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鷂
摘 要: 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學生擁有網絡平臺,這對中學閱讀教學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機遇是網絡讓中學生獲取信息更方便,挑戰是網絡讓學生愛不釋手。作者結合對網絡閱讀的利弊和多年中學語文教學經驗,主要闡述了網絡時代中學語文課外閱讀的思考。
關鍵詞: 網絡 中學語文 閱讀教學
《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國家教育部為此還專門向中學生推薦了30部中外必讀名著。中學課外閱讀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是中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重要渠道。語文課外閱讀的優勢在于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促使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深層的情感體驗。有效開展課外閱讀,對拓寬學生的語文視野,突出學生的語文主體地位,全面實現中學語文課程目標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
《閱讀學新論》指出:“閱讀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緣文會友的交往行為,是書面文化的精神消費,是人類素質的生產過程。”張志公先生有過很好的闡述:“閱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從閱讀中人們可以受到思想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可以獲得所需要的種種知識從而能夠得到精神上的充實和享受。”閱讀能夠改變中學生的精神世界。如今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生活的是網絡。現如今,無論是在家里,用電腦進行閱讀,還是在公眾場所,都能看到人人拿著手機閱讀,在虛擬的世界自由生活,這種現象在中學也呈蔓延之勢。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越來越多的中學生擁有自己的網絡,有些是父母淘汰的手機,有些是自己在家里進行電腦閱讀。這些網絡的存在讓中學語文教師不得不思考新時期學生課外閱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中學語文課外閱讀水平的現狀分析
筆者調查發現,受各種課外閱讀時間、閱讀場所、閱讀興趣、閱讀指導等的影響,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水平參差不齊,整體現狀不容樂觀。有的學生放學就在校外的租書店看一些消遣的漫畫、武俠、言情小說。這些書籍帶有強烈的色情和暴力色彩,對中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有些中學生知道應該在學校的圖書館閱讀,但是受學校圖書館借書條件、工作制度的限制,中學生沒有辦法在課外在學校圖書館看書,這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課外閱讀質量。一些中學生受社會上不良閱讀興趣的影響,課外閱讀集中在通俗文學或流行小說上,對經典名著的閱讀少之又少。對必要的科普讀物和國學名著自然更不會光顧了。面對面訪談發現,有些中學生只是看過教師規定的閱讀書目,其他沒有涉獵,有些中學生沒有看過一部完整的經典小說,只是完成了教材的閱讀。
由此可以看出中學生的課外閱讀著實令人擔憂,需要社會、家長和教師共同努力,提高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水平。《語言課程標準》在“理念”中強調的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豐富情感體驗,提高審美能力,作家在作品中投注了深沉熾熱的情感,那些至死不渝的忠誠、熱情如火的浪漫、晶瑩剔透的純真、盤根錯節的愛情,使讀者心靈受到震動,受到洗禮,從而激發激情,增強對世界、對人生對情感的感受力。這種感受力,正是一個人發現美、創造美的基本能力。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鍛煉思維能力。許多文學作品都凝聚了作者對人生、對社會、對時代的嚴肅思考或者獨特看法,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自然而然地會受到影響。
二、網絡給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所帶來的好處
一些愛好課外書的中學生苦于沒有閱讀空間、閱讀書籍,網絡的出現為他們帶來了福音。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的進步,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學生擁有自己的手機和電腦。這些網絡讓中學生獲取課外閱讀的信息渠道增多了,進行課外閱讀的方式便捷了。學生可以在下課十分鐘進行閱讀,也可以在放學后自由閱讀。學生可以在網絡上盡情搜索自己想看的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不受數量的限制,也不受時空的限制。網絡的擁有,讓中學生看經典作品、看經典作品的評論更方便了,閱讀視野更開闊了。這就是網絡給中學生課外閱讀帶來的優勢。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因勢利導,讓中學生使用手機進行更多的課外閱讀,而不是用手機、電腦做消遣,教師結合教材編制資料庫、建立手機讀書會、進行網絡讀書推介、舉辦手機讀書競賽指導網絡閱讀環境下中學生的課外閱讀,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為今后學習發展打好基礎。
