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召文
(長沙教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6)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大潮中,社會進步和科技進步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教育作為這個復雜系統中的子系統也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近年來,教育理念不斷更新,全國自上而下對教育信息化日益重視,教師專業發展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師網絡研修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培訓已逐漸成為教師培訓的新常態,各種形式的網絡研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信息主導的互聯網時代,有必要認識和分析教師培訓的變化趨勢,了解傳統線下研修與網絡培訓的特征。
網絡研修呈現出不同特征,我們迫切需要依據學員、學科專家、培訓管理人員、技術服務支持人員的反饋意見,系統地分析中小學教師網絡研修,找出教師網絡研修過程中存在的癥結,對癥下藥,從而促進教師網絡研修的良性發展。
SWOT分析法[1]是管理學中的一種常用分析工具,S(strengths)、W(weaknesses)、O(opportunities)、T(threats)分別表示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優劣勢分析的關注點是研究對象自身與參照對象的比較,機會和威脅分析著眼于外部因素對研究對象可能產生的影響,運用這種方法,可以對研究對象所處的內、外部因素進行全面而系統的研究,從而為制訂相應的發展戰略、計劃、對策等提供參考依據。
1.組織形式不受時空限制。網絡研修突破了時空的局限性,培訓學員只要在有網絡覆蓋的地方就可以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習。
2.可以呈現豐富生動的學習資源。網絡平臺可以把圖片、文字、聲音、視頻、動畫等在網頁上呈現出來,特別是一些微視頻的嵌入,可以將一些場景生動地呈現。
3.易于資源分享。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學員可以隨時將自己的作品和想法發布到網上,方便與其他學員共享交流,取長補短。
4.培訓規模大。網絡研修不受場地的限制,便于開展大規模培訓。
5.培訓成本低廉。網絡研修減少了學員舟車勞頓的辛苦和培訓機構組織與后勤保障的麻煩,進而降低了培訓的人力、財力成本。
1.研修資源的設計開發水平參差不齊、魚龍混雜。當資源的內容無法滿足學員需求時,容易讓學員產生抵觸情緒。
2.研修平臺界面缺乏個性,千人一面。資源羅列太多,片面強調課程資源的設計大而全,沒有考慮學員個性偏好,導致學員在網絡學習的過程中發生“信息迷航”。
3.平臺功能不完善。如當前互聯網上瀏覽器種類眾多,沒有國際統一標準,導致網頁顯示兼容性差,各種文件的上傳要求過于苛刻,降低了學員體驗的滿意度。
4.在線集中學習組織困難。學員作為社會人承擔著多重角色身份,在網絡研修過程中角色變幻頻繁,容易產生心理懈怠,在虛擬社會中,學科專家和輔導教師組織學員開展線上集中研討障礙重重。例如學員在非面對面的情境中,缺乏輔導教師任務解讀的環節,導致一些學員研修任務不明確,影響學習效果。
5.過于依賴網絡和終端設備。網絡研修依賴于網絡技術和終端設備,斷電、服務器故障、網絡癱瘓、客戶端設備故障以及瀏覽器不兼容等原因都可能導致網絡研修無法開展。
1.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及近年來國家層面對教育信息化的重視,為開展教師網絡研修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
2.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思維的提出,各行各業進行著跨界融合的嘗試,給網絡研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隨著Web 2.0的廣泛普及,Web3.0的逐步謀劃,讓信息的生成、傳遞和共享方式發生了質的改變,網絡研修平臺的功能日趨完善。
3.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普遍提高。隨著信息技術步入日常工作生活,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
4.中小學教師具備較強的自我調控能力。與學生相比,教師心理更加成熟,自我調控能力更強。
1.學員對網絡研修心理上排斥,教師網絡學習的自我效能感不強。對技術的畏懼是一大隱患,學員使用計算機的先前經驗會直接影響到學員網絡研修的認同感,先驗知識不足的學員面對一個陌生的學習平臺,心理上的畏懼和排斥是必定存在的;網絡研修的評價指標偏重于形式上的數據,而參訓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參與深度等方面沒有相應的測量指標,導致努力的學員在紙面上沒有得到肯定,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另外部分教師對網絡培訓的功利性太強,參與培訓僅僅是為了獲取學分而忽視了培訓的本質——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2.學員間信息技術水平差異顯著。受興趣、地域和信息獲取渠道等多方面影響,學員的信息技術水平相差很大。
3.信息交流渠道狹窄。學科專家、輔導教師、學員間不像集中培訓那樣可以便捷地開展業務輔導和情感交流,學員的需求和困難不能及時把握,輔導教師和管理員把大量精力用在督促學員學習的工作上,擠壓了更有意義的業務輔導時間,學員不能及時獲取幫助,積極性降低。
4.技術支持服務方面存在風險。培訓機構本身技術力量有限,通過與教育信息服務公司合作的方式開展培訓,存在潛在風險,另外當技術不能滿足培訓需求時,風險因素將會增多。
在對研究對象的內外部因素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情境,劃分為四個區間,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策略(參見圖1)。
