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芬
摘 要: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真正地尊重學生,營造民主、自由、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口、手、腦等多種感官“動”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關鍵詞: 數學課堂 “說”數學 “練”數學 “思”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筆者認為:要想使學生主動聽課、積極動腦、學會學習,就必須在課堂上使他們有效地把口、耳、目、手、腦等多種感官利用起來,教給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他們獨立學、思、用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喜歡學習,樂于主動學習。
一、動口“說”數學
數學學習活動基本上是數學思維活動,而數學語言是數學思維的工具,所以掌握數學語言是順利地、有效地進行數學學習活動的重要基礎之一。我們應當把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和數學知識的學習緊密結合起來,將它看成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才能更好地鍛煉學生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和準確性。所以,在數學課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讓他們能快樂地“說”數學。
1.重視讀題打基礎。
在學生的書面作業和檢測卷中,我們總會遺憾地發現,許多學生會出現解題錯誤,究其原因是沒有看清題目,沒有讀懂題目的意思。只要教師再把題目的要求讀一讀,學生就會立即反應過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讀題方法的指導。
①解決音義,讀通。
學生剛上一年級識字量極其有限,給讀題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其中不認識的字成為最大的攔路虎。那老師在學生沒學拼音時就要帶著學生讀題或叫認識字的小朋友帶著讀,等學生學好拼音后老師要把不認識的字注上拼音讓學生試著自己拼讀,并讓學生慢慢地讀通。
②認真仔細,讀準。
在讀題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讀題習慣,我在平時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字字出聲讀題慢”。低年級的學生,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還沒有形成一定的默讀能力,我就要他們大聲讀、輕聲讀,讀出聲音來,并要他們用手指點著讀幫助他們不漏字、不添字,讀懂題意。同時,我要求學生輕聲讀題后再默看題目,理解題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讀題能力。
2.鼓勵答題促發展。
讓學生回答問題是課堂教學中重要的方式方法,那如何讓學生參與到回答老師所提問題的活動中呢?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因此,教師的提問如果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就有了學習的原動力。為此,教師必須從教材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采用講故事、猜謎語、游戲、比賽等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激起學生的興趣。如:我在上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時采用了猜謎語的形式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創設出了有趣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答題興趣,還可以營造民主課堂,促使學生敢于答題;創造答題機會,擴大答題面;采取激勵機制,讓學生愿意答題等。
3.激勵提問活思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對于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變學生課堂上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實現素質教育起著積極的作用。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呢?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這就是說,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索,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它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在狀態轉入活躍狀態。對于疑和問,疑是條件,問是結果。因此,課堂上要使學生樂于提問,教師就要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使他們自覺地在學中問,在問中學。
二、動手“練”數學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實踐活動,而動手操作既能開發右腦,促進左、右腦的協調發展,又能讓學生智力的內部認知活動從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認識的內化,促進認知結構的形成和學習技能的提高,從而達到智慧的生長和創造力的凸現。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動手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動筆,另一種是學具操作。
1.勤于動筆助理解。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由于受年齡和認知心理等因素的影響,低段學生的有意注意的時間短且波動較大,體現在平時練習中就會出現讀了后半句,忘了前半句的意思;做了前半題忘了后半題,甚至有學生在期末考試時只做了半張考試卷。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我要求學生一邊讀題,一邊動筆圈圈畫畫,把重要的字詞圈出來,用這種方式提醒自己注意。
2.學具操作重體驗。
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單憑老師一張嘴,兒童通過一種感官——耳進行學習,就很容易使他們感到疲勞、厭倦,聽不進、記不住,這樣效果就差。上課時,我十分重視學生的學具操作,利用學生好動的特點,讓他們親自動手擺一擺、剪一剪、拼一拼、分一分、畫一畫等實踐活動,使知識建立在直觀感悟的基礎上,既使學生感興趣,又能激發他們的思維。
三、動腦“思”數學
學生學習數學這一活動,歸根到底是思維的活動,只有勤于動腦,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形成各種數學能力。
1.營造和諧氛圍,活躍思維空間。
長期以來,傳統的“封閉式課堂”以教師絕對權威和支配操縱為特征的師生關系,是專制式教育的集中反映,它所造成的學生的消極、被動、盲從等心理,正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大忌,也是“創新”之大忌。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必須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要讓學生從師生關系中體驗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提出不同看法,懷疑書本結論,懷疑教師和同學的觀點,鼓勵學生不拘泥于現成的知識,勇于海闊天空地“異想天開”,為學生創造心理自由、安全的課堂氛圍。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才能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才敢于作出判斷,質疑問難。
2.重視過程教學,發展學生思維。
傳統教學的弊端之一,就是重結論、輕過程,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改革數學教學,其基點應放在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掌握學習方法上。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必須重視過程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重視過程教學,應注意做到:概念的教學,重在形成過程;公式、法則的教學,重在推導過程;四則運算的教學,重在審題過程;應用題的教學,重在分析過程。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①在實物中找角。學生通過指一指、找一找、說一說的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對“角”的認識由形象感知過渡到建立表象的層面,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②用彩紙折角。讓學生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發現角的特征。③做活動角。給學生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做活動角并研究、探索,從而發現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3.留給充分時間,激發思維火花。
在平常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啟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外,還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個人的見解,主動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促使思維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況下,學生想出比較新穎獨特的解題思路,大多是在整個思考過程的后半段時間內形成的,因此教師不應過早地作出評價,否則往往會挫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思維的進一步拓展。如要求學生用數學語言準確地表達14-6所表達的意義,學生一般表達為“14減去6得多少?”,但如果教師留給學生充分思考時間,啟發學生從減法的運算名稱、意義等多角度思考,促使學生積極動腦,踴躍發言:①被減數是14,減數是6,差是多少?②14比6多多少?③6比14少多少?④6再添上幾就是14?⑤14減去多少與6同樣多?所以,課堂上教師要善于觀察,多方引導,恰當把握時機,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老師要真正地尊重學生,營造民主、自由、平等的課堂氛圍,有效地讓學生的口、手、腦等多種感官“動”起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