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璐
摘 要:根據國際新公約、規則的要求,結合我國標準,對目前船用舷梯的布置要求及分類進行了闡述和分析,并對于有特殊要求的地方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在設計要求方面也做出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舷梯;舷梯標準;引航員舷梯
引言:在現代,船用舷梯作為一種安全、可靠的登/離船設施,被全世界的船員、引航員廣泛使用。由于近10年來國際公約、規則的不斷更新,我國編制的多項船用舷梯標準變動較大(作廢或更新),所以本文立足國際公約、規則,對目前船用舷梯的組成、布置要求及分類進行了歸納,并對我國的舷梯標準的適用性和與國際要求的一致性進行了分析與闡述。
一、舷梯裝置的組成
舷梯裝置是供人員登/離船舶的設施,是最常見的船外梯的一種,通用用于貨船、油船、客船及其他各類大、中型船舶。
舷梯裝置由舷梯及其收放機構組成,一般設置在艙壁或干舷甲板以上,舷邊未被外板封閉的通道處。使用時,利用收放機構將舷梯移出船外,緊靠船殼板斜置于船旁,供人員登/離船舶;不用時,舷梯應收起,并在甲板舷外處固定。
二、舷梯的布置要求
(一)一般要求。通常,根據船型、尺度、使用需要和航線的不同,可在船舶的兩舷分別布置一部或兩部舷梯。所有船舶舷梯的設計都必須滿足《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以下簡稱“
SOLAS”)和《國際航行海船法定檢驗技術規則》中的相關規定;而需要通過巴拿馬運河的船舶,也必須配備符合巴拿馬運河要求的舷梯和引航員軟梯。
(二)國際新公約、規則要求。目前國際上對船用舷梯有明確要求的有:IMO(國際海事組織)的SOLAS《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MSA(海事安全管理局)的《國際航行海船法定檢驗技術規則》;ACP(巴拿馬運河管理局)的《巴拿馬運河操作規則》。
根據經IMO修正的1974年SOLAS第II-1章條款(MSC.
256(84)決議通過)以及MSA《國際航行海船法定檢驗技術規則》(2010年修改通報)的規定:2010年1月1日或以后建造(龍骨鋪設完畢)的船舶應配備按IMO組織制定的指南MSC.
1/Circ.1331建造和安裝的登/離船設施,如舷門和舷梯,供在港口和港口相關作業使用[1]。
MSC.1/Circ.1331通函中規定:配備在2010年1月1日或以后建造船舶上用于登離船設施的舷梯和跳板梯應符合使用的國際標準,如ISO 5488:1979《造船——舷梯》、ISO 7061:1993《造船——海船鋁質碼頭跳板梯》和/或國家標準和/或其他主管機關認可的標準。MSC.1/Circ.1331通函中還規定了:登/離船設施應遠離工作區域,以及貨物或其他物體懸掛吊裝時可能通過上方的區域。該登/離船設施的目的和使用方式與引航員登/離船裝置是不同的,這可能會導致船舶每一側都要求分別安裝兩部舷梯:一部作為在港口處使用,并確保該舷梯放置在貨物或其他物體懸掛吊裝時不可能通過其上方的區域;另一部和引航員軟梯組合使用,用于引航員登/離船的位置,即引航員舷梯裝置[2]。
以船舶的船型和尺度為設計基準,一般可根據其貨艙艙口的類型不同,有選擇的布置舷梯的數量:每舷一部舷梯:對于貨艙區沒有大艙口的船型(如油船、化學品船),除了中部的油管吊范圍可能處于貨物懸掛吊裝的范圍內,其他位置基本都可滿足MSC.1/Circ.1331的規定,可避開油管吊范圍,在船每舷的舯部以后位置設置一部舷梯,涵蓋了引航員舷梯的功能,用于所有人員(包含領航員)的登/離船。舷梯的布置位置,應能使其在放下使用時時,處于船體外板較平直的部位,盡可能避開艉部線型較大處。梯口可朝向艉部,也可朝向艏部,在滿足上述條件的情況下,推薦梯口朝向艉部布置。
