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妍
摘 要: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迅速發展,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加快,大學生就業問題難日益突出。針對嚴峻的就業環境和就業形勢,高校應采取有效措施,構建完善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指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培養和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重任。本文以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分析高職院校輔導員在指導學生就業創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分析學生特點的基礎上,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與對策。
關鍵詞: 輔導員 大學生 職業指導 對策
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在教育、引導、培養學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就業壓力逐步增大,新形勢下指導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的能力和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1]。正確認識和分析當前高職學生的思想狀況,研究高職學生的心理變化規律,分析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探索針對性的教育管理方法和內容,對于幫助學生提高就業競爭力、順利實現就業起著重要作用。
1.輔導員開展學生職業指導的意義和存在問題
1.1輔導員開展學生職業指導的意義。
輔導員處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線,工作內容涵蓋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同時是最了解學生個性特點和愛好特長的人,容易與學生建立深厚友誼,因此,輔導員開展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更易于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有利于贏得學生的信任,以朋友身份進行交流溝通,引導大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準確定位,積極謀劃未來的發展。將輔導員職業指導實踐融入學校育人的全過程,更易于構筑起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擇業指導等完整的就業創業指導體系。
1.2輔導員開展學生職業指導存在的問題。
1.2.1輔導員開展學生就業指導專業能力背景不足。
以西北某一高職院校為例,共有輔導員78人,非師范類理工科占46%,體育、藝術類占24%,另外,非師范類文科的輔導員占22%。由此可見,輔導員的專業分布比較分散,具有思想政治、心理學、社會學等專業背景的輔導員總人數所占比率不足8%。
1.2.2輔導員工作任務繁雜。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學生擴招,學生生源結構復雜化,隨之問題學生也越來越多,輔導員既要負責學生的日常事務,更要承擔學生“獎、勤、助、貸、減、險”等方面的日常性工作。學院一些面向學生的招生就業、生活服務、安全保障等一線性工作最終都落實在了班級輔導員身上,這樣,輔導員應對大量事務性工作之后,很難再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學生思想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中。
1.2.3對學生就業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一方面輔導員在工作中對就業指導、創業指導工作的重要性沒有達成共識,認為就業指導工作是就業部門的事,是職業指導教師的事,因此對學生就業工作顯得不夠重視,對于學院組織的就業培訓、就業創業報告會等也是敷衍了事。另一方面,輔導員缺乏對就業指導的專業知識,缺乏對就業指導目標的深層思考,僅停留在一般的就業信息提供發布、服務等,而忽略了對大學生進行全面深層次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2.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特點分析
2.1思想早熟,承受壓力的能力有限。
以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大部分學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對孩子如何融入社會的指導不足,學生通過互聯網接收大量思想,使得他們表現出與年齡不相稱的發展階段,由于長期的互聯網影響,使得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比較孤僻,校園生活各自為營,不愛交流,在巨大的就業壓力面前,表現出不良的心態,害怕競爭,自我估價過低,過于怯懦,承受壓力的能力有限。
2.2過多依賴網絡,對所學專業興趣不大。
在網絡文化的沖擊下,學生的學習、娛樂等趨向多元化,他們從小就與網絡或者電視為伴,每天花大量時間在網上,尤其是進入大學后更是沉迷于網絡,對網絡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網絡的使用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獲取、溝通和日常交際能力,容易使他們陷入人際關系的虛擬化[2]。久而久之,對學生正常的學習與生活造成了較大影響,缺少應有的社會適應能力。很多大學生因為非自愿選取的專業,或入學后由于某種主觀或外在原因使自己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無明確學習目標,性情懈怠,認為所學專業對未來就業用處不大[3],表現出對專業的失落感,而這種失落感使一部分大學生對大學期間的學習產生了厭煩和抵觸心理。
2.3就業觀念不切實際,就業信心不足。
高職院校的學生培養目標是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然而很多家長、學生對此缺乏足夠認識。所以很多高職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崗位,主要是因為學生對自身定位不準,好高騖遠,沒有意識到就業形勢的嚴峻,擇業時盲目追求待遇高、工作環境好的崗位。寧可為一份穩定清閑但與專業和個人愛好毫不相干的工作,也不愿扎根企業和基層去發揮專業所長[4]。在擇業時面對更高學歷就業者存在自卑感,缺乏堅定的就業信心及對自己的就業能力信心。這就需要學校在教育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信,克服自卑心理,增強就業信心。
3.輔導員開展學生職業指導存在問題與相應對策
