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產業轉型背景下就業人口與產業發展關系研究綜述

2016-05-30 01:58:09牟宇峰
人口與經濟 2016年3期
關鍵詞:關系綜述

摘 要:就業人口變動與產業發展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系,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不斷深入,產業與就業的關系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本文通過大量文獻檢索,重點梳理了關于就業人口與產業發展在數量、結構和空間等方面的相關關系;結果表明:產業與就業是互為因果,彼此作用的,但以產業和經濟對就業人口的作用為主,就業人口對經濟和產業的效應作為一種反饋,作用力較弱。

關鍵詞:就業人口;產業發展;關系;綜述

中圖分類號:C9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49(2016)03-0103-12

Abstract:Ther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d popul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ith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changing.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terms of quantity, structure and space, through reading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It turns out that, there exist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employment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hile main influence is from industry to employment; the influence from employment to industry is a kind of feedback and is weaker.

Keywords:employed popul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review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不斷深入,產業與就業的關系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為了促進產業轉型與就業良性互動,關于二者互動關系的研究一直是地理學界、經濟學界乃至公共管理學界關注和研究的熱點。本文在現有文獻梳理基礎上,界定就業人口及其相關概念,并從理論和實證檢驗兩個角度出發,對就業人口與經濟增長在總量、結構和空間等方面的互動關系進行文獻綜述。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1.產業轉型

轉型起初是一個制度的概念,即新制度取代舊制度的發展過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其內涵不斷由制度系統向其他領域延伸和擴展。由于產業轉型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從不同的視角和學科領域解讀會有不同的理解,因而目前學術界對于產業轉型的概念和內涵尚未有明確的共識。

從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看,主要依產業間關系的變化分為兩種:一種認為是主導產業的變更,是支柱產業的升級換代[1],狹義上可理解為衰退產業向新興產業和朝陽產業的轉移過程,廣義上即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行為方式和產業組織方式的更迭[2]。另一種認為是產業的重新組合,其本質是在環境變化的背景下原有生產要素的再組合[3],是結構調整、機制再造和制度創新的綜合過程[4],或是包括技術結構、產出結構和組織調整與優化等方面在內的供求調整過程[5]。

綜合上述理解,可以將產業轉型的內涵概括為以下幾方面:一是產業關系轉型,主要涉及產業關系系統的變革,在制度上,針對所有制性質、勞動力市場交易性質、雇員和雇主的關系等方面來判定產業轉型發生與否。二是產業結構轉型,主要分為產業之間的轉型與產業內部的轉型兩種情況:前者是指產業由低級向高級轉變的過程,即由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變,或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后者是指同一產業內在產品、技術、功能和價值鏈等方面的升級,一般認為產品升級是由低附加值產品向高附加值產品的轉變過程。三是產業格局調整,由傳統低端工業產業布局轉變為以高、精、尖技術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新型產業格局。四是產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和精明型方向發展。五是產業組織形式轉變,在微觀上表現為不同層次和規模的企業之間的分工、協作和組織管理形式的變化。

2.就業人口及其相關概念界定

就業人口的概念由經濟活動人口派生而來,經濟活動人口是指某一年齡下限以上,具有一定的勞動能力,參與或要求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人口,一般由從業(就業、在業)人員和失業(待業)人員兩部分人口組成[6]。通常全社會就業人口數據可以通過兩個途徑來統計:一是從產業角度,即三次產業就業人口的總和;二是從城鄉角度,即城鎮就業人口與鄉村就業人口的總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經歷了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以后,我國的就業人口呈現出新的時代特點:首先,就業人口的文化素質穩步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逐年增長[7]。其次,就業人口由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沿海發達地區以第三產業為主,西部相對落后地區以第一、二產業為主。根據相關數據統計,1978年全國三次產業就業比例為70.5∶17.3∶12.2,到2010年三次產業就業比重轉變為36.7∶28.7∶34.6,東西部就業人口結構差異明顯[8]。第三,就業人口由農村轉移到城市,城鄉就業人口數量差異逐年拉大,從2001-2010年的十年間,我國農村向城鎮轉移的勞動力總規模逐年增長,總量約為1.6億-1.8億[9]。第四,就業人口中男性占主導,并且相對比重有上升趨勢,就業人口性別歧視依然存在[10]。第五,城鎮就業人口中非正式就業比例提高,依據國際勞工組織對中國六城市的抽樣調查結果,中國非正式就業比重高達32.4%(包括雇主與雇員)[11]。

