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德賢
(河西學院教師教育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
教師培訓作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途徑,在我國經歷了不斷的發展過程。早在1977年12月教育部就下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在職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教師培訓多集中在教師職后的學歷提升層面。1999年6月在上海召開的“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和校長培訓工作會議”上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程”,明確提出了“五年內對1000萬中小學教師基本輪訓一遍”,以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基本適應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2011年1月,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教師[2011]1號),進一步提出了“以提高教師師德素養和業務水平為核心,以提升培訓質量為主線,以農村教師為重點,開展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努力構建開放靈活的教師終身學習體系,加大教師培訓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師素質”,以“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簡稱“國培計劃”)為依托,教師培訓已關切到每位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生活。從教師培訓的實踐歷程來看,“教師培訓活動愈來愈呈現出專業性的特征”[1]。而專業的教師培訓活動需要專業引領予以保證,基于此,近年來有關教師培訓的研究也成為教師隊伍建設研究中的熱點話題,對教師培訓研究的文獻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旨在了解研究現狀、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推動教師培訓研究的發展。
為了解國內有關教師培訓研究的動態與水平,本文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出版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檢索工具,以“教師培訓”為主題,主要采用文獻計量的方法,選取與教師培訓研究關切度較高的《教師教育研究》《中小學教師培訓》《繼續教育研究》《中國成人教育》《繼續教育》5種核心期刊在2001—2014年公開發表的有關教師培訓研究的文獻資料,重點從年度發文量、研究者(研究力量)、研究內容等維度進行統計,結合文獻資料進行文本內容分析,以了解關于教師培訓研究的現狀、問題與趨勢。
期刊發文量表明了該刊的主要研究領域與研究特色。通過對5種期刊進行查閱、檢索、篩選與整理,統計得到2001—2014年期間,這5種期刊在教師培訓研究領域共發文899篇。從不同期刊來分析:《中小學教師培訓》發文篇數最多,共發文426篇,所占比例達到47.4%,凸顯了其在教師培訓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其次發文較多的是《繼續教育研究》,共發文199篇,占22.1%;其余依次為《中國成人教育》(144 篇)、《繼續教育》(89 篇)、《教師教育研究》(41篇)。《教師教育研究》發文量雖較少,但所發文章的被引率卻在5種期刊中較高。
文獻量是某一熱點問題或研究領域發展的重要指標,在某一特定時間段的文獻數量或文獻產生的速度能反映出該領域的研究水平與發展過程。通過查閱2001—2014年發表在這5種期刊上,且有署名作者的有關教師培訓的研究文獻資料共有899篇,年度平均發文量約為64篇,年度具體發文量參見圖1。
如圖1所示,從2001年以來,關于教師培訓的研究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這一趨勢也符合近年來我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現狀。數據表明,國內關于教師培訓的研究在2004年以后的增長趨勢更為明顯,特別是在2008年、2011年、2014年出現了關于教師培訓研究的3個高峰期。其中2008年發文89篇,2011年發文103篇,2014年發文104篇,這3個高峰期發文數量均高于年度平均發文量,發文總和占文獻總量的33%。而這3個高峰期出現的原因與人們愈來愈重視教師培訓活動密切相關,如我國在2010年全面啟動實施的“國培計劃”,引發了關于教師培訓研究的2011年與2014年兩次高峰,且這兩個高峰期的研究側重點也不盡相同,2011年的研究重在推廣宣傳“國培計劃”的實施理念與行動要求,2014年的研究則重在總結“國培計劃”的實施經驗與反思。通過高峰期的研究使得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研究問題不斷深化,研究成果也逐漸內化于教師培訓的實踐活動中,產生了應用推廣價值,這些變化標志著教師培訓的研究已經進入到了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
