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勝
摘 要: 合理運用學具,可促進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算理,促進學生主體意識的發展,有助于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有助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有助于形成“問題解決”意識,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變得自然、輕松、高效。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合理運用學具,促進數學教學談談體會。
關鍵詞: 運用學具 促進理解 方法滲透 培養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是必然要求,合理運用學具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合理運用學具,可促進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算理,促進學生主體意識的發展,有助于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有助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有助于形成“問題解決”意識,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變得自然、輕松、高效。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合理運用學具,促進數學教學談談體會。
一、使用學具,可促進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認識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學具符合這一規律,能變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地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并誘發學生積極探索,從事物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如在教學“平均分”這個概念時,可先讓學生把8個梨(圖片)分成兩份,通過分圖片,出現四種結果:一人得1個,另一得7個;一人得2個,另一人得6個;一人得3個,另一人得5個;兩個人各得4個。然后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第四種分法與前三種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學生通過討論,知道第四種分法每人分得的個數“同樣多”,從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這樣通過學生分一分、擺一擺的實踐活動,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形象的實物圖片有機結合起來,使概念具體化,使學生悟出“平均分”這一概念的本質特征——每份“同樣多”,并形成數學概念。
二、使用學具,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算理
數學家華羅庚指出,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這就要求在研究數學問題時,把數形知識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數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進行抽象思維,從形的方面進行形象思維。通過學具操作,可促進這一過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級學生學習一位數除法,用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十位上除后出現有余數的情況,如:42÷3,學生難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幾個十要和個位上的數結合起來繼續除。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可采用擺小棒的方法,讓學生在動手過程中體會:4捆(4個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個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個10,要繼續平均分只能拆開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個1),個位商4。通過擺小棒體會剩下一捆繼續平均分,怎么分,使學生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繼續除的算理,以此讓學生把動手操作活動和豎式相對照,數形結合,在操作中從形的方面進行具體思考后逐步過渡到數的方面進行思維,這樣不僅幫助學生較深刻地理解了算理,而且促進了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協調發展。
三、使用學具,有助于促進學生主體意識的發展
學具的使用,能促使學生自己發現、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精神條件。實踐表明:當代小學生由于處在信息時代,他們知識視野較寬,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嘗試、探索去發現、理解和掌握一些數學知識,由此培養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長方體體積和長、寬、高的關系比較抽象,讓學生從操作12個小木塊入手,邊操作、邊思考,并借助記錄整理的科學手段,從中悟出這種特殊關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這樣教學知識是學生通過操作實驗“重新發現”的,較容易被學生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四、使用學具,有助于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是突出數學本質、提高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數形結合的思考方法,變換思想,對應、集合的思想,估測意識,以及分析、綜合、轉化、歸納、類比等基本思考方法,這些都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數學素質不可缺少的金鑰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學具,可有助于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如:教學“同樣多”時,讓學生先擺5朵紅花,然后讓學生在下面一個對一個地整齊地擺,就滲透了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通過學生剪、拼等操作活動,把三角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從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就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通過學具操作,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就滲透了等積變換的思想,等等。
五、使用學具,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之間團結、協調、合作共事的群體協作精神,日益顯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分組合作操作學具,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如:教學1L和1000ml的關系時,可分組讓學生把l00ml水倒進1L的量筒中,看可以倒幾次?同學們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記錄,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同時在融洽的學習氛圍中也體現了相互謙讓、共同進步的集體主義精神。
六、使用學具,有助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知識經濟的主要特征是知識的創新和應用,所以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就要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具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如學習了分米后,讓學生量課桌的長、寬;學習了面積單位后,讓學生量常用物品的表面積等。
七、使用學具,有助于形成“問題解決”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再學具,可促進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如:教學“乘法分配律”,可讓學生根據學具卡(見教材圖)自己提出問題,學生可能提出很多的問題(其中包括推導乘法分配律用到的問題),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抽出教學新知所需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自己解決問題,從而發現乘法分配律。這樣學生在“數學問題解決”過程中,掌握了數學知識,同時數學問題解決意識得到了強化和培養。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合理使用學具有助于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算理,有助于促進學生主體意識的發展,有助于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有助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徐利治.漫談中小學數學的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王尚志.運用學具促進學科教學的研究[J].湖南教育,2010.11.
[3]郭芙德.學具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