44-47.
(收稿日期:2016-01-19)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6.08.0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4130(2016)08-11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