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錦
【摘要】研訓工作如何才能優質高效,才能告別傳統的聽課加講座的模式?必須轉變研訓觀念,以教師為主體,以問題為引導,以項目為引領,從三個方面全面提升研訓隊伍的研訓素養:一是研訓理論素養,二是研訓組織能力,三是“融合研訓”水平。做好以上三個方面,讓研訓工作更加專業。
【關鍵詞】研訓隊伍理論素養組織能力融合水平
研訓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對教師進行再教育,其目的是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與能力,所以,有的地區把教師培訓機構冠名為“教師教育學院”。要提高在職教師的專業水平與能力,就必須先提升培訓機構的實力,提升培訓實施主體——研訓員的專業水準。
筆者建議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全面提升研訓員的專業素養:
一、 提升研訓理論素養
做好一個優秀研訓員,需要提升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
一是本體性知識(學科知識)。作為學科研訓員,都具有一定的學科知識,但是在應用學科知識處理教材的能力方面仍需進一步強化。
比如對每篇教材的理解與處理,在沒有任何參照資料的情況下,研訓員都應該通過對教材的深度剖析,能夠準確地確定三維目標,能夠準確地找準教材的重難點,以及考綱要求、考點,這是基本功。每個研訓員都有必要加強這方面的能力訓練,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開展研訓工作,才能得到老師的擁護。
二是條件性知識。教師教學需要學習掌握《教育心理學》《教學方法論》《學習論》等方面的知識,而作為培訓的實施者——研訓員,更應該技高一籌。教育心理學知識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科學地安排課堂教學結構與流程,可以幫助我們加強對學生認知水平的理解、對學生認知結構的把握、對學生學習規律的掌握,從而進一步因材施教,因規律施教。
還有教學技能、教學基本功方面的能力也是需要提升的。教學十大基本功——聽、說、讀、寫、看、畫、管、引、導、評,樣樣精通。當今在應用現代媒體優化教學,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等能力上更應先行一步。有人說教師在課堂上要有推銷員的本領,能推銷傳授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讓學生愿意、樂意接受,這是教學藝術,研訓員這方面也要加強學習鍛煉。
三是經驗性知識。這是教師智慧的體現,也是積累與運用的綜合。目前所謂的深度學習,是要靠教師的智慧引領與碰撞的。因此,課堂上需要教師教學的機智,隨機應變的能力,才能引領學生走向學習深處。
研訓員的工作對象是教師,當然也有學生。我們除了具備普通教師的知識儲備、能力水平之外,還應有培訓教師的專業知識與能力,有向教師推銷自己教育教學思想的藝術。只有這樣,我們的培訓工作才有了條件與可能。
二、 提升研訓組織能力
如何組織好教師培訓工作,這是一個課題,也是一個復雜的教學過程。這涉及學校、教師,涉及培訓主題內容,培訓方案,組織實施的方式方法,以及總結評價等,需要認真學習研究,認真落實。
(一) 優選培訓內容
培訓什么,這是一個重要問題。一般來說主題內容來自于兩個方面,第一是來自上級的要求,比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全體教師都應該參與培訓,都要提升。這是來自教育部的行動要求,我們必須要落實做好。
第二是來自于教師教學中的問題。要向教師找問題,讓教師提出問題,我們的培訓才能符合需求,才有市場。教師問題存在于教師群體中,因此在培訓之前,研訓員們需要先調查,可以用問卷調查,也可以短信、微信調查,梳理歸納教師的問題,確定培訓主題,并由培訓處下發文件告知各校各科教師。
(二) 優化培訓方案
方案就是計劃,應該包括:指導思想、情況分析、培訓目標、培訓主題、培訓方式、培訓過程、培訓條件要求、培訓評價、培訓成果統計等。
