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燕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研究表明,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是讓學生動手學習,在實踐教學中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是教師講述、學生聽課。筆者主要探討了如何提高學生在科學課堂教學中的動手能力,并提出了建議,以供參考,希望對同行有所幫助。
1.準備充分,使學生有條件動手學習
教學所需的儀器、書籍、場地等是進行動手學習的前提條件。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1)教師準備:對學生進行分組,然后根據分組準備材料,如觀察細胞需要用的顯微鏡,探究空氣所占空間所需要的燒杯、水槽、溫度計等。顯微鏡和燒杯是實驗室必須具備的,因此比較容易準備。但是大多數實驗材料是實驗室沒有的,需要教師提前做準備,如研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時,有很多材料需要教師準備,如小石頭、泡沫塊、橡皮、回形針、蠟燭、水槽等。
(2)學生準備:小學科學實驗內容一般都比較貼近生活,因此學生動手做實驗的很多材料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學生可以自己動手準備實驗所需要的材料。例如探究液體的熱脹冷縮實驗時,需要用到小皮圈、紅墨水、楞水、熱水燈;研究測量力的大小時,需要用到木塊;研究空氣實驗時,需要用到塑料袋、扇子、氣球等。
(3)師生共同準備: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要用到科技方面的圖書,這種圖書家里很少,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幫助下,在圖書館或者其他地方找到相關的圖書。教師要將學生整理的科學圖書做成一個圖書角,便于學生隨時隨地地查閱資料。
2.注意引領,使學生明白實驗方法
小學時對周圍的事物和未來的世界都充滿好奇心,要探索其中的奧秘,又常常不知如何下手,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就需要教師發揮其引導作用,注重方法的傳授,讓學生知道如何操作。
具體引領方法:一是先教方法,然后進行操作,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發現問題要及時為學生解決,否則將會影響后面實驗的順利進行。二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給予學生一定的啟發,從而找到問題的原因。例如學習《水族公民》時,探究的問題是:鯉魚嘴張合是在喝水嗎?你會如何進行探究?如果教師將全部的探索步驟告訴學生,那么就失去探索的意義;如果不告訴學生探索的步驟,則學生不知所措,無從下手。這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引導魚兒探究下面的問題:魚嘴在張合的過程中,鰓是否發生了變化?為什么水從魚嘴里進去,但是沒有出來呢?水從嘴里入,但是從鰓里出說明了什么?水進入或流出魚的身體有幾條路線?通過幾個簡單的問題,引導學生完成實驗。學生掌握了實驗方法和思考方向,以后的實驗操作就會變得游刃有余。又如學習《紙片的神力》時,通過下面幾個問題引導學生:為什么要將玻璃杯裝滿水?倒入其他液體可以嗎?為什么要用紙片完全封住玻璃杯口?為什么需要快速翻轉?慢慢翻轉還是同樣的效果嗎?通過這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使學生自主完成實驗。
掌握一定的方法后,教師要加強操作的指導。學生天性愛玩,活潑好動,無法長時間保持注意力集中,經常忘了具體的操作步驟或者實驗目的,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的指導。例如學習《放大鏡》時,要首先演示一遍使學生掌握實驗的方法,然后由學生獨立完成實驗,加強對實踐的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實驗,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操作前,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做什么,怎么做。在學生自主做實驗之前,教師要先演示一遍,掌握做實驗的基本方法。二是教師要事先設計好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做實驗,手腦并用,實現由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的轉化,提高思想認識。加強教師的指導,促使學生獨立完成實驗,增強其自信心,增強其成就感,進而對科學實驗產生興趣。
3.明確要求,使學生有秩序地進行實驗
學生對動手做實驗特別感興趣,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很多問題:一是對待實驗課態度隨意,在課堂中隨意走動,大聲喧嘩,毫無紀律可言;二是沒有探究態度,隨便進行實驗操作,如有的學生將溫度計放在水里測量水溫,而有的學生則將溫度計放在口腔中,很多學生面對科學實驗都是抱著玩一玩的態度,并不是真正意義上動手學習。無規矩不成方圓,科學實驗課程要有紀律地進行,教學過程松弛結合,循序漸進,教師要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學生必須認真做實驗,完成教師的要求。當然,在實驗過程中會遇到一些難題,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的自學水平。無論何種教學形式,我們應當抱著謙虛的態度學習,虛心會使人進步,驕傲會使人倒退。就目前階段而言,小學生還要學習很多知識,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會使小學生成長得更迅速,促使小學生不斷進步,努力學習,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實現自己的價值。
科學學科特點、教學目標要求及兒童的認知水平,要求學生動手學習,這是科學教學的必然趨勢。教師組織學生動手進行實驗前,要使學生明白科學實驗的內涵與意義,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探究策略與方法的合理運用是實驗成功的保證,也是鍛煉學生思維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