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昊(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河北 廊坊 065000)
?
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的標語口號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 王昊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是黨領導民主革命的重要歷史時期。這個時期黨的標語口號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載體,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發揮了啟蒙引導、情感認同、固本強基、踐行提升等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標語口號偏激、過于抽象、邏輯性不強等問題。這一時期的標語口號,對我們在新時期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著諸多啟示。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標語口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指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通俗化、具體化、生活化,使之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所理解、接受和運用。當前,學界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推動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的研究上,對于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研究較少,研究標語口號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關系的則更少。事實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的標語口號作為一種重要宣傳手段,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挖掘和整理這些紅色標語口號,對當前黨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及其實踐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即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滿足農民土地要求的革命時代。這一時期黨的標語口號是黨早期宣傳工作的重要內容和形式。當時,隨著各根據地紅軍隊伍的壯大和活動區域的拓展,斗爭中也取得了一些勝利成果,有必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滲透到廣大群眾中,以增強他們對革命的信心以及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支持。但由于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尚處于幼年時期,廣大群眾對黨的性質宗旨及方針政策并不了解,因此,黨的組織以及宣傳部門采取張貼標語、宣傳口號等極其簡明扼要的形式,在公共場所宣傳黨和紅軍革命訴求,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念、黨的宗旨、黨的最終革命目標傳達到了社會民眾中,使廣大人民群眾了解、支持并參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戰爭,團結起來與反動勢力作斗爭。盡管由于戰爭原因,根據地各種標語口號無法統一,但宣傳的內容都具有強烈時代感和深刻的思想性,這種傳統文化賦予新思想的宣傳方式方便醒目,內容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產生了深刻反響,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應,使之成為舊中國民眾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這些標語口號也以其巨大的社會感召力和民眾動員力,從根本上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革命取得進步奠定了理論基礎。
透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的標語口號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一過程,從表層看,黨提出的標語口號作為宣傳鼓動廣大人民群眾的一種載體,通過向沿途群眾傳播革命火種,使民眾接受的是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觀念,把科學理論的種子撒播在中國落后的廣大農村地區;從深層看,廣大人民群眾通過黨提出的各種標語口號,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政治覺悟,了解、支持并參與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戰爭,進而將馬克思主義內化為中國人民大眾的自覺意識。總體來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的標語口號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數量眾多。在這些標語口號中,既注重整體的國情狀況的宣傳,又從各根據地的具體實際指導革命實踐;既重視黨和紅軍宗旨性質的宣傳,又時刻對反革命的言論予以辯駁。各革命根據地的廣大人民群眾,就是通過接受標語口號,在觀察、體驗紅軍的具體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了對黨和紅軍政治上的認同,最終使土地革命戰爭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理解、接受和參與。黨和紅軍走到哪里,馬克思主義思想就傳播到哪里,最終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目的。