3.1規范管理,提高自身能力和認識。
3.1.1提高輔導員自身素質,完善輔導員知識結構。
高職院校要保證輔導員在就業指導工作中充分發揮有效作用,需要遵循三個結合:一是理論和實踐培訓相結合,二是進修和專題培訓相結合,三是崗前和崗位培訓相結合;與此同時,為了實現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學校應該出臺相關優惠政策,鼓勵輔導員積極深造,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要建立健全輔導員的學習培訓機制,積極開展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專題輔導,有計劃地選送輔導員參加相關職業指導培訓等。只有全面拓展業務素質,掌握最新、最前沿的政策、規定和科技知識,才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就業、創業指導工作。
3.1.2規范管理,加強輔導員就業指導工作實效性。
學校應重視輔導員在就業指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規范管理,優化輔導員人員結構,除日常工作以外,制定專門就業指導工作職責要求,建立科學的就業監督考核體系。采用定量與定性、橫向與縱向相統一,學生與評價自我評價相結合的考核辦法,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財力,明確輔導員在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的責任和義務[5]。
3.1.3加強輔導員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重要性認識。
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主要執行者,在解決大學生思想問題的同時,要注重與解決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難點問題,就業關系著每一位學生的前途和發展,因為學生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輔導員不僅要提供一般化的職業指導,而且要能夠提供一對一的個性化指導服務。結合實際,轉變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及時掌握就業政策的新新內容,探索就業指導的新思路、新方法,拓寬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知識面。深入就業實踐,深入大學生就業過程實際,進行不斷探索,探索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實踐規律和實踐方法,促使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不斷完善。
3.2深入研究學生心理,分階段多元化指導教育。
3.2.1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克服不良心態。
針對學生心理的問題,應從學生心理發展特點角度出發,轉變思路,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優勢,取長補短,激勵學生克服自卑心理,以開展講座、健康知識宣傳等活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養正確的心理健康意識,學會情緒調解的方法,引導學生分解壓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3.2.2引導學生進行分階段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就業指導工作中輔導員要全程化、分階段地對學生進行就業、創業指導。結合學生自身的興趣、特長、價值觀、能力等方面因素,制訂一套適合學生自身特點的職業規劃,將學生就業能力與成長成才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大一應以適應性教育、專業教育為主,開展好入學教育、校紀校規教育和提升能力教育;大二學生以主題教育、指導教育為主,夯實專業基礎,突出實踐技能,開展主題教育、安全穩定教育、就業創業指導教育和輔學教育等;大三學生以就業指導、服務為主,進行頂崗實習管理,開展就業指導教育、創業教育。引導學生入學時就應該對自己的職業進行規劃,確立大學三年的學習目標及畢業后的工作方向。
3.2.3開展多元化職業指導途徑。
在信息化時代條件下,傳統的課堂教學已經不是當今教育教學的唯一地點,信息化、網絡化成為現在學生生活、學習、工作的重要手段,傳統的求職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求職需要,網上求職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因此,必須開拓新的就業教育模式,利用信息化、網絡化的新途徑和優勢對學生進行指導。QQ、微信、微博等都是大學生思想、信息交流的重要網絡平臺,也是學生重要信息獲取方式。輔導員應該抓住網絡交流平臺的開放性、廣泛性與資源的共享等這些特點,根據學生的關注熱點,充分運用這些交流平臺進行就業引導教育。學生對有些問題的看法,在老師面前不便于開誠布公地發表自己的見解,那么在網絡上師生可以敞開心扉探討就業的觀念話題,實現高校輔導員開展學生就業工作的信息化途徑。
綜上所述,就業、創業指導工作應該為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服務,而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輔導員不能期待在短暫的一兩個學期就能通過職業指導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要樹立全程化職業指導的理念,并將職業指導融入學生整個大學階段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輔導員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的能力,使輔導員職業能力建設不僅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轉換成實際行動才是輔導員切實發揮好在就業、創業指導工作中重要作用的根本之路。
參考文獻:
[1]王壯.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實效性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2008,5.
[2]陳卓,李清富.淺析“90后”獨生子女大學生群體特質[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1,6.
[3]蔣臻.90后大學生就業心態問題及對策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3,12.
[4]劉治國,鐘錯.淺議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輔導員如何開展就業工作[J].衛生職業教育,2010,8.
[5]李得春.高校輔導員做好就業指導工作的思考與對策[J].群為天地,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