除了就業人口本身的概念以外,在經濟學、社會學和人口學中也存在一些與之相關的概念,如勞動力資源、勞動力和勞動適齡人口等。本文為了突出經濟發達地區產業轉型對就業人口的影響,將研究重點聚焦于城市區域,因而將就業人口的概念進一步縮小,界定為在城市就業的本地及外地的人口。

二、就業人口數量、結構與產業發展的關系

就業人口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而產業發展的規模和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就業人口的數量和結構,二者相互影響、相互適應。

1.就業供給量與產業發展的關系

就業人口的供給量,被描述為一定時期內某地區可以提供的勞動力數量[12]。一種觀點認為影響就業人口總量的因素主要來自于人口的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與區域總人口數量、年齡結構、生育水平和人口遷移等相關,并應用灰色理論、時間序列法、總和生育率法和同批人分要素計算法等方法確定區域人口的勞動力供給量[13-16]。

另一種觀點認為,產業發展也是影響就業人口供給的重要因素。基于封閉區域的假設,研究認為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成本和生活壓力增大,其選擇的婚育模式改變,總和生育率減小,社會的就業人口總供給量減少;但存在區域差異,發達地區就業人口供給量少,相對欠發達地區就業人口供給量多[17]。在開放系統中,經濟增長會導致外在就業人口供給量的增加。因此,出現了供需差額,為了維持經濟的增長速度,周邊地區的就業人口必然遷移流動到此。

與此同時,就業人口的供給量對經濟增長也會產生反作用,但對作用方向的認識存在分歧:一種認為就業人口供給量的增加必然促進經濟增長,例如“東亞奇跡”,充足的就業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能達到25%[18],人口紅利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5%[19]。另一種觀點認為就業人口供給量增加未必促進經濟增長,甚至會抑制經濟增長,同樣以東亞國家為例,只有在政治穩定、技術發達、人力資源配置較高的背景下,供給量增加才會促進經濟增長[20]。這些研究均是將就業人口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未將就業人口結構納入考察范圍。

2.就業需求量與產業發展的關系

(1)產業發展對就業量的促進作用。

所謂就業人口的需求量,是指社會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也就是就業人口容量。大量研究認為經濟增長對就業具有促進作用,最早的研究成果要數菲利普斯曲線。新西蘭經濟學家菲利普斯(Phillips)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國失業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的關系》一文中繪制了一條曲線,指出貨幣工資變動率會影響失業率[21]。此后,薩繆爾森(Samuelson)和索洛(solow)在1960年發表的《反通貨膨脹政策的分析》一文中,對菲利普斯曲線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將原來表示失業率與貨幣工資率之間交替關系的菲利普斯曲線發展成為用來表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交替關系的曲線,同時驗證了菲利普斯曲線所表示的失業與通脹間的反向關系在美國同樣成立[22]。1962年,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首次提出經濟增長會帶動就業人口上升的結論,即經濟增長速度快,就業崗位增加,就業水平高,失業率低;反之,就業水平低,失業率高[23]。新古典理論在索洛增長模型基礎上,并假定勞動與資本可以相互替代的前提下,將技術進步因素納入到模型中,指出一國或地區因技術進步和資本積累而產生的經濟增長會促使就業率的上升[24]。之后,凱利(Kelly)和梅森(Messina)認為生產力水平會對失業率產生一定影響,以1960-1997年歐洲和美國失業率和生產力水平增長數據分析得出,伴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失業率有明顯下降的趨勢,失業率與生產力水平存在一種反向關系[25]。