增長型(SO):當內部優勢與外部機遇相適應時,可發揮內部優勢撬動外部機遇,產生杠桿效應。
多元型(ST):當內部優勢與外部機遇不相適應時,我們應當投入資源,尋求多元發展,促進內部劣勢向優勢轉化,迎合外部機遇。
防御型(WT):當威脅與劣勢并存時,我們需要減少內部劣勢,回避外部風險。
扭轉型(WO):當劣勢與機會并存時,我們要利用外部機會來彌補內部劣勢,當內部弱點妨礙外部機遇時,要采取措施予以克服。
根據前面對中小學教師網絡研修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機遇、威脅的情況分析以及SWOT分析模型,我們可以采取不同的對策,發揮其作用。
當前的政策和環境對教師網絡研修的開展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可以考慮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技術優勢積極推進教師培訓項目網絡化,利用資源優勢拓展教師培訓的時間和空間。
網絡研修劣勢凸顯的時候,我們需要促進劣勢向優勢轉化,迎合外部機遇,當前網絡研修平臺還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資源的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還需要在平臺功能和資源開發上下功夫:
1.提高資源設計開發水平,優化資源呈現方式

圖1 SWOT分析模型
在網絡研修中,內容質量決定培訓的層次,我們可以采取自主研發、合作和購買等多種形式,給培訓學員提供優質可用的資源。在資源泛濫的信息社會,信息的綱目式堆砌方式容易讓培訓學員產生“信息迷航”,可以考慮利用“Web日志挖掘技術”挖掘學員的興趣和偏好,再運用智能推送技術,將學員感興趣的內容區別化呈現。
2.網絡研修平臺增加學員的行為管理功能
在網絡研修過程中,輔導教師和學科專家都為督促學員學習而苦惱,我們需要對學員的行為進行分析。班杜拉(Albert Bandura)認為,行為、環境、個體認知三者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他提出了三元交互決定論模型(Triadic reciprocal determinism model)[2],著名行為科學家麥格雷戈(D.J.McGregor)認為人的行為受個體特質和環境特性的影響[3]。
當前的網絡研修平臺在學員行為管理方面的功能尤其欠缺,要發揮網絡研修的優勢,就需要網絡研修平臺提供行為管理功能,收集學員行為數據,找出學員的行為規律,借此達到預測和矯正學員學習行為的目的。
3.開發移動端網絡學習平臺
當前的教師網絡研修平臺多依賴于PC客戶端,教師承擔的社會角色多,閑暇時想開展學習又受制于學習設備,如果教師培訓的資源和數據能同步到移動設備端,將給培訓學員提供更靈活的學習空間。
另外還可以考慮尋求多方合作,降低研修平臺故障風險。教師網絡研修過程中,一般承載了成千上萬的學員同時在線學習,并發數據是巨大的,網絡帶寬、服務器吞吐量等都存在瓶頸,數據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除了采用負載均衡、CDN等優化措施以外,我們還要考慮多方合作機制,不拘泥于單一的平臺或合作對象。
教師是一個忙碌的職業,多重角色讓教師無法分身全心投入繼續教育培訓中,縱觀當前網絡培訓,形式化、不務實的現象非常嚴重,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改進:
1.增強教師學習動機,提升教師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影響學員的學習動機、學習資源和學習活動的選擇、學習策略的選擇、學習過程的監控以及對網絡學習的認同感和持久性。[4]
2.豐富交流渠道,建立多級監督機制
有效的溝通交流是促進學習的必要條件,網絡研修階段當前一般采用QQ群、短信、電話、提問、留言等方式溝通交流,由于中途人員更換或部分學員不習慣網絡交流等原因,導致交流不暢通,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將學員間的溝通內化成研修任務,讓班級成員實現有效溝通。另外,還需配套自上而下的監督機制,及時反饋學員學情。
3.提升培訓管理人員和學科專家業務水平
培訓管理人員和學科專家也需要及時充電,更新知識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培訓需求。
4.給教師參與培訓提供更多的支持
給教師更多政策上的支持,增強教師的學習動機,如時間、經費以及培訓認證等方面。
當威脅與劣勢并存時,我們需要考慮防御性策略,適當縮小范圍,有針對性地開展網絡研修工作:
1.開發本土化的研修資源
做好需求分析,結合實際需要和現實條件,量身定制適合教師的本土化資源。
2.向PC端、移動設備端同步推送研修資源
突破E-learning的思維,結合移動學習(M-learning)和泛在學習(U-learning)的理念,向PC端、移動設備端同步推送研修資源,讓學員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開展學習。
3.在線下集中研修的基礎上適當做網絡研修嘗試
線下集中培訓的過程中,適當設置一些網絡研修任務,讓學員體驗網絡研修的形式,產生認同感。
基礎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關乎國家人才培養的質量,開展教師網絡研修迎合了技術和時代發展的機遇,但仍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部分解決思路。優化教師網絡研修,提升培訓績效還需要不斷地探索。▲
參考文獻:
[1]郗新明.SWOT分析應用[J].經濟師,2010(4):256-257.
[2]班杜拉A.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上冊)[M].林穎,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4]彭文輝.網絡學習行為分析與建模[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6-7,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