總之,中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里通過網絡掌握信息的最主要內容,極大地方便了中學生獲取信息的過程,節省了大量時間,極大地提高了中學生課外閱讀效率。
三、網絡給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帶來的挑戰
網絡確實給人們的閱讀帶來便捷,也能夠為中學生的課外閱讀帶來更多的收獲。網絡因為信息量太大,內容魚龍混雜,讓中學生群體成為低頭族、鍵盤族,也給這些中學生的課外閱讀帶來傷害。
網絡可以聽音樂,可以看電影,可以打游戲,這些都比看課外經典文章來得輕松。許多中學生并沒有充分利用網絡進行課外閱讀,反而看一些不利于成長的內容。既不利于學習又不利于身體健康。呂思勉在《答程鷺于書》中說:“天下無論何事,情之所近者,一見即能感覺其趣味,即能得著門徑,從此加功自然能悟入深處,目彼自然深嗜篤好不待迫促而孜孜不能自已,性不能相近者則不然,一見其事,即覺漠然,既而不感覺其趣味,亦無線索可得,于此而強之使為,任其自然,則終無入處,勉強求之,則走入歧路,此凡百學問皆然,而國文亦其一也。”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不能讓娛樂主導了學生的世界。網絡可以上網,費用不高,許多中學生能夠承擔得起。網上可閱讀的信息浩如煙海,那些消遣性質的內容,那些取笑的信息往往被這些中學生捕獲,從而浪費了時間,影響了學習,傷害了課外閱讀。外國學者塞爾夫這句話告誡學生:“假如你丟下你不喜歡的書,試試別本,直到找到一本對你有意思的書,然后輕松地去念它,那樣,你必然能自得其樂,而且能這樣,你就可以毫不費力地經由閱讀而達到更好更聰慧更親切更儒雅的地步了。”網絡閱讀很容易成為碎片化閱讀。網絡時代,碎片化閱讀成為時代的特征。碎片化閱讀有利也有弊。有專家指出,“碎片化閱讀”雖然有較為快速、及時等優點,但存在容易令人產生思維惰性、缺乏系統思考和判斷能力等弊端。這也是手機閱讀帶給中學生的弊端。
四、中學語文教師如何讓網絡成為中學生閱讀的良師益友
1.中學語文教師要對這些中學生進行思想指導,為他們分析清楚網絡的利弊。課外閱讀指導必須講究科學性,科學地選擇并推薦課外讀本必須以三個方面為依據:課外讀本的閱讀價值、課外閱讀的目的和任務、課外閱讀主體即學生的閱讀背景(包括閱讀水平、閱讀興趣、閱讀的時間等)。如果他們能夠很好地利用手機進行閱讀,就能夠為他們的學習添磚加瓦。語文教師要告訴他們應該閱讀的網站和內容,也要告訴他們閱讀的時間長度,不能過度用眼。為這些中學生正確使用手機做好思想上的引導。語文教師可以在班級召開網絡使用討論問題會、辯論賽,讓大家在辯論中意識到網絡在學習上的作用,也可以讓中學生自己設計問卷在各個班級進行調查,統計分析大家對網絡閱讀的利弊理解,讓每個同學了解其他同學對網絡閱讀的認識,建立大家對新事物的科學認識方法和認識態度。
2.在課堂上利用網絡平臺拓寬閱讀視野。古人一向重視精讀,朱熹強調讀書要循序漸進,熟讀精思,“字求其訓,句索其肯,未得乎前,則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利用網絡平臺引導學生精讀作品,同時還要引導學生略讀作品。語文學習,僅僅學習好書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僅僅是學習好語文教師教授的信息也是不行的。語文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上告訴學生如何利用網絡拓展學習領域,增加閱讀渠道。例如,在鑒賞曹操的作品《短歌行》時,就可以讓學生用手機把曹操其他類似風格的詩詞百度出來,在課堂上閱讀、朗誦,如:《蒿里行》《觀滄海》,等等。這樣學生學習效率提高了,閱讀視野拓寬了。
3.語文教師可以建立語文閱讀微信群,利用微信群為學生提供閱讀素材,讓學生對這些資料進行閱讀,然后在微信平臺與學生進行討論,分享閱讀心得。這需要語文教師在課外時間做好閱讀資料的整理,為此語文教師要付出更多的心血。一是教師要經常整理好中學生喜歡閱讀的文章,二是教師要安排好學生閱讀的時間,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三是教師要積極鼓勵大家發言。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夠利用網絡閱讀提升課外閱讀水平。
4.中學語文教師要與家長聯合行動,才能夠讓學生真正利用網絡閱讀。中學生畢竟是學生,很多學生自制能力還是很不好。如果僅憑學生自覺,可能就會適得其反,導致學生的學習葬送在手機的手中。語文教師要建立與家長聯系的渠道,雙方一起監督學生的網絡閱讀情況。這樣才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水平。
總之,智能手機時代,網絡時代,網絡閱讀是避免不了的。教師只能因勢利導,引導中學生進行網絡閱讀,而不能采取堵的方式,否則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中學語文教師要結合中學語文課程目標,利用網絡的優勢,讓現代化的科技產品為學生課外閱讀服務。
參考文獻:
[1]新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9.
[2]姜珍婷.中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調查與對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4.
[3]韋志成.現代閱讀教學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
[4]鄭惠生.中學生離金典名著有多遠[J].廣東汕頭教育學院,2005,18(1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