此后,關于就業容量的影響因素研究不斷拓展和深入。就業自動均衡理論認為市場機制決定就業容量,完善的勞動力市場機制、完備的職業培訓體系和產業多元化發展是提高就業容量的重要因素[18,26-27]。現代貨幣的就業理論認為經濟保持穩定并按固定比例增長將會促進就業問題的解決,麥羅(Mauro)和科邁西(Carmeci)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建立了一種在不完全勞動力市場中的內生增長模型,通過19個OECD國家1960-1990年的數據證實了經濟增長對于抑制失業率的積極作用[28]。并且,GDP增長率和就業增長率之間長期存在穩定關系,即經濟每增長1%,就業增長0.22%[29]。產業發展理論強調產業結構和產業空間的調整對就業容量的影響[30]。從就業彈性系數看,就業容量與產業發展具有趨同變化趨勢[31]。就業周期波動理論把消費不足、投資過快和技術創新作為影響就業容量的主要因素[32],如消費群體的規模和消費水平決定商業就業容量[33];技術進步因素會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抑制產業對就業人口的需求量[34],在短期內技術進步會替代勞動因素,對就業容量產生基礎效應,但同時技術進步可以創造出新領域的新崗位,長期看技術進步必然會提高社會生產能力,促進就業容量的增長[35]。均衡工資理論指出勞動力需求量與真實工資反相關,因此認為均衡工資決定就業容量[36],實際工資的增加會導致勞動需求量的減少,而且這種抑制作用會更加明顯[37]。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充分開發利用勞動力資源的就業政策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關鍵,制定相關政策是提高就業容量的有效措施[38]。

綜上所述,經濟因素可以促進就業容量擴大,其原因在于:首先,經濟發展能改善一國或一個地區制約勞動力人口容量的資源條件;新技術可以在逐步減少資源消耗水平的同時追求同樣或更高產出和消費水平[39]。其次,生產力水平提高,生產手段增多,不斷創造出較多的工作崗位[40]。再次,經濟發展使社會進步,特別是勞動力人口的文化素質得到提高,這與產業升級的要求相適應,間接增加了就業容量[41]。

(2)產業發展對就業量的非促進作用。

當然,由于所研究的區域和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在某些情況下經濟增長也未必一定會促進就業容量的增加。1950年以來歐洲30 年經濟狀況表明,歐洲生產率和經濟的增長使得失業率上升[42]。這一現象在中國更加明顯,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但是就業壓力卻有增無減,經濟高速增長與就業壓力加大并存,下崗、失業等問題日漸突出,勞動力就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新中國成立以來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經濟增長并不意味著對勞動力的需求隨之增長,無論是國內生產總值還是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增長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都同步或基本同步,而與從業人員的關聯性卻相反[43]。此后,經濟高增長的同時也未能帶來相應的高就業,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呈現出極大的非一致性。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雖然經濟總量保持高速增長,但勞動力就業容量的增長卻急劇下降,而且不同時期GDP增長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是有差異的,不同產業的增長對就業拉動的差別很大,甚至相反[44]。

中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非一致性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是技術進步因素。勞動力、資金、技術是促使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且具有可替代性。在產業發展的初始階段,勞動力在三者中處于主導地位,但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技術進步越來越受到重視,技術進步取代了對就業人口的需求,技術進步可以增加資本投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社會消費水平,從而擴展就業容量[45]。其次是結構調整因素。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經歷了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和地區結構等多重調整。產業的調整使就業人口由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在此過程中會形成結構性和摩擦性失業;所有制調整使大量國有和集體企業裁員,被裁掉的人員缺乏必要的技能,就業遇到困難;城鄉差異使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城市就業人口激增,增加了就業壓力[46]。

(3)就業量對產業發展的反饋作用。

就業人口總量在受到各因素影響的同時,也會對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等產生一定的正負效應。如加速城市化進程、推動城市發展[47],使住房緊張[48]、交通擁擠、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資源和設施緊缺[49]、增加社會管理成本和難度[50]、造成土地資源、水資源、能源緊張[51-53],污染環境[54],破壞生態環境[55],其中,以經濟效應最為顯著。