(一)啟蒙引導。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的標語口號,廣泛宣傳了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對黨及其領導下的紅軍有正確的認識。在紅軍尚未進入根據地前,各地的農民群眾雖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但封建迷信思想濃厚,階級觀念淡薄。當紅軍進入根據地后,出于對舊軍隊的懼怕與對紅軍的不了解,受反動勢力的蠱惑宣傳和造謠誣蔑,當地群眾常常是走避一空。為此,紅軍除了使用白灰水在墻壁、樹木、山石上寫標語口號外,還使用木刻、油印、石印和書寫等方式在紙質上制作標語口號,借以進行思想宣傳發動。如“紅軍是窮人的軍隊,參加紅軍分得好田地”“共產黨是替窮人找飯吃的政黨”等。根據地群眾看了標語口號,明白了紅軍是窮人的隊伍,后偷偷返回,并漸漸聚在紅軍周圍,萌發階級意識和政治訴求,開始打土豪,燒契約,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權。據史料記載,截至1930年10月,革命根據地的農民幾乎都會痛恨地主階級,擁護蘇維埃革命政權和共產黨的主張。最顯著的是許多不識字的工農分子,都能發表很長的演說,對國民黨與共產黨、國民政府與蘇維埃政府、紅軍與白軍,每個人都能分別能解釋[1]。由此可以看出,黨的標語口號成為了紅軍和群眾聯系的最初紐帶。人民群眾對共產黨和紅軍從不相信到半信半疑,再到深信不疑;從不了解到了解,再到真心實意地擁護共產黨和紅軍,標語口號起到了重大的啟蒙作用。
(二)情感認同。隨著農民階級意識的增強,黨和紅軍在革命根據地的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紅軍在實際生活中踐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標語口號內容,彰顯了紅軍正義之師、文明之師的形象,與國民黨反動軍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農民群眾逐漸消除了過去對黨和紅軍的誤解,了解了黨和紅軍是真心實意地為人民大眾著想,是為工農大眾謀取利益的政黨和軍隊。此外,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農民對土地有著天然的向往和渴望,他們最關心的是關系到自身根本利益的土地問題。“打土豪,分田地”“燒田契借約,共產黨萬歲”“取消一切苛捐雜稅,平均分配土地”等標語口號深深觸動了工農群眾的內心,增強了廣大工農群眾對黨和紅軍的心理依賴感。同時,黨和紅軍認真踐行了平分土地、發展生產等一系列的經濟政策,也使廣大工農群眾不僅能夠看到標語口號,也能夠體會到黨和紅軍的標語口號真實性,從而使廣大工農群眾在思想意識層次上更愿意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進而迸發出積極向上革命熱情。
(三)固本強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每到一地,各類布告、標語口號、傳單即貼滿行人易見之處。這一時期黨的標語口號內容十分豐富、信息量大,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面。在政治上,我們黨提出了政治引導類的標語口號,如“蘇維埃政府是窮人把發財人推翻了,自己選代表建立起來的保護工農利益的政權”;政治動員類標語口號,如“紅軍是幫助工人農民謀利益的軍隊”等,通過宣傳黨和紅軍的性質、宗旨與任務,擴大政治影響。在經濟上,由于土地對農民來說至關重要,因此這一方面的標語口號和土地相關的占了絕大部分。提出了經濟政策類標語口號,如“沒收豪紳地主土地,分給窮苦農民”;規范實體經濟類標語口號,如“勞苦群眾參加秋收斗爭,不交一個(粒)谷子給豪紳地主”;經濟意識開發類標語口號,如“土地是窮苦農民的命脈,趕快奪回豪紳地主的土地,分給貧苦農民自耕自受”等。在文化方面,由于廣大工農群眾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所以主要宣傳移風易俗,提倡新風尚。提出了文化育人類標語口號,如“紅軍是工農的軍隊,實行自由結婚”;扭轉社會不良風氣類標語口號,如“窮人吃上鴉片,不光是刺傷自己的身體,而且遺毒于子孫后代”等。在軍事上,提出了號召參加紅軍類標語口號,如“戰爭開始了,放下你們的斧頭鐮刀,參加紅軍和地方武裝到前方去消滅敵人”;分化爭取敵軍士兵類標語口號,如“士兵兄弟們:你們都是中國人,不要再替賣國賊打窮人了,打了對你們自己沒有好處!歡迎你們拖槍投紅軍,同紅軍一起去打帝國主義!”等,宣傳動員與激發群眾參軍參戰,擴大紅軍數量。紅色標語口號,內容豐富,語言樸實,文體多樣,形象生動,正因為如此廣泛豐富的口號環境,為各地的革命根據地建立、鞏固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夯實了廣大工農群眾對馬克思主義認同的“基石”。
(四)踐行提升。通過黨和紅軍標語口號的宣傳,廣大工農群眾深入地了解了紅軍的性質、宗旨和任務,了解紅軍是為勞苦工農謀利益的先鋒隊,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理論,擁護黨的土地革命主張。廣大工農群眾認識到只有將共同革命的目標與自身的權益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守住通過革命而得到的土地。因此,標語口號極大地調動了他們支援革命戰爭、保衛和建設革命根據地的積極性,大批青壯年工農群眾紛紛起來參加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工農蘇維埃政權,捐錢捐物,支援紅軍,并竭盡全力地為粉碎敵人的一次次軍事“圍剿”而參軍參戰,為打破敵人的一次次經濟封鎖提供了強有力的后勤保障。1928年冬,一個賣柴青年在縣城看見“當紅軍去!”的標語,怦然心動,急忙把柴便宜賣掉,走進紅軍隊伍。這是吳德華當紅軍的經歷,也是許多紅軍官兵的經歷[2]。中央蘇區的紅軍隊伍在第三次反“圍剿”勝利時僅3萬人,到1933年第四次反“圍剿”勝利時,人數已猛增到12萬人。廣大工農群眾對馬克思主義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投身于革命實踐,不僅將糧食、被服等送上前線,而且還組織運輸隊、擔架隊、破路隊等隨軍組織,擔負戰地勤務,配合紅軍作戰等,彰顯出了標語口號的強大生命力。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的標語口號與黨當時所面臨的形勢,所要進行的革命任務緊緊相關,在宣傳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參加革命斗爭的過程中,發揮了顯著的作用。但也勿庸諱言,在這一時期的某些階段,黨的一些標語口號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有些標語口號過于偏激。由于黨在領導土地革命戰爭的時期,恰逢中國共產黨尚處在幼年時期,對革命理論和實踐的準備都不充分,對中國革命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認識不足,對中國社會性質、革命性質、革命任務、革命形勢等一些基本問題處于不斷的摸索中,面對復雜多變的斗爭形式,難免會出現主觀、教條、功利等問題,導致某些違背中國革命性質、任務的行為發生,脫離中國革命實際的“左”傾思想也貫穿其中。同時,標語口號作為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載體,也不可避免地在宣傳過程中,留下某些“左”傾錯誤思想的烙印。這方面典型的標語口號主要有:“出門斬劣紳,進門殺土豪”“肅清AB團”“燒、燒、燒,燒盡土豪劣紳的房屋!殺、殺、殺,殺盡一切土豪劣紳的人”等。無疑,這類標語口號的煽動性很強,并會衍生盲目仇恨情緒和極端的暴力行為,對革命事業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3]。風波過后,一些工農群眾對黨和紅軍的事業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動搖,進而影響了馬克思主義在各地革命根據地的宣傳教育效果。
