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飛 劉詠春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詞。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有感情地朗讀“學盲文”部分重點語段。
2. 整體感知課文,了解他傳的文體特征,初步感悟海倫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以及她對生命的熱愛。
3. 了解表達順序,了解引號用法,感受精妙比喻、含蓄表達等語言藝術。
【教學重點】
品味關鍵詞句,初步感悟海倫的不屈不撓,體會語言文字是如何表情達意的。
【教學難點】
體會海倫對生命、對世界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 文體導入,對比激疑
1. 板書課題,指導:“勒”的第8筆是橫,第9筆是豎。
2. 這是一篇人物傳記,人物傳記通常寫名人的生平事跡,自己寫的叫自傳,別人寫的叫他傳,這篇課文屬于他傳。
3. 師生交流海倫取得的偉大成就;學生根據“雙目失明”和“雙耳失聰”展開想象,體會海倫的不幸;學生提出心中的困惑。
【設計意圖:他傳,學生之前很少接觸,對其特點沒什么認識。了解他傳的特征,意在培養學生關注文體的閱讀習慣。閱讀需要真問題驅動。海倫的輝煌成就和萬分不幸形成強烈反差,學生頓生困惑,閱讀欲望已被點燃。】
【評析:從文體入手,緊扣文體特點開展閱讀,這是有效閱讀的一個重要的策略。】
二、 自讀反饋,整體感知
1. 出示自讀要求:
(1) 帶著問題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思考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圈出提示寫作順序的文字。
2. 學生根據要求初讀課文。
3. 檢查自學效果。
(1) 讀準字音。
出示:
脾氣暴躁猛然醒悟吮吸甘霖
摸出了血一一包扎花瓣散落
重點指導多音字的發音。
(2) 教學“躁”和“燥”。
學生用比較偏旁的方法區分“躁”和“燥”。
教師在橫格中范寫“脾氣暴躁”和“干燥的海綿”。
學生臨寫,要求:行款整齊,姿勢正確,有一定的速度。
(3) 理解“吮吸甘霖”;了解“盲文”。
出示:
她不分晝夜,像一塊干燥的海綿吮吸著知識的甘霖。
師:句子中的“吮吸甘霖”是什么意思?
出示:
盲文圖片。
師:這就是盲文,由一個個凸起的點組合而成,靠手的觸覺來閱讀,電梯按鈕上就有盲文。
(4) 交流課文的寫作順序。
(5) 把人的一生寫在一篇文章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課文詳寫了哪兩個典型事例?
【設計意圖:高年級學生在閱讀中應當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讓學生圈畫提示寫作順序的文字,正是為了促使學生沉潛于文字,去搜尋判斷表達順序的依據。高年級寫字,要求學生做到“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因此教師的范寫和學生的練習均使用橫格,評價時將速度作為一項重要指標。“脾”字第10筆和第11筆容易誤寫為一筆,“躁”和“燥”,字形易混,范寫“脾氣暴躁”和“干燥的海綿”具有教學價值。整體感知環節,讓學生感受到:選取典型材料和有詳有略的寫法,確實意義非凡。】
【評析:第一教時的讀學,讀好書、寫好字,了解作者的表達順序仍然是主要的學習內容。但在高年段的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年段閱讀的要求,應該有所側重。周老師在寫字指導中注重指導學生“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在引導學生了解作者表達順序時,根據文體特點,抓典型材料的選取和詳略得當的表達等,就是體現了課標對高年級學生的要求。】
三、 品讀詞句,感悟人物
1. 他傳通常會對人物做出評價。瀏覽課文,找出概括評價海倫的一句話。
師:“不屈不撓”怎么理解?
2. 海倫不屈不撓到什么程度呢?默讀課文,用橫線畫出表現海倫不屈不撓奮斗精神的語句。
3. 學生根據要求讀課文,畫句子。
4. 學盲文這部分中,你們畫出了哪些句子?
5. 組織學生匯報交流。
預設1:
出示:
沙利文老師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來。
師:這一句是寫沙利文老師的,你從哪兒讀出海倫的不屈不撓?
學生討論。
師:看似寫沙利文老師,實際是寫海倫,這種寫法叫側面描寫。
預設2:
出示:
她不分晝夜,像一塊干燥的海綿吮吸著知識的甘霖。她拼命摸讀盲文,不停地書寫單詞和句子。她是這樣地如饑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頭都摸出了血。
師:這一段文字從正面描寫海倫。文中并沒有出現“不屈不撓”這四個字,你們從哪些關鍵詞感受到了海倫的不屈不撓?
學生找出“不分晝夜”、“拼命”、“不停地書寫”、“如饑似渴”、“摸出了血”等關鍵詞。
師:從這些關鍵詞中選一個來交流感受,你選哪一個?
組織學生交流閱讀感受,重點引領學生品讀比喻句的表現力和“摸出了血”的畫面感。
師:沒有出現“不屈不撓”這類字眼,卻處處讓我們感受到她的不屈不撓,這就是語言的含蓄之美。齊讀這段話,讀出海倫的不屈不撓!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6. 海倫不屈不撓地摸盲文、拼單詞,學到了這些方面的知識:
出示:
閱讀、書寫、算術、用手指“說話”
師:怎么理解“用手指‘說話”?