顯然,大量的就業人口意味著規模經濟和分工,這有助于增加人均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改善教育環境、促進經濟增長[56]。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就業紅利奠定經濟發展的基礎。以我國為例,改革開放以后的工業經濟起飛期適逢我國計劃生育的人口紅利期,每年以1000萬為增加量的豐富勞動力資源滿足了低層次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的巨大需求,顯然,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充足的產業投資相結合,形成了巨大的生產力,成為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57]。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人均GDP增長率中有27%來自于就業人口紅利[18];其中,1978-2003年間,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10.6%左右[58],2002-2005年間勞動力貢獻率為7.79%[59]。雖然不同學者所計算的貢獻率大小不同,但毋庸置疑,就業紅利對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其次,人才集聚引領經濟發展方向。現代經濟理論與區域發展實踐表明,人才是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引領器,人才資源要素在產業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60]。在工業化時代是產業發展集聚人才;而在知識經濟時代,是人才引領產業發展,高素質的人才是催生高技術及高技術產業的關鍵。這不僅有助于提高經濟系統的產出,而且可以引導一般性資源流向高技術產業,促進高技術產業的成長,提升一個地區的競爭力[61]。

再次,就業人口集聚和增長,可以提高城市整體消費能力,繁榮內需市場。凱恩斯主義者首先將人口增長看做是有效需求增加的原因,認為人口增長可以擴大消費,為企業家提供比較樂觀的預期,打開投資通道。二戰后,斯威齊把人口增長看做抵消消費不足的力量。此外,生命周期模型、家庭儲蓄模型、穩定狀態與黃金分割率模型、最優儲蓄模型、錢納里發展型式模型等經典模型從不同側面涉及人口增長對投資和消費的積極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兩者關系的定量研究不斷深入,對東亞、日本和G7國家的實證結果都表明,需求不足問題均可以從人口學角度得到解釋[62-64]。

另一方面,勞動力數量過多也會導致勞動生產率降低、生態環境惡化、教育培訓的投資減小、勞動力素質長期得不到提高,使整個國家缺乏勞動技能和創新能力,從而造成結構性失業,限制經濟增長[65]。

3.就業人口結構與產業發展的關系研究

就業結構是構成社會經濟結構的重要部分,是衡量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一項綜合指標[66]。就業結構包含的內容較為寬泛,它是一定的經濟結構、人口結構和社會結構等多重作用下的綜合產物[67],一般包括就業人口的行業結構、地區結構、性別結構、年齡結構、教育結構等[68]。

(1)產業發展對就業人口結構的影響。

就業人口結構變動主要受經濟發展水平、技術進步和制度變遷等因素影響[69],但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優化對其影響最為直接,貢獻率最大。早期的學者以就業人口的產業結構為視角研究經濟對其的影響。英國經濟學家配第和克拉克最早提出了產業結構變動對就業結構產生影響的論斷。1672年配第在《政治算術》一書中運用數學計量的方法,對英國、法國、荷蘭從事農業、制造業和商業的收入差異進行了分析,結論是,隨著經濟的增長,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是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進而向第三產業升級;產業結構的優化會促進就業結構的變動。雖然配第表明了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升級會對就業人口的產業結構產生一定影響,但其結論只是其變化過程的副產品,并未對其進行系統和全面的分析。直到1940年,克拉克在《經濟進步的條件》一書中首次明確而系統地提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就業人口的產業結構與經濟結構優化的趨勢基本一致的論斷,并以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同時期三次產業勞動投入和總產出的數據進行了驗證。此后,錢納里(Chenery)和塞爾奎因(Syrquln)以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為研究對象,其基本結論仍為就業結構隨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優化而升級。即在發達國家工業化的過程中,農業產值和勞動力就業向工業的轉移基本上是同步的,隨著農業和工業產值比重的此消彼長,農業人口也相應地向工業轉移;在發展中國家,產值結構轉換普遍先于產業就業結構轉換,但后者隨著前者的優化也表現出不斷升級的趨勢。