每舷兩部舷梯:對于貨艙段有大艙口的船型(如散貨船、集裝箱船),由于其船中的半船長范圍基本都處于貨物懸掛吊裝的范圍內,一般無法滿足MSC.1/Circ.1331的規定,宜在船每舷的舯部靠后位置和艉部上層建筑附近位置各自設置一部舷梯:
艉部上層建筑附近的舷梯作為在港口處使用,用于所有人員(包含領航員)的登/離船,一般梯口朝向艏部布置;舯部的舷梯作為引航員舷梯與引航員軟梯組合使用,用于引航員在錨地的登/離船,一般梯口朝向艉部布置?!?/p>
(三)特殊要求。根據MSC.1/Circ.1375通函對SOLAS第Ⅴ章第23條款(在決議MSC.308(88)決議中通過):對2012年7月1日或以后安裝的供引航員登離船使用的設備和裝置,應能使引航員從船舶的任一舷安全登離船。當從水面至登船處的距離超過9 m時,應設置與引航員軟梯相連的舷梯,或其他同樣安全方便的裝置。舷梯應導向船尾設置。
ACP《海事主任第1-93號通報》(1993年發布)規定:舷梯應引向船的后部,亦即下端平臺應屬于后端。引向前部的舷梯或與船旁靠的不近的舷梯,將被認為不能為巴拿馬運河工作人員提供安全使用。ACP《巴拿馬運河操作規則》(2004年1月公布的)中,對引航員梯和舷梯有了新的要求,即二者必須同時提供,無論登乘甲板距離水面的高度是多少,且引航員梯和舷梯需布置在平行中體長度及船中半船長范圍內。即如需通過巴拿馬運河,無論船舶大小,為滿足巴拿馬運河規范,除在尾部設舷梯外,必須在舯部再設一部舷梯。
(四)設計要求。(1) 用作港口登/離船用的舷梯的一般設計要求如下: 最大設計操作角度應不大于55°; 舷梯應能從水平到55°范圍內安全使用; 舷梯的寬度應不小于600 mm; 舷梯位于最大設計操作角度時,其下平臺應不高于水面600
mm(最輕載水線)。(2)和引航員軟梯組合使用的舷梯的一般設計要求如下:傾斜角度不大于45°舷梯的寬度應不小于
600 mm;下平臺距水面高度至少為5m,下平臺在使用時保持水平,并靠近船舷側; 和舷梯組合使用的引航員軟梯和舷梯下平臺的水平距離應為0.1~0.2m之間;* 引航員梯和舷梯組合使用時,需要在舷梯和引航員軟梯處增加綁扎裝置; 舷梯和平臺兩邊均應裝有堅固的立柱和欄桿。
三、舷梯的分類
舷梯一般由梯架、踏步、上/下平臺、欄桿柱及扶手等組成,根據其在甲板上的出入口離水面的高度,可設置單節或多節舷梯。
舷梯的常用分類方法如下:* 按梯架和踏步的材料可分為:鋼質舷梯和鋁質舷梯,實際上被廣泛使用的是鋁質舷梯。* 按踏步類型可分為:活動踏步舷梯和固定踏步舷梯。* 按平臺類型可分為:旋轉平臺式舷梯和固定平臺式舷梯。
四、我國舷梯標準
我國標準隨著新公約、規范的更新也在不斷完善,目前截止2014年,已作廢/更新了11項標準,主要修改如下:* 廢除了《活動踏步鋼質舷梯》(GB 1391-1987),大力推廣鋁質舷梯。* 對鋁質舷梯進行了修改和擴充,增加了新的型式。* 修改了潛水員舷梯的使用范圍,使其符合巴拿馬運河規則。
結束語:在進行新船的設計和建造時,設計人員應充分理解國際新公約、規則舷梯要求的變化,根據船型特點,選擇適當的布置要求,并考慮其通用性,合理選擇相應的標準,在保證安全的同時,還要有效控制成本。
參考文獻:
[1] 國際海事組織.海上人命安全公約SOLAS第II-1章.2009.
[2] 國際海事組織海上安全委員會.MSC.1/Circ.1331通函[S].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