(二)有些標語口號表述過于抽象。黨的標語口號中涉及到的一些抽象的專有名詞,如“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蘇維埃”“蘇聯”“工農專政”“布爾什維克”等等,這些極具概括性的名詞標語口號,對于當時文化水平較低的廣大工農群眾而言,一時不能準確把握標語口號的含義。同樣,還有一些“革命成功千百載世界大同萬萬春”“主義戰勝全世界紅旗飄揚五大洲”等標語口號,更多體現了標語口號的對仗工整,辭藻華麗,言語優美,但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角度來看,并不利于當時廣大工農群眾的理解和接受。這種情況下,想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勢必需要黨的工作人員做進一步解釋,否則,不可能充分有效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思想內涵反映出來。因此,在那個時期,這樣晦澀的口號,既影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廣泛傳播,也降低了黨的標語口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三)有些標語口號邏輯性不強。標語口號具有容易記憶、易于傳播的特點,黨和紅軍往往會根據革命形勢任務的變化,在制定標語口號的過程中,力求做到簡明扼要,直入主題,但卻忽視了其內在的邏輯關系。比如“鞏固蘇維埃政權,就是鞏固自己的利益”,這條標語口號,前半句講的是政權,后半句講的是個體利益,卻沒有明確地顯示出兩者之間的關系。根據地經濟文化極為落后,封建意識根深蒂固,信息傳播極為閉塞,工農群眾大多為文盲或半文盲,一時便無法理解標語口號的含義,需要宣傳工作者做進一步解釋。更有甚者,一些類似的標語口號,如若沒有相關人員的講解,很有可能會引起曲解,甚至誤解,也相應降低了工農群眾的心理認同。
宣傳標語口號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的標語口號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掌握著一定的闡釋話語權。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紅色標語口號所蘊涵的寶貴歷史經驗,為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若干啟示,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以標語口號扎實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作為一種實現形式,標語口號無論在內容、形式還是創制途徑等方面,都必須緊緊圍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個主題。這就決定了標語口號必定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種凝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已證明,黨的標語口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宣傳載體,如1930年11月,當時中共江西贛南特委擬定的《宣傳鼓動口號》就達113條之多[4]。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標語口號仍沒有過時。當前,全國各族人民處在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進程中,標語口號也積極宣傳了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科學發展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夢”“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等,貼切地展示了國人在市場經濟中奮起直追的現實精神。在潛移默化中,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立場與方法融入到了人們的生活與工作中,人們也自覺與不自覺地用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進行著各種社會實踐。同時,透過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也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必須對農民這個群體產生影響,沒有農民的馬克思主義化,就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即使是在信息網絡媒體的時代背景下,標語口號在影響農民這個階層仍有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所不具備的傳播優勢。因此,充分利用標語口號的積極作用,正是總結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打造標語口號的現實意義所在。
(二)標語口號的嚴整性與通俗性要有機結合
