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剛(中共三明市委黨校,福建 三明 365000)
?
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義性認同
□ 劉剛
(中共三明市委黨校,福建三明365000)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義性認同是凝聚人心、達成團結、合力改革的必要前提。它證成于正當性的生成、規范性的形構、人民性的建構及規律性的遵循。它的話語生成回答了“政治現代性”的學理追問,回應了“改革何往”的實踐訴求,它不僅為“改革共識”的達成奠定了基礎,更為“改革圖景”的實現建構了行動指南。
關鍵詞:習近平總書記;全面深化改革;正義性;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話語敘述,建構在30多年來改革存量的基礎之上,其話語生成是改革進入新階段的顯性特征,標志著深化改革的全面開啟。置身于現代性語境之中的“全面深化改革”,不可避免地面臨著“正義性認同”的學理追問。所謂正義性認同,是指對正當性、規范性、人民性及合規律性的認可和贊同。當然,這里的“正義性”,蘊涵了動靜兩個形態的正義,它是“規范和規則本身正義與否”[1]中文序7及“事實是否與規范和規則相符”[1]中文序7的有機結合。而“認同”又有著從認知、理解到承認、內化的邏輯進程,“它促進民眾的集體努力,使社會變革在規范意義上成為可能。”[2]正義性認同是馬克思主義正義觀的內在要求,更是凝聚人心、合力改革的前提。為此,對全面深化改革正義性認同的回應,在當下顯得十分迫切。
約翰·洛克認為,“正當性源自群眾的認同”[3],它是正義性認同的邏輯起點。實際上,人民群眾對正當性的認同有著歷史性“存量”,現實性“困境”,未來性“圖景”的訴求,而全面深化改革正生成于對以上訴求的回應。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當性源于習近平總書記對“改革存量”的客觀審視
中國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建構了巨大的“改革存量”。一方面,改革取得巨大的成就,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另一方面,仍存在一些諸如發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局部生態惡化等不可回避的問題。為此,堅持從馬克思主義視閾出發對“改革存量”進行辯證審視,是改革進入新階段的關鍵所在。習近平總書記緊緊抓住時代的契機,在對30多年來“改革開放”進行高度肯定的同時,又清醒地認識到有效解決的都是些易改的問題,而“留下來的大都是比較難啃的硬骨頭。”[4]141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改革開放是人民的要求和黨的主張的統一”[4]138的論述是對“改革紅利殆盡”等嘈雜聲的有力回擊。毋容置疑,當下人民群眾對將改革進行得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期望及訴求,是中國最大的改革紅利。習近平總書記以“全面深化”為方向,切實回應了廣大群眾對“更深入、更全面改革”的訴求,從而為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當性生成贏得了最廣泛的群眾認同。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當性來自習近平總書記對“改革困境”的有力破解
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能否直面困境、定位困境、解決困境是對黨執政能力的重要考驗。習近平總書記并未回避“改革困境”,他直言當前我國發展仍面臨著諸多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并將“改革困境”形象地比喻為“難啃的硬骨頭”,“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5]41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改革既要有堅定的毅力,更需要巨大的改革智慧。圍繞突出的改革矛盾和現實“改革困境”,習近平總書記從改革戰略、改革方法、改革動力等層面致力,逐步將改革推向“全面”,引向“深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諸多重大改革舉措已初步取得成效,無論是從嚴治黨、法制改革,還是體制完善、機制健全,都得到明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從“現實性”出發,在突破困境中為其“正當性”生成奠定了實踐基礎。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當性源自習近平總書記對“改革圖景”的精心建構
“改革圖景”是對未來的設計,它建構在“改革存量”和“改革現實”的基礎之上,是對未來趨勢的科學預判。在希望哲學看來,給未來以希望才有當下之動力,但中國改革圖景有別于烏托邦式的空想。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給改革以美好圖景。30多年以來的改革實踐,使改革不斷地由“意識假設”變為“現實存在”,從而為改革贏得了“正當性”。習近平總書記繼承鄧小平的“圖景理路”,用充滿詩性的語言,給人民及中國,乃至世界,建構了美好的“中國夢”。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中國夢“昭示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6]“中國夢”的改革圖景,蘊含著對家國情懷和個體幸福追求的相互兼顧,為身為改革主體的人民建構了美好的方向,更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充分的正當性理由。