隨后,學者們將研究視角轉向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優化對就業人口地區結構的影響方面。一部分學者的研究側重于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調整改變城鄉就業人口結構:他們認為在產業結構低端化階段(農業經濟時期),大量就業人口從事的勞動與土地緊密相連,因此就業人口表現為農村集聚化;在工業化前期,受政策引導等因素的影響,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工業集中布局在核心城區,帶動就業人口向城市核心區集中;工業化中期,城市和企業出現的環境污染、交通擁堵、地租上升、利潤下降等問題客觀上要求企業向郊區遷移,從而引導了就業人口分布于城市邊緣;進入工業化后期,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因第三產業的服務范圍以核心城區為主,因此就業人口再次向城市中心布局。但也有研究表明,由于各個國家所處的環境和發展階段不同,影響結果有所差異。

另一部分學者的研究表明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優化改變地區間就業人口結構:他們認為在大規模工業化以前,各地區三次產業的經濟結構大致相同,因此地區間三次產業就業結構趨同,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產業的機械化和專業化程度越來越深,各地區為了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紛紛根據本地區的產業基礎和發展條件,培育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不同的產業發展導向會吸引相關就業人口,因此不同地區的就業人口結構各異。例如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三次產業就業結構存在明顯差異,東部以第三產業就業為主,中部以第二產業就業為主,西部第一產業就業比重較大[70]。

此后,研究視角逐步由就業人口隨產業結構演變的外部性方面,轉向就業人口自身性質方面;即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優化提高了就業人口的從業年齡和受教育水平,模糊了性別差異。傳統產業規模化、專業化發展以后,對勞動者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要求越來越高,因此需要勞動者具備良好的教育背景,導致其從業年齡相對延后。新興產業具有投資大、周期長、科技含量高等特點,因此它的發展依賴掌握高精尖技術的科技人才,產業的本質屬性客觀上提升了產業就業人口的整體層次[71]。與從事簡單勞動相比,高端產業對就業人口的體力要求不高,使就業人口的性別差異相對較小。

(2)就業人口結構對產業發展的反作用。

就業人口結構也會對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產生反作用。起初,就業結構對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的反作用只是作為經濟結構調整對就業結構影響的副產品。第二產業就業人口流向第三產業,產業的資本有機構成和勞動生產率提高,使企業可以用設備和技術等要素代替低廉勞動力的投入[72]。在短期內企業因勞動力費用支出減少而獲得利潤;長遠來看,逐漸提高的勞動生產率和專業化運營,可以增強企業對產品研發、設備更新和管理優化等方面的創新能力,增加企業和產業的高技術含量,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同時,就業人口的地區結構也會對經濟和產業產生效應。就業人口的城鄉間和地區間自由流動,使就業資源更加集中,有利于對就業人口統籌管理、優化配置,有利于增強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匹配度,有利于拉動經濟內需,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此后,人才成為研究就業人口素質對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影響的重要因素。大量高素質的人才是催生高新技術及其相關產業的關鍵,發達地區可以憑借雄厚的科技人才催生高技術產業成長,順利完成傳統產業的轉移,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國民經濟的發展[73];欠發達地區在承接產業轉移時也需要依靠人才不斷學習和吸收先進技術,提高二次創新的能力,完成產業內的技術升級、實現產業內部的高端化[74]。

三、就業人口分布與產業空間格局的關系

1.基于演變歷程的兩者關系

本節從分布格局、遷移過程和影響機制等方面探討就業人口的分布變化狀況及其與產業空間格局的關聯。在對分布格局與演化過程的研究中,范登伯格開創了探討就業空間格局研究的先河,他根據人口在都市區內部和都市區之間的變化將就業人口的空間演化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即城市化、郊區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75]。具體而言,工業化中前期,產業扎堆分布在城市中心,農村剩余的大量就業人口涌向城市,尋求就業機會,表現為人口的城市化。工業化中后期,城市中心出現了交通擁堵、基礎設施陳舊、配套設施不健全、環境污染等問題,大量工業企業向城市邊緣地區遷移,就業人口也隨之遷至城市邊緣區和近郊區,城市中心伴隨出現不同程度的產業和人口的空心化現象,此過程稱之為郊區化。工業化后期,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和交通設施的健全,產業的布局更加趨于分散,使就業人口遷至遠郊區,稱之為逆城市化。后工業化時期,為了保持城市的繁榮,通過政策鼓勵等措施,吸引產業和企業重新布局,進而引導郊區就業人口遷回城市中心,表現為再城市化過程。