通過文獻計量方法回答“誰在做研究”以期確定教師培訓研究的核心作者群體,有助于梳理教師培訓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并能為教師培訓的后續研究提供參考數據。根據文獻計量法的慣例,本研究對899篇論文的第一作者進行統計分析,從核心研究者、研究者單位分布、研究者區域分布、論文合著率等維度分析教師培訓的研究力量。
1.核心研究者分析
核心研究者所形成的群體是衡量某一問題領域研究力量的重要指標,因為核心研究者研究成果的數量與質量往往能代表該問題領域研究的權威性與前沿性。根據“科學計量學之父”普萊斯教授關于確定某一問題領域核心研究者的定律“在同一主題中,半數的論文為一群高生產能力作者所撰時,該問題領域研究的核心力量才得以形成”[2],而確定高產能作者的推算公式為“N≈0.749×Nmax”[3](公式中N為核心作者最低發文數量,Nmax為最高產作者發文量)。
根據普萊斯定律,計算得到發文在2篇及2篇以上的作者都可以被認為是在2001—2014年期間教師培訓研究的核心力量。統計數據表明,899篇論文由692位作者撰寫(只統計第一作者),發文篇數最多的有單人次7篇,發文1篇的作者共有544人,占作者總量的78.7%,發文在2篇及2篇以上的作者人數總和為148人,這148人總計發文篇數為355篇,占發文總量(899篇)的39.4%。數據表明,雖然教師培訓的研究已成為一個熱點問題,但研究的核心而穩定的力量尚未完全形成,這也是影響教師培訓趨于專業化的重要因素。

圖1 年度發文量統計
2.研究者單位分布
教師培訓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需要各方力量的參與。同樣,只有教師培訓的決策管理部門、培訓組織與實施單位、中小學教師等發揮各自力量,就影響教師培訓有效性的問題進行共同而深入的研究才能保證培訓活動的有效性。通過對899篇論文的第一作者的單位進行分析發現,高等院校與教師進修學校或師資培訓部門所組成的培訓組織與實施單位是目前教師培訓研究的主陣地。統計數據表明,高等院校發文量達到481篇,占總量的53.4%,省市教師進修學校或師資培訓中心發文246篇,占發文總量的27.3%。這兩類機構單位發文量之和超過80%,充分說明了教師培訓活動開展與教師培訓研究相互影響的關系:一方面教師培訓成為高校與師資培訓中心服務社會、發揮其社會功能的重要窗口;另一方面教師培訓研究又拓展深化了這些機構進行科學研究的方向。數據也顯示,目前中小學教師并沒有在教師培訓研究方面發揮其重要角色,在899篇論文中只有35篇與中小學教師相關,占總篇數的3.7%。作為教師培訓活動的直接參與者、體驗者與預期受益人,中小學教師對教師培訓的表達會更具有場域色彩,他們對培訓活動的適切性、有效性、存在的問題、改進建議等更應有自己的體會與立場。但目前中小學教師并未通過研究來表達其立場,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目前的教師培訓活動對培訓對象關注不夠的困境。
3.論文合著率分析
論文著者合作率是指“在調查統計時限內,作者合著的論文占論文總數的百分比,它一方面能反映作者的獨立研究能力,另一方面能反映作者的科研合作程度和科研水平”[4]。在統計的899篇論文中,獨著687篇,所占比例為76.4%,2人及2人以上合著的共有212篇,合著率為23.6%。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社會科學的平均合著率為20.1%、自然科學的平均合著率為70%”[5],這說明在教師培訓研究領域,作者合著率符合社會科學研究發展的現狀;但數據也表明,在已有的培訓研究中,3人及3人以上的集體研究成果相對較少,3人及3人以上合著率偏低,說明教師培訓研究的群體效應還未充分發揮,已有的研究成果還缺乏一些具有建設性的能對政府決策、培訓活動管理發揮類似于智庫功能的集體研究成果。基于此,如何提升團隊研究水平,形成能影響政府決策、發揮提議功能的集體研究成果,將會是未來教師培訓研究產生重要影響的突破口。
對教師培訓研究內容的梳理可以分析該問題研究的側重點以及已經解決的問題,也可以預測該問題未來的研究方向與趨勢。鑒于教師培訓研究內容的分類依據多樣化,本研究選取影響教師培訓有效性的構成要素作為視角,對899篇論文的內容進行編碼與文本內容分析,發現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以下8個方面的內容:培訓模式研究、培訓反思與經驗總結、培訓組織與實施研究、培訓理論建構、培訓內容與課程開發研究、培訓者素養與培訓機構能力建設研究、培訓需求研究、培訓效果評估研究等。
