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摘 要: 幼兒園的成長與教師的成長密不可分。信息技術時代,如何借助這一先進的技術手段,優化教師隊伍管理,促進青年教師成長?本文從“搭建網絡平臺”、“優化教研方式”、“分層培訓活動”三方面闡述了借助信息化管理模式,有效推動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策略。
關鍵詞: 信息化管理 青年教師 專業成長
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今社會信息技術的日益普及,使網絡在現代教育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教育信息化時代已然來臨。幼兒園的發展與教師的成長密不可分,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新興的技術手段,優化教師隊伍管理,促進青年教師成長,讓他們優質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學和科研任務?我們從以下三方面作嘗試。
一、搭建網絡平臺,讓資源“流動”起來
1.完善設施設備,為信息環境提供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效利用信息技術,首先要完善信息化設施設備。我們從硬件的建設入手,不斷優化和完善信息技術設備,如實現全園網絡覆蓋,班班配備電腦,更將先進的電子白板、iPadTV、投影儀等設備引進園,帶入教師的工作環境中。
2.借用多種平臺,讓教師間溝通零障礙。
要想實現教育資源共享,有了完善的硬件設備,還需要有效、便捷的軟件平臺。我們首先創建了幼兒園網站,在“公告中心”版塊,教師可及時查看學期工作、科室工作、每周工作,可以自主、合理地安排班級工作;在“資源中心”版塊,教師可以將基本素材、優秀課件、活動設計和活動方案上傳、下載,共享優秀的教育資源;在“專題網站”版塊,可以圍繞一個議題,自由發表想法,在交流碰撞中閃爍出思維的火花。其次,我們利用現在流行的微信、QQ等交流平臺,建立了“湖幼組長群”、“大班級組群”、“中班級組群”和“小班級組群”。在這里,我們及時傳達工作通知、推送優秀教育經驗、開展小范圍研討等。
這些軟件平臺的建立與應用,為我園教師打開了一個可以跨越時空界限的交流窗口,形成了一個無界限的網絡社會,方便了大家之間的信息互通、交流合作、共同探討和解決教學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大大提高了教師的工作效率,強化了教學效果。
二、優化教研方式,讓思想“飛揚”起來
1.變“傳統研討”為“線上研討”。
傳統的教研方式,一般都集中某個地方進行研討,這容易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我們把部分需要教師親臨現場的集中性研討轉變為“線上研討”,借助校園網站等各種軟件平臺,讓教師不受時空的限制、不受內容的限制、不受場地的限制,隨時隨地進行相關的討論、學習。
2.變“面對面教授”為“無限制溝通”。
我們利用信息技術,改變了師徒帶教的方式。由原有的只能面對面修改教案、討論教法等,變為通過網絡上傳教案,進行即時的修改、相互討論。這一做法除了跨越了時間、空間的限制,更有利的是跨越了“師傅”的限制。當“徒弟”遇到不同的問題時,可向“在線”的、對于這一方面比較擅長的“師傅”取經,這一做法能更好、更快地提高青年教師的專業能力與素養。
三、分層培訓活動,讓能力“躍升”起來
1.基本技能培訓。
先進的信息化設施設備,是需要幼兒園每位教師都熟練操作的,這樣才不會使這些設備變為擺設。我們邀請多位專家,來園進行專題講座、現場教授,不斷提高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和水平,學會用網絡表達信息,創造性地使用信息。
2.個性化特色培訓。
在系統、全面的培訓中,不乏涌現出許多對信息技術方面感興趣、有特長的教師,他們對這一方面有著更多、更高的需求,普通培訓已經不能滿足他們。因此,我們將這些教師“送出去”,參加園外的各類信息化技術培訓、活動等,拓寬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每次外出學習后,會請他們對全園老師進行再培訓,以提高我園教師整體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四、完善教研制度,讓觀念“變革”起來
教育信息化的關鍵是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建立以園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不斷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使每一個教師都能盡快適應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育工作。
1.以教師發展為目標。
以教師持續的自我發展為目標:幫助教師獲得信息技術應用的教學實踐能力、教學研究能力,促進教師的自我專業發展。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立足于本園或本地區實際,將有關理論應用于本園的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實踐中,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建構具有本地、本園特色的教學模式。
3.考核與激勵相輝映。
考核激勵機制是教師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能力得以延續和提高的重要保障,能有效地避免“只培訓不應用”現象的發生。
通過實踐與摸索,我們感受到了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我園青年教師的成長與進步,更感受到了信息技術帶給教育的便捷、變革。我們會繼續在這一方面不斷探索與深化,尋找更加合適與具有實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