此后,霍爾(Hall)于1984年根據產業發展階段理論,把范登伯格的四階段理論進行了進一步深化,具體劃分為六個階段:即“流失中的集中”、“絕對集中”、“相對集中”、“相對分散”、“絕對分散”、“流失中的分散”。前三個階段以中心城區就業人口的向心集聚為主,城市中心人口總量表現為增長態勢;后三個階段以中心城區就業人口的離心分散為主;從“相對分散”階段開始,郊區就業人口增長的速度與強度就開始愈來愈大,到“絕對階段”,中心城的離心分散力量超過了向心集聚力量,而“流失中的分散”則標志著城市完全進入了逆城市化階段[76]。此后,研究視角由理論轉向實證,大量研究表明,在產業格局變動的影響下,美國、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城市的就業人口空間布局基本都經歷了上述幾個階段,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也正在經歷此過程[77]。

國內學者在全國、大區域、省、市等不同尺度下研究流動人口的分布現狀和演變過程,并總結其變動規律。全國層面,流動人口的分布格局與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和城市化水平正相關,并呈東高西低的階梯分布格局[78];1997年中國流動就業人口分布總體表現為東高西低,即東部占就業人口總量的42%,中部占35%,東部占23%左右,這一格局與全國產業空間分布基本匹配。區域層面,以長三角為例,蘇、浙、滬存在一定規模的人口雙向遷移流,但受到經濟體制、行政區劃、空間距離及其他經濟社會因素的影響,上海向江蘇和浙江的遷移不夠明顯,浙江和江蘇的城際人口遷移仍以省內為主[79-80],上海、南京、杭州、無錫、蘇州、常州等地是就業人口的強流入地,蘇北地區屬于就業人口流出地,人口空間分布的總體趨勢是先集聚后分散,分布重心由東北移向西南,這與長三角產業空間集散格局保持一致[81-83]。省域層面,廣東省外來勞動力的空間分布特征表明,外來勞動力主要分布在廣州、深圳等幾個經濟發達的城市,市際空間分布差異懸殊,且這種差異有擴大之勢,這主要由外商產業投資格局所決定[84];北京流動人口持續增長,但核心城區的增長速度減緩,遠郊區增長速度增加,第二產業向郊區遷移帶動,就業人口由中心向邊緣遷移[85]。雖然研究的空間尺度有所差異,選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結論是一致的,即經濟和產業發展水平高、基礎設施和生活配套完備的地區成為就業人口的流入地區;經濟和產業基礎薄弱、基礎設施落后、生活質量較差的地區成為就業人口的流出地區。產業空間格局的變動是就業人口遷移的最重要因素。

2.基于宏觀遷移視角的兩者關系

由于就業人口分布格局和演化都源于人口的遷移變動,因此,“遷移”也是研究就業人口分布格局影響機制的重要視角之一。對就業人口遷移機制的研究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維度。對宏觀機制的研究要首推萊溫斯坦,他通過1881年人口普查資料,以20多個國家為樣本,首次明確提出惡劣的環境與氣候、沉重的賦稅、法律歧視和過剩人口都可能促使人口遷移,但最主要的動機是改善物質生活條件。此后,赫伯爾在萊溫斯坦的基礎上,提出了推—拉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口的遷移是由流入地的拉力和流出地的推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李(Lee)更加系統地研究了人口遷移流動的機制,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解釋人口空間流動的理論框架,并將其歸納為遷出地因素、遷入地因素、中間障礙因素和個人因素等四種[86]。博格(Bogue)對推—拉模型做了開創性的分析和總結,最終歸納出12種推力和6種拉力。推力、拉力、遷出地因素和遷入地因素的背后都隱含著產業和經濟因素[87]。