在著名思想家阿格妮絲·赫勒看來,規范可分為具體的和抽象的兩類:“抽象的規范要求我們總是按照特定的方式去做;而具體的規范告訴我們在特定情境中如何做。”[1]4規范性是“做的方式”和“做的方法”的參照標準。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規范性形構,不僅是正義性認同的重要構體,更是廣大群眾參與改革、推進改革的行動指南。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政治、法治、程序三個維度的“規范”出發,對全面深化改革的規范性給以形構,從而為其正義性認同奠定了“制度性”基礎。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規范”樹立了不可逾越的政治底線
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規范”,建構了改革的基本政治框架。習近平總書記的“政治規范”,對“要不要改革”“改革什么”“怎么改革”做出了針對性回答。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我們要牢牢高舉改革的旗幟,絲毫不可動搖。因為,改革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破解當下發展困境的有效方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語境下,人民對“全面”的詮釋充滿著期待,在“改革什么”的命題面前,習近平總書記從兩個層面確立了“政治規范”。那些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有利于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有利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就要大膽試、堅決地改。可以說,習近平總書記最大化地擴展了改革的幅度和廣度。同時,他指出,不應改的就要堅決守住,并強調:“有些不能改的,再過多長時間也是不改。”[4]15此外,習近平總書記在“怎么改”上,確立了嚴格的“政治規范”,他始終強調要加強黨對改革的領導,要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指導部署下,科學地、系統地改。習近平總書記建構的“政治規范”,是全面深化改革規范性結構的政治標識,更為其正義性認同提供了堅實保障。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規范”強化了法治思維的自覺應用
“法治規范”是“規范性形構”的重要體現,它訴求法治精神的彰顯,在立法、依法及用法的過程中,強調法治的權威和法理的正當,強化公平正義的實現,增進對“規范性形構”的正義性認同。習近平總書記著力將全面深化改革納入“法治規范”的框架,他重視為改革立法,提倡立法先行,法在改先,正如他所言:“需要修改法律的可以先修改法律,先立后破,有序進行。”[4]47他堅持依法改革,強調凡屬重大改革應于法有據,以確保在法治的基礎上推進改革。他強化為改革用法,“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4]153通過以上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切實打破了舊的傳統,并將全面深化改革置身于法治維度之內,堅持改革要按法律程序進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法治規范”的建構中,重視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貫徹落實,強調對全面依法治黨的嚴格踐行,不僅凸顯了法治思維的自覺應用,更為“改革”找到了堅實的合法性依據,為“改革”的正義性認同奠定了良好的法理基礎。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程序規范”確立了改革的程序正義
“程序規范”是“規范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正義性認同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從初始即站在“程序”的角度而科學謀劃。如果說傳統改革更加注重實驗性積累,堅持走“經驗性范式”的話,那么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程序規范”的設計,強調走“理性范式”。從“總體部署”到“施工方案”,再到“現實實踐”,強調“要強化監督檢查,抓好跟蹤督辦,建立定期評估機制”[4]144。習近平總書記為全面深化改革,確立了流程上的規范,從而使“程序規范”的建構邁出了關鍵的一步。羅爾斯曾指出:“決定正當結果的程序必須實際地被執行”[7],而程序正義的價值在于“將抽象、一般實質正義具體化為日常生活中的規范、過程。”[8]可見,“程序規范”的生命意義即在于能夠使其走向實踐,能夠讓“程序”得以恪守。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改革流程的源頭上給予強化,他要求在政策舉措出臺之前必須經過反復論證和科學評估,以避免在程序上發生錯亂。實際上,“程序規范”的建構,使得“程序正義”得以彰顯,為全面深化改革繪就了流程圖,從而為其正義性認同,提供了技術支撐。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話語敘述的鮮明特征,它強調對人民的重視,堅持從“人民”出發,以“人民”為主體,視“人民”為歸宿。在人民性建構的當代語境中,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真正主體。全面深化改革,始終將人民置于實踐的起點,堅持人民性與黨性的統一,在一切緣起于人民、為了人民,以人民為主體的改革實踐中,人民性得到了最大量釋放,從而為其正義性認同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一)全面深化改革始終以“人民所需”為邏輯起點