考慮到同一篇研究資料有可能涉及幾個有關教師培訓的要素,所以統計數據會出現同一篇文章被重復統計的可能性。根據圖2中的數據,結合論文具體的文本內容,可以發現關于教師培訓研究的內容呈現以下特點:
1.培訓模式與培訓經驗反思是研究熱點

圖2 教師培訓研究的內容
教師培訓是職后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其本質是教師的學習,而作為成人的教師學習無論從學習內容、學習過程與方法均不同于教師的職前學習。基于此,研究者須不斷尋求構建新的培訓模式來適應教師職后的專業發展需求,培訓模式研究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教師培訓研究的熱點。如圖2所示,在所選擇的899篇有關教師培訓的研究文獻中,有216篇重點探討了教師培訓模式,所占比例近24%,而通過分析研究資料的文本內容,可以發現這些研究所構建的諸多模式,比如參與式培訓、影子培訓、“問題—研討式”培訓等模式已經廣泛應用于培訓的實踐活動。而隨著各種培訓模式的廣泛應用,通過尋找培訓中出現的問題,總結提升培訓經驗,為后續的培訓活動提供借鑒等研究成果也逐漸豐富,統計結果顯示,培訓反思與培訓活動經驗總結是僅次于培訓模式的研究熱點。
2.教師培訓需求研究與培訓課程開發研究的矛盾關系
培訓課程開發是教師培訓活動開展的基礎性工作,特別是在2011年10月我國頒布了《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的背景下,教師培訓課程的開發研究已經成為教師培訓研究的重點。但有效的教師培訓內容選擇與課程開發研究需要建立在對教師培訓需求研究的基礎之上,這是因為教師培訓需求與教師培訓課程開發存在邏輯順序關系,即培訓內容的選擇、培訓課程的開發與培訓方案的設計都應以對教師需求的充分了解和把握為基礎。但目前教師培訓研究卻存在著培訓需求研究與培訓課程開發研究相矛盾的關系,如圖2所示,教師培訓內容與課程開發研究的比例要高于對教師培訓需求的研究,這說明通過研究構建的培訓內容或課程開發缺乏必要的依據和基礎,也從側面反映了目前教師培訓活動對教師培訓需求的關注不夠,培訓活動的針對性不強的現實問題。
3.培訓效果評估研究薄弱
從管理學的視角理解教師培訓活動,教師培訓應包括培訓計劃、培訓決策、培訓實施與培訓效果評價諸多環節,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影響到教師培訓的有效性。同樣,基于管理學視角的教師培訓研究也應該關注教師培訓政策的研究、教師培訓方案的研究、教師培訓組織與實施過程的研究和教師培訓效果評估研究。從圖2中的數據分析可以發現,目前關于教師培訓效果的評價研究薄弱,已有的研究焦點多集中在培訓組織與實施層面,但教師培訓效果怎么樣?培訓效果的評價機制與評價體系如何建構?培訓活動有效性的標準是什么?諸如此類問題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導致的結果就是評價對于培訓活動的激勵、導向、監控與發展功能發揮不夠。
4.培訓者專業素養與培訓機構能力建設是培訓研究的新方向
教師培訓的專業化簡而言之就是要求一群專業人員在專業化的環境里從事專業工作,而要實現教師培訓活動的專業化,提升培訓者的專業素養與加強培訓機構能力建設是兩個重要策略。所以,培訓者專業素養研究與培訓機構能力建設研究應是教師培訓研究的重要方向與突破口,特別是在我國頒布了各級各類教師專業標準的背景下,培訓者的專業標準研究、培訓者的專業素養研究、培訓團隊建設研究、培訓者的培訓與教師培訓機構的能力建設研究已經成為教師培訓研究的新方向。
對教師培訓研究的相關文獻資料計量分析的結果表明,教師培訓研究已成為教育研究中的熱點話題。高等院校與地方師資培養機構是目前教師培訓研究的主要陣地,關于教師培訓研究所形成的研究群體逐漸龐大,研究者在教師培訓理論建構、教師培訓模式、培訓組織與實施、培訓經驗總結、培訓反思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相對成熟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已經內化在教師培訓的實踐活動中,發揮了指導作用。但教師培訓研究也存在一些問題,諸如:核心作者群體尚未完全形成;中小學教師并未發揮其重要角色等局限性;已有的培訓研究中培訓需求研究與培訓課程研究相互矛盾;教師培訓效果跟蹤評估研究薄弱;新手教師入職培訓研究不夠,重視教師培訓研究,輕視校長、班主任培訓研究;農村教師的培訓研究較少涉及;重視培訓研究成果的概化,而針對不同學科教師的培訓研究不夠等。基于這些問題,可以預測以研究不同學科教師、不同職業生涯發展階段教師,以體現培訓的個性化與針對性的分層培訓研究是未來該問題研究的重要趨勢。
參考文獻:
[1]李瑾瑜,史俊龍.我國中小學教師培訓政策演進及創新趨勢[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9):83-89.
[2][3]王崇德.期刊作者的量化研究[J].情報科學,1998(6):471-475.
[4]張明,仲東亭.2001—2005我國情報學研究文獻計量學分析[J].情報科學,2007(11):1746-1750.
[5]汪冰.中國情報學期刊論文合著現象研究與思考[J].情報科學,1992(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