師:學盲文那么艱辛,海倫卻如饑似渴地學習,她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
學會閱讀,我就能。
學會書寫,我就能。
學會算術,我就能。
學會用手指“說話”,我就能。
學生從中自主選擇一句,說出海倫的心聲。
師:大家的發言說明一點:學盲文的過程就是海倫認識世界、融入世界的過程!
【設計意圖:學生尋找評價人物的句子,進一步認識他傳的文體特征。聚焦“不屈不撓”這一關鍵詞,畫出表現海倫不屈不撓的語句,水到渠成地明晰教學內容,對文本作出合理取舍。品讀過程中,引領學生感受比喻、含蓄等表達藝術,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學盲文那么艱辛,海倫卻如饑似渴地學,為什么?這個問題不解決,學生對海倫人物形象的理解就難以深入。設計想象海倫心理活動的言語訓練,能夠化解學生心中的疑團,巧妙地將感悟人物和言語實踐有機融合。】
【評析:閱讀教學,如何處理好文本內容與文本形式的關系?這是許多老師的困惑。周老師的這一環節做到了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本課中理解內容的核心點是不屈不撓,怎么理解人物的“不屈不撓”?周老師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去感受,透過標點符號去感受,透過朗讀、想象、表達等語文學習方式去感受。這樣的教學,文本有了溫度,有了溫情,有了溫馨。透過文本,孩子的頭腦中會立體地展現出一個不屈不撓,不向命運低頭的人物形象。】
四、 咀嚼景語,升華感悟
1. 引讀第5自然段,引出海倫描繪想象世界的文字。
2. 出示:
我常常感覺到一陣微風吹過,花瓣散落在我身上。于是我把落日想象為一座很大很大的玫瑰園,園中的花瓣從空中紛紛揚揚地落下來。
師:讀著這動人的筆調,你能感受到什么?
組織學生交流。
師:這么多美好的情感都濃縮在這動人的景物中,這也是語言的含蓄之美!讓我們在音樂聲中有滋有味地讀,讀出海倫的快樂與幸福,讀出她對世界、對生命無限的熱愛!
配樂,學生朗讀。
【設計意圖:在感受海倫熱愛生活、熱愛世界的基礎上,再讀這一段文字,學生在思考中品茗海倫的優美筆調,走進她豐富的情感世界,體會那一份不屈的情懷,仰視那一個高貴的生命,在濡染精神的同時再次感受語言文字的含蓄之美。】
五、 總結課堂,閱讀延伸
1. 同學們,以后再讀他傳,要關注——典型事例、人物評價,這篇課文詳寫的兩個典型事例是——學盲文、學說話,這兩個事例共同表現海倫的——不屈不撓。
2. “學說話”部分又是怎樣表現海倫不屈不撓的呢?下節課繼續探究。
3. 課后閱讀海倫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你的生命一定會有一個嶄新的開始!
【設計意圖:結合板書,從文體、文本和人物三方面總結課堂,整體回顧,加深印象。布置學生課外閱讀海倫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既是根據文中人物拓展延伸,又是由相關文體拓展延伸,具有雙重價值。】
總評
《海倫·凱勒》是一篇人物傳記,但很多老師在教學時未有明確的文體意識,只是把其當做寫人的記敘文來教,導致課堂缺少靈動與特色。周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從文體入手,循著文體特點,激發學習興趣,理清文本脈絡,感受人物品格,從而既得“意”又得“言”。
一、 借助文體,激發興趣
上課伊始,周老師明確地告訴學生,今天所學的是一篇人物傳記。人物傳記有自傳和他傳。《海倫?凱勒》屬于他傳。這樣的導入旨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因為讀人物傳記,于小學生而言還是第一次,在他們的心目中,人物傳記似乎是大人閱讀的文本。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處于童年與少年之間,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內心都有一種被認可,被視作“大人”的愿望。周老師借助文體的課堂導入一下子契合了學生的心理,學習閱讀,學會閱讀成了學生們迫切想做的事。
二、 借助文體,理清脈絡
“把人的一生寫在一篇文章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周老師通過這樣一個問題的設計將學生的視野從內容理解轉向表達的關注。作為語文科的學習,我們不僅需要關注課文寫了什么,更要關注的是課文怎么寫的。
周老師圍繞文體,巧妙設問,點撥探究,步步深入,文本的寫作脈絡就在這讀讀議議中被學生領悟到了:作為傳記類文
體,重點是要寫好人物的典型事例。聚焦到本課,作者選取了四個事例:生病、學盲文、學“說話”、奉獻,但詳寫了學盲文、學“說話”,略寫了生病、奉獻。這樣的詳略安排,其目的是突出典型事例。
三、 借助文體,感悟品格
在研究“學盲文”這一典型事例時,周老師同樣以文體切入。借助人物傳記的另一個特點——“對人物作出評價”,引導學生瀏覽課文,找出概括評價海倫的一句話。學生很快聚焦到“不屈不撓”這一關鍵詞。周老師趁熱打鐵,引導學生通過品詞品句品標點,通過想象、說話,通過感受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體會海倫“不屈不撓”品格和文本“意在言外”的含蓄之美。
文體是文本的客觀存在。不管你看到與否,它都在那兒。作為一個老師,要有一雙銳利的眼睛,發現文體,使其在教學中發揮獨特價值!
作者簡介:
周飛,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青劍湖學校教師,市小學語文教學能手,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個人,獲江蘇省第十二屆“藍天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多篇教育教學文章發表于《江蘇教育》《小學教學設計》等刊物。
劉詠春,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揚州市勞動模范,寶應縣教育局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