“人民所需”有著歷時性和具象性的特點。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是億萬群眾當下的真切需要和期盼。“人民所需”是億萬群眾直接性的意愿表達,在建構“需求”最大公約數的過程中,匯聚成人心所向、歷史所趨。為此,習近平總書記緊緊圍繞“人民所需”,在改革對象上,堅持從老百姓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在改革范圍上,堅持推進人民廣泛關切領域的改革;在改革內容上,堅持對體制、機制、氛圍等各方面進行改革;在改革愿景上,堅持慎言重行,用改革實踐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及幸福家園的追求。實際上,全面深化改革從“人民所需”出發,不僅體現了當代共產黨人對人民的莊嚴承諾,更彰顯了當代共產黨人對共產主義信念的堅守和信仰。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性建構,充分顯示了習近平總書記改革理念成為具體實踐,為其正義性認同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二)全面深化改革始終以“人民參與”為動力源泉
人民在歷史建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的力量源泉。”[4]141由此,要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強調,意在將最大多數人吸引到全面深化改革之中,以便用最廣泛的人民參與、最偉大的人民創造來推動改革、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參與”首先體現在人民對改革樣本的提供、對改革認識的深化、對改革經驗的積累。正所謂“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4]138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參與”還表現在人民對改革問題的發現、對改革困惑的破解、對改革策略的建議。問計于民是習近平總書記執政的鮮明風格,在改革困難及挑戰面前,他堅持以人民為師,主張向人民請教。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參與”最終也體現為人民對改革方針的落實、對改革理論的探索、對改革實踐的推進。為此,要“善于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張。”[4]138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參與”是改革的發動機和力量源泉,只有在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才能合力改革、共謀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曾坦言,離開了人民的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參與”是人民性的充分體現,更是其正義性認同的重要構成。
(三)全面深化改革始終以“人民利益”為價值訴求
霍耐特認為,“利益是追求目的的基本取向。”[9]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持“把為全中國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唯一的追求。”[5]9全面深化改革唯有以“人民利益”為動機,才能讓改革造福社會,才能讓改革澤被人民,最終贏得正義性。“人民利益”的價值訴求,強調以“人民利益”為改革決策的唯一動機,以人民滿意為改革成功的唯一標準。全面深化改革注重人民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相兼顧,強調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相結合,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相協調,力求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使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實際上,全面深化改革以“人民利益”為價值訴求,實現了改革的價值升華,強化“改革利益”的普遍惠及,從而使人民對其正義性給予高度認同。
規律性是“必然趨勢”的抽象表達,更是正義性認同的核心構成,它作為客觀尺度,在“遵循與否”的丈量中,確保了改革的正義性。全面深化改革,不僅難得于對“規律性”的認知及把握,更可貴于對“規律性”的總結及應用。它以“規律性”認知來凝聚改革,以“規律性”把握來推動改革,以“規律性”總結來深化改革,以“規律性”應用來提升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倡導對傳統“規律性”的總結,堅持對當下“規律性”的分析,強調對未來“規律性”的前瞻。它在遵循既有規律的同時,不斷強化對新規律的建構及詮釋。它以“規律性”張力來警惕改革分歧,以“規律性”共識來突破改革困境,以“規律性”遵循來規范改革秩序。
(一)全面深化改革遵循社會發展規律
社會發展的“現代性”思想框架,建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當代場域。現代社會發展的進步性,應然訴求于秩序的可控和制度的優化。全面深化改革致力于對現有制度與秩序的優化完善,追求于良序和善治的建構,始終遵循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現代社會發展,具有鮮明的系統性,它不是一個或幾個領域的發展,更不是一個或幾個方面的發展,而是一種“全領域”“全方面”的發展。全面深化改革從“全面”出發,強調對所有領域進行改革,以推動全面發展,這無疑是對社會發展系統規律的遵循。當然,在現代化語境下,社會發展是一種深層次的發展,它訴求剝掉“表象”,力主從本質上推動發展,追求發展的可持續性。全面深化改革對“深化”的強調,拆穿了“表面化改革”的偽裝,從內在的“深化”上,推動了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從而遵循了社會發展的科學性規律。此外,全面深化改革在成因、動力及價值理性等方面,也始終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從而為正義性認同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二)全面深化改革遵循改革開放規律