以上研究主要針對發達國家,劉易斯綜合經濟增長過程與勞動力轉移過程,創立了適合于發展中國家的二元經濟理論。他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劃分為傳統農業部門和現代工業部門,就業人口由農業剩余部門流向工業短缺部門,決定其流動的動力是兩部門之間的工資差額。拉尼斯和費景漢認為劉易斯的模型不能準確反映二元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和演進過程,因此,將兩部門兩階段模型通過引入一個農業生產中的制度工資將其發展為三階段。劉易斯理論成立的先決條件是勞動力無限供給,顯然這與實際情況不符,為了更真實地逼近現實,喬根森對劉易斯模型進行了補充,他認為,就業人口由農業轉移到工業的根本原因是由消費需求引起的。此后,托達羅(Todaro)從另一個全新的視角對就業人口流動做了理論詮釋。他將就業人口遷移的原因歸納為城鄉間實際收入的差距、在城市獲得工作的概率等兩個因素[88]。國內學者對此也進行了相關研究,認為區域經濟收入和經濟規模是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89],經濟因素、距離和人口變量起主要作用[90]。

齊夫(Zipf)構建的引力模型開創了定量研究的先河,他認為兩個地區之間的總遷移人口與兩地的人口規模正相關,與兩地的距離負相關[91],兩地之間的中介機會、就業機會和工資水平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就業人口的遷移[92-93]。經濟結構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越大,凈遷移率越大,并且凈遷移率與距離之間存在較強的負相關性[94],即收入效果、經濟活性效果、遷移人口存量效果和距離效果都是影響就業人口遷移的重要方面[95]。

3.基于微觀遷移視角的兩者關系

遷移的微觀理論主要從遷移者個人或家庭的角度闡述遷移的動機,可將其視為遷移過程的行為分析理論,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遷移動機和遷移決策兩方面。遷移的動機是指遷移者的主觀意愿。大量研究結果表明,經濟因素是促使人口遷移的最主要原因。賽爾提出了遷移動機四要素:即可采用性、價值、預期和誘因[96]。在此基礎上,李競能將遷移動機歸納為六類:即經濟、居住滿意性、生活方式偏好、社會地位變動、不遷移決策、家庭和朋友的影響等。

4.基于遷移決策視角的兩者關系

也有研究從遷移決策角度研究人口遷移,以生命周期理論和經濟收益最大化理論最具代表性。生命周期理論從社會學的角度解釋家庭人口遷移過程,生命周期的變動會帶動家庭結構變化,由此帶來新的需求,為了滿足這種需求便產生了人口遷移[97]。個人遷移隨所處的生命周期不同,遷移概率有所差異,生命周期時間主要包括婚姻、懷孕和生育等。舒爾茨(Schultz)從經濟學角度提出經濟收益最大化理論,以此闡述遷移決策行為;其理論前提是決策者是理性經濟人,如果目的地的經濟收益大于原住地,理性人會做出遷移決策[98]。斯加斯塔德(Sjaastad)對成本—收益模型進行了系統分析,并提出了定量研究模型。托達羅將期望收入差額的概念引入成本—收益模型,分析城鄉人口遷移的個人決策問題。他強調即使城市存在大量失業人口,但只要城市預期收入高于農村,人口仍然會從農村流向城市。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農村人口盲目涌入城市,造成城市失業率上升的原因。

5.就業人口分布對產業空間格局的反作用

就業人口空間格局在各因素的影響下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也會反作用于各因子,且以對產業空間格局的效應最為顯著[99]。就業人口大規模集聚對城市化產生較大影響,與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都顯著相關[100]。同時,就業人口遷入為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在其他生產資料不變的情況下,產業發展更傾向于分布在就業人口周圍,“泛珠三角”產業的分布格局隨著就業人口的集中與擴散而變動[101-102]。大量勞動力的進入,滿足了遷入地對普通勞動力的需求,擴大了消費市場;被替代出來的本地勞動力轉入第三產業各部門,也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和空間優化[103]。

四、結論

本文在界定相關概念的基礎上,重點梳理了關于就業人口與產業發展在數量、結構和空間等方面的相關關系研究。總體而言,產業與就業是互為因果,彼此作用的,但以產業和經濟對就業人口的作用為主,就業人口對經濟和產業的效應作為一種反饋,作用力較弱。

