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生+徐麗
近年來,閱讀教學依然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教法不當,所謂“講解”“分析”,把血肉豐滿的課文肢解成七零八碎的知識拼盤,敗壞了語文學習的胃口;二是學法不當,不讓學生認真閱讀品味課文,大量時間耗費在無意義、不必要的甚至荒唐錯誤的練習之中。
行為的改變以觀念的變化為先導。劉玉華和朱國茹兩位教師執教的《月光曲》一課,在閱讀目標指引下,努力克服上述的弊端,較好地體現了閱讀與閱讀教學理念的變化,猶如讓我們跟著月光做了一次美的旅行。
先說同——兩位教者有相同的教學理念。
一是從“理性分析”到“情感體驗”的閱讀與閱讀教學觀。新課程提倡體驗式閱讀教學,就是試圖改變傳統閱讀教學忽視甚至遺忘學生體驗的教學現狀。兩位教者根據課文內容的語言特色,設計了以讀為本的教學總思路,重視學生的讀書實踐,重視閱讀中的“美感體驗”,或自由讀,或配樂讀,或品讀,或評讀,引導學生入情入景,產生共鳴,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獲得對人文精神的感悟和審美品位的提升。
二是從“獨白”到對話的閱讀與閱讀教學觀。新課程將教學的本質定位于交往,把教學過程理解為師生共同參與、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对鹿馇啡蹅髡f、美景、深情于一爐,它所蘊涵的內容很豐富、很深刻,這就給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創造了空間。兩位教師及時抓住了這個契機,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有效的課堂教學資源,努力開展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
再說異——兩位教者課堂教學的不同點。
兩人的教學目標相近,但教學重點、難點又有不同。比如,劉玉華老師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對貝多芬情感變化的體驗,探究其創作的原因。而朱國茹老師把“抓住重點詞句體會貝多芬豐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樂家對窮人的同情和對音樂的熱愛”作為教學的重點。
因為重點、難點不同,所以教學流程也不同。劉老師采用順序導讀,設計了“談話簡介,激趣導入;自讀課文,感知傳說;研讀課文,體會感動;賞讀想象,仿寫練筆”四個環節,這種板塊式的設計環節清晰,便于操作。朱老師以“美”為線索,采用變序導讀的方式,設計了五個環節,即:欣賞片段,感受樂曲意境美;初讀傳說,了解創作過程美;細讀故事,追尋創作情感美;再讀畫面,想象樂曲旋律美;拓展延伸,感悟人物心靈美,如同鏈條,環節相扣,一氣呵成,既靈動又自然,很有藝術性。朱老師的設計問題層層推進,這是一個突出的特點。比如,教學“細讀故事,追尋創作情感美”時,通過“尋找線索”“細聽琴聲”“細聽對話”幾個環節,層層設問,諸如:默讀課文2到10自然段,畫一畫你認為重要的因素,你認為打動貝多芬的是什么? 細心的同學從對話中聽出了什么?“彈得多純熟??!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這句話中,什么地方引起了你的關注?這一對話的過程,既是一個真情眷注文本語言的過程,也是一個真情聆聽文本(作者)心聲的過程,更是一個價值引導下學生主體真情流露的過程。
兩人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也有許多不同點,各有獨到之處。比如劉玉華老師在聽音樂、描寫音樂帶給自己聯想的片段訓練中,學生聽說讀寫得到有機結合,將學語文就是學習說話和寫作落到了實處。朱老師采用了變序閱讀法,先從第9自然段入手,通過讀去了解、感受《月光曲》所描繪的美的意境,再回讀全文探究貝多芬的創作情感,學生的感情就較容易進入;對課文中的精彩語段、句子、詞語進行品味,揣摩語言藝術的精妙,深入理解文本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這一點上朱老師更勝一籌。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