“改革開放”作為推進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有著內在的客觀規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強調對改革開放規律的自覺認識和把握,指出改革不可一蹴而就,更不可一勞永逸,認為改革開放是永無止境的事業。它強調“漸進式”改革,拒斥“粗暴式”推進,用前瞻性、科學性的戰略謀劃,來統籌改革、引領改革;用改革環節的精心設計,來規范改革、助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波浪式推進,充分彰顯了對改革推進規律的自覺遵循。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注重改革策略與現實情況的有機結合,堅持從國情出發、從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發,建議“對認識還不深入、但又必須推進的改革,要大膽探索、試點先行。”[4]50強調“要堅持先易后難,易做的先做,難做的不是不做,而是要抓緊謀劃、及早推出,為深化下一步改革創造條件。”[4]146全面深化改革的這種策略選擇,無疑符合改革的方法論要求,遵循了改革的科學化規律。全面深化改革,堅持“上下”的雙向互動,鼓勵地方、基層、群眾的積極探索,吸納了最廣泛的群眾參與改革,遵循了改革的主體建構規律。
(三)全面深化改革遵循黨的執政規律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者和開路人,身為執政黨,它有著內在的執政規律。黨的執政規律作為客觀存在,貫穿于改革開放的始終。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時代背景下黨領導的一場偉大革命,是黨大踏步趕上時代發展、引領時代潮流的重要法寶,它在黨的謀劃下生成,又在黨的推動下發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11],必須最大限度集中全黨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力求完善黨和國家領導體制,深化改革黨的紀律檢查體制,堅持加強對權力制約,全面改進作風,為黨的自身發展,提供了契機。總之,全面深化改革對黨自身建設的強調,是黨趨于完善、發展自身的規律使然。
綜上所述,全面深化改革,不僅肩負著“全面”攻堅的重任,更有著“深化”改革的擔當。實際上,改革開放30多年后的人民,不僅對得到什么、得到多少給予關切,更對改革什么、怎么改革給予關注。為此,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利益協調、改革動力挖掘、改革成本支付、改革風險規避等方面,面臨著諸多挑戰。可喜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夯實信仰、嚴肅黨紀、強力反腐的偉大實踐中,堅持從復雜多變的世界格局出發,堅守改革之道,繪就中國夢想,給人民、給民族、給世界帶來希望。全面深化改革,不可一蹴而就,更不可望難卻步。在尋求最大公約數的改革共識中,只要恪守正當性、堅持規范性、牢記人民性、遵循規律性,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贏得人民的正義性認同。
參考文獻:
[1]阿格妮絲·赫勒.超越正義[M].文長春,譯.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1.
[2]Axel Honneth.The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The Moral Grammar of Social Conflicts[M].MIT Press,1996:93.
[3]Ashcraft,Richard.John Locke:Critical Assessments[M].London:Routledge Press,1991:524.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5]何毅亭.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總書記重要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6.
[7]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82.
[8]高兆明.制度倫理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366.
[9]阿克塞爾·霍耐特.為承認而斗爭[M].胡繼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71.
[10]尤爾根·哈貝馬斯.合法化危機[M].劉北成,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97.
[1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
責任編輯陸昱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6)02-0041-05
收稿日期:2016-01-07
作者簡介:劉剛,男,南京師范大學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中共三明市委黨校講師,主要從事政治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