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
學會用活潑與生動的語言介紹科學知識,達到知識性、科學性與文學性的統(tǒng)一。
■
文藝性說明文不同于一般的說明文。一般的說明文以將事物或事理說得清楚明白,使讀者能夠接受為目的,而文藝性說明文,除了要說得清楚明白,還要生動形象,使讀者欣然接受。因而在寫作文藝性說明文時應(yīng)注意:
1.表達方式上:以說明的表達方式為主,還可輔以欣然敘述、描寫、議論,甚至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如栩栩如生地講段故事,繪聲繪色地寫段風景,慷慨激昂地抒發(fā)感想……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既能增添文采,還能增強文章的可讀性。
2.說明方法上:如介紹事物的形態(tài)時可使用打比方、摹狀貌的說明方法;引用的說明方法可以引出說明對象,或是作為說明的依據(jù),如引用典故、故事傳說、詩詞名句等;也可以使用作比較、分類別等說明方法來充實說明的內(nèi)容,使說明更豐富精彩。
3.說明語言上:不僅要準確、簡潔,而且要生動形象、幽默風趣??刹捎脭M人化手法,以自述、寓言、童話等形式,豐富說明的語言,增強其文學性。
總之,文藝性說明文,在形式上、手法上靈活多樣,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在科學的基礎(chǔ)上發(fā)揮藝術(shù)想象,進行生動說明。
■
趣談筷子
□劉 靜
筷子,是中國人獨創(chuàng)的進食用具,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文明”。古時候筷子被稱作“箸”。據(jù)說,后來吳地的船家因為“箸”與“住”同音,容易使行船擱淺,為了避諱,便改成“筷子”,也就是船行得快,一帆風順的意思。
筷子的誕生,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從考證,估計在我們的祖先結(jié)束了茹毛飲血的野蠻生活時,便有它了。因為從火堆中提取烤熟的東西,直接用手是不可能的,只能借助棍子之類的東西,這棍子之類的東西大概就是筷子的雛形吧。關(guān)于筷子的種類,據(jù)一位筷子收藏家說,有600多種。如早期商朝的象牙筷,春秋時期的鐵筷、銅筷,后來的金筷、銀筷,現(xiàn)在的竹筷、木筷等。其實最為普遍的還是竹筷、木筷,還有塑料筷子。它們既不像金屬筷子那么笨重,又不及金屬筷子那么名貴,它們做工簡便,易于就地取材??曜拥男螤?,一般是下端圓上端方,看上去勻稱、可愛。
筷子不只用來進食,還有著特殊的作用。人們所說的“籌算”,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用筷子來計算的一種方法。漢代數(shù)學名著《九章算術(shù)》中也曾提到過利用“籌算”來計算體積和容積。在唐朝,筷子還象征人的剛直不阿。唐玄宗有一回就曾賜過宰相宋璟一雙金箸,說:“非賜汝金,蓋賜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边@就是“賜箸表直”的典故。1972年,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時,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宴,明知尼克松總統(tǒng)慣于使用刀叉,他還是安排了筷子,這確實令人納悶。其實我們的總理是用心良苦,他用筷子來招待客人,寓意兩國和平相處,不動干戈。難怪一位加拿大記者連忙把這雙筷子收起來珍藏。當然,筷子最大的功用還是用來吃飯的。
一雙普通的筷子卻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習慣,常常體現(xiàn)著該民族人民的處世風格。就像中國人慣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從中體現(xiàn)了中國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異。正如蔡元培先生答西方人問時所說:“中國人從來是崇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從餐桌上就可以看出中國人與西方人的區(qū)別。”
點評
文章緊扣題目中的“趣”字,談古論今,簡潔生動地介紹了筷子的淵源、變遷和用途,文采斐然。作者掌握了大量的相關(guān)資料,引傳說、故事、詩句、典故、數(shù)據(jù)等,在文章中靈活穿插使用,使得文章不僅內(nèi)容充實,而且趣味橫生。
■
請搜集整理幾種鳥的資料,并寫一篇簡短的介紹鳥類知識的文章。
思路點撥:選擇恰當?shù)男问?。鳥類知識很廣泛,介紹時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也不能太過單一。因此,為避免所介紹的知識顯得零亂,可以以故事的形式串聯(lián)起來,如以“森林中的考試”為題。這樣就可以更好地兼顧文章的知識性與文藝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