1. 豐富培訓方式。培訓方式有很多,聽課研討、論壇、講壇、沙龍、
課堂觀察、考察、跟崗、集訓、實驗學研究等等。培訓方式能決定培訓對象積極參與的程度,也影響到培訓成果,因此要認真設計,不能照搬過去那種上課、評課、講座一成不變的模式,要改革。改的重點是如何讓學員參與進來,進而讓他們動手、動腦、動口,積極投身學習中。
比如分組討論的方式,就是一種很好的研訓形式,在討論時,要選好組長、記錄員,人人發言,再選拔小組成員大組交流,再有專家點評,學員反思,研訓就會非常有成效。比如進行操作流程方面的考試,不考死記硬背的東西;比如對考點方面的口述考試。這里要說明的是,培訓工作可以請專家,但必須認真了解專家的知識背景、學術特長等,與專家協商,根據培訓對象研討報告內容,要控制專家報告時間,要留足學員提問參與的時間。
2. 重視研訓評價。研訓員要對自己的培訓進行評價,評價包括過程評價(學員參與積極性)、考勤評價、專家(師資)評價、課程內容評價、成果評價等。
3. 落實研訓總結。如何總結,應該從方案計劃、目標、主題、方式、過程、結果等方面進行總結,總結時可以考慮讓學員參與。
4. 豐富成果形式。培訓成果如何體現?可以做調查報告,調查學員參與培訓的感受,考察學員教學過程變化,這是其一。其二,好的培訓方案也是成果。因為你的方案可以供學習借鑒,可以推廣,這應該是成果。其三,培訓方式如果有創新,也可以當做研訓成果;其四,某項培訓的管理有獨到之處,也是成果。其五,教師通過培訓后,有論文、學案等獲獎或發表文集,這都是教師方面的成果。其六,如果培訓實況能運用網絡平臺技術導出,這也是成果。其七,如果培訓將“四位一體”高度融合,效果好,這更是成果。其八,培訓工作總結提煉出有效經驗,這是更大的成果。
教師發展中心可以定期做培訓成果的評比,評比方式是包括兩個方面:首先,研訓員上交材料,包括培訓方案、目標、內容、時間地點、參與學員、過程、成果、學員簽到簿、培訓資料、作業、總結等等。其次,研訓員登臺述說,闡述研訓的主要亮點。
(三) 深度組織實施
組織實施很關鍵。要提高培訓質量,除了以上說到的,研訓員自身學習提高,做好方案之外,還要把握組織實施的各個環節。
首先,研訓員要做好充分準備,要考慮時間地點,選擇過程控制,要充分重視培訓的專業化程度,提高培訓質量。一個課題的研究有了質量,學員通過培訓才可能有收獲。
其次,在培訓工作中,研訓員要強化“讓培訓工作可愛起來”這一理念。要去研究,要調動教師主動參與培訓的積極性,變“要我培訓”為“我要培訓”,這才是培訓工作的長遠目標。要想讓培訓工作可愛起來,研訓員們就應當像老師對待學生一樣,改變自己的工作態度,誠懇對待老師,放下師道尊嚴,在課堂吸引學生,調動學生,使學生愿學、樂學。讓培訓工作有科學性,還要有藝術性。如何“讓培訓工作可愛起來”,這是一個課題,我們大家共同研究。下一期教師發展中心的“惠師講壇”就圍繞這個課題,請主動參與,登壇演講。
三、 提升“融合研訓”水平
“研訓員”這一名稱由“教研員”轉變而來,名稱的變化,反映了工作內容與要求發生的較大轉變。研訓員工作不能單純就課堂教研而教研,要全方位關注教師的專業能力與水平,關注他們的持續發展與提高。
因此,研訓工作要做到“課堂研究課題化,課題研究課堂化,信息技術研究應用化,培訓工作項目化”,也就是培訓活動要向“項目制”研訓過渡。具體來說,先要有一個明確的主題,要把主題內容上升為課題研究,去引導培訓工作朝著既定的方向前進。課題是單一的內容,涉及面比較窄,我們要做到“四位一體”,也就是多元內容,因此在某一課題研究中,要豐富課題內涵與外延,使得課題更具有綜合性,使之成為一個項目,項目比課題面廣且深,多個相關單一課題可以組成項目,或者說一個課題向縱深研究就會涉及相關的其他內容,也就成為一個項目。
我們中心研訓員目前所要面臨的“四位一體”的研訓融合,這就是一個項目,就有綜合性。在課堂研究中要涉及課題、信息技術優化、轉變學習方式等內容,這樣的研訓,才是我們追求的研訓方式。
要把研訓工作落實到學科內。既要解決教師頭腦中的理念問題,更要提升學科專業能力水平以及條件性知識技能等。要轉變教師理念,從實踐入手,就實踐問題的剖析解決來應用理念,效果可能會更好。
總之,我們研訓員要學習,要研究,要實踐,來提高自己,才能優質高效地做好培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