對馬克思主義進行闡釋和論述時,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的標語口號非常注重學理性。如“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等就包含著十分豐富的思想理論。在注重從學理上闡明問題的同時,還要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比如,在“劉湘蔣介石等國民黨軍閥的苛捐雜稅是屠殺工農的快刀”“田頌堯回來,窮人的腦殼保不住了”等類似的口號里,就直接將軍閥的姓名表示出來,以加強人民群眾最真切的感受,而且這樣的標語口號又往往適應了工農群眾的文化水平較低的現狀。同時在語言運用方面,一般是采用當地的方言、俚語或者最簡單的詞匯。如“反對打罵干女子(川北方言:童養媳)、從前川棒老二(川北方言:土匪、強盜)發財人估著(川北方言:逼迫)窮人種鴉片吸鴉片為的是他們好來振(整)款子”,這樣,就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嚴整性和宣傳的通俗性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為人民群眾所接受和認同。當前,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口號宣傳中,有些口號凸顯“高、大、上”,卻不接“地氣”,已經成為形式主義的主要表現。因此,要打破現在純理論口號抬頭的宣傳模式,轉換文風,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藝術,用最簡短最通俗最大眾化的語言概括總結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結論,使人民群眾可以清楚明白、一目了然地弄懂馬克思主義是什么,我們要做些什么,增強做好標語口號工作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提高其生動性與感染力。同時,要注意一個問題,即避免把馬克思主義庸俗化,標語口號目的的崇高性并不能成為手段低俗的托辭,要做到通俗而不低俗。因此,保證標語口號的科學性與品質也十分重要。
(三)標語口號要和受眾者的利益緊密相連
以回應人民群眾的訴求和呼聲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關注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這樣才能產生實際效果。馬克思曾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5]標語口號的終極目標既不是說,也不是聽,而是說聽后的效果。這就要求制定和提出的標語口號要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與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聯系起來。1934年11月的《紅星報》刊文強調,必須首先從群眾切身利益開始,然后逐步進入到蘇維埃基本主張的宣傳,必須以最通俗的語言、極大的耐心,同群眾接近,來啟發他們的斗爭。不然我們的宣傳鼓動就引不起群眾的興趣與注意。新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標語口號要為受眾者所接受,就必須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生長點——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求,只有這樣才能與人民群眾產生共鳴。我們黨的性質、宗旨,注定了共產黨、國家與人民群眾個人有著共同的利益,并一同構造成“利益共同體”,人民群眾相信這樣的“利益共同體”不僅會保障自己利益不被損害,而且還能獲取盡可能多的利益。如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就是一句以發展目標對人民群眾進行鼓動的口號,這個口號的目標關系到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人民群眾必定會在這個口號的激勵下而努力奮斗。同樣,正是切合了當下大多數人民群眾訴求和意愿的標語口號,才能起到重要的動員與引領作用,也勢必會贏得人民群眾的高度關注和認可。
(四)標語口號制定既要“瞻前”也要“顧后”
在中國革命戰爭中,扮演過重要角色的紅軍標語口號,值得去收集、研究和保護它。標語口號是客觀現實對于宣傳工作的需要決定的,具有鮮明的時效性。正如列寧所說強調指出,在歷史急劇轉變的關頭,往往連先進的政黨也會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不能適應新的形式而重復舊的口號。這種口號在昨天是正確的,今天卻已經失去任何意義,而且失去得如此“突然”,就像歷史的急劇轉變來得如此“突然”一樣。如果沒有及時轉換口號,失去了掌握事態變化的最佳時機,提出的口號滯后,指導群眾的方式就會發生錯誤。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的標語口號從“打土豪、分田地”“打倒軍閥國民黨!”到“為統一的民主共和國而斗爭”,體現了在不同歷史時期黨斗爭目標的轉變。時代在發展,宣傳標語口號也要不斷變化,標語既不能超前于實際也不能落后于實際,否則就會起到反效果。在現階段的標語口號在制定過程中,一般都會遵循“瞻前”的眼光,但有時在制定口號過程中,也要注意“顧后”。標語口號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特征,在口號的制定過程中,必須從實際出發,即按照時代的發展規律和發展需要提出,既要立足現實放眼未來,但也要回首過往,有些口號制定了就要遵守,即使改變,也要對原來的口號進行詳細地解釋說明,并及時更改不合時宜的標語口號。
參考文獻:
[1]福建省文化廳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員會.中央蘇區革命文化史料匯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131.
[2]吳德華.勁草[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0:101.
[3]蘇若群.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的標語口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北京:中國礦業大學,2014:87.
[4]厲有國.十年內戰期間黨的標語口號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角色分析與啟示[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1(2):132.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責任編輯何成學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6)02-0103-05
收稿日期:2015-12-08
作者簡介:王昊,男,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軍事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軍隊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