從文獻回顧可以看出,關于就業人口變動與產業變化之間的關系在理論和實踐中均有較豐富的研究,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但在制度、產業等轉型的背景下,產業演化與就業人口變動之間的關系會發生新的變化;同時由于不同時間段國家和地區所處的經濟環境和發展階段不同,兩者的關系也會變化。因此,對此問題的研究仍需要繼續如下深化和補充。

第一,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理論推導與實證檢驗相結合。以往學者在研究產業與就業關系時,以定性描述為主,注重理論假設和理論推導,善用邏輯判斷。這種方法一是無法很好地揭示彼此間作用效果和貢獻程度;二是不同地區的發展基礎、發展模式、發展階段和發展方向不盡相同,無法印證各種理論是否適用于各自地區。因此,有必要將傳統統計分析和地理空間分析等定量方法應用于具體案例區,通過實證來確定相互之間的定量關系,同時可以檢驗理論的正確性和適宜性。

第二,空間尺度需要縮小。目前針對區域的研究多采用國家、省和大尺度區域數據,研究多采用市縣數據,基本單元的選取偏大,掩蓋了內部就業人口的變化狀況。區域或城市內部地區在地理區位、資源稟賦、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對產業和就業的發展和變化產生影響。因此,有必要將基本單元盡量細化,展現小尺度范圍內就業人口的演變過程和特點。

第三,將產業就業人口細化到行業中。學者們對就業人口空間分布、演化和機制的分析較為全面、系統;但多數研究局限在三次產業中,即使將其劃分到行業,其行業劃分也不夠細致,掩蓋了就業人口在行業間的變動規律。

第四,加強就業人口與產業發展互動關系的研究。以往研究多為描述產業與就業的演變過程,缺乏對其相互作用關系的深入剖析。因此,應該構建起兩者互動關系的理論分析框架,并通過實證研究加以驗證。

參考文獻:

[1]姚曉艷. 高新區建設和關中經濟帶產業轉型與空間重組[D]. 西北大學, 2004:32-41.

[2]孫雪. 西部大開發中的產業轉型策略研究[D]. 大連理工大學, 2002:20-29.

[3]潘偉志. 中心城市產業轉型初探[J]. 蘭州學刊, 2004(5): 99-100.

[4]梁啟東. 資源枯竭城市如何實現產業轉型[J]. 中國林業, 2001 (15): 37-38.

[5]左莉. 產業轉型中價值轉化模型研究[D]. 大連理工大學, 2002:17-25.

[6]張善余. 人口地理學概論[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36-44.

[7]戰炤磊. 產業發展與人口就業協調共進研究——以江蘇為例[J]. 人口與發展, 2008(3): 30-36.

[8]任澤平.中國產業結構變動的新趨勢和新特點[J].學習與探索,2014(5):96-99.

[9]張丹,孫鐵山,李國平. 中國首都圈區域空間結構特征——基于分行業就業人口分布的實證研究[J].地理研究.2012(5):899-908.

[10]姚先國, 謝嗣勝. 職業隔離的經濟效應——對我國城市就業人口職業性別歧視的分析[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2): 73-79.

[11]梁峰.中國城鎮勞動力價格演變趨勢分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15-120.

[12]雷速. 對我國勞動力供給的研究及其政策意義[J]. 農村經濟, 2005(4): 120-122.

[13]王慶豐. 基于灰色系統理論的中國就業結構預測分析[J]. 河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 93-96.

[14]程華. GDP就業承載力研究[D]. 山西財經大學, 2011:30-39.

[15]楊雪. 東北三省勞動力供給現狀及趨勢分析[J]. 人口學刊, 2007(6): 9-12.

[16]李明生, 張延平. 廣州市“十二五”時期勞動力供給總量預測及分析[J]. 統計與決策, 2011(6): 92-95.

[17]李志偉, 仉媛. 北京市三次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關系及影響機制研究[J].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 2015(2):95-101.

[18]蔡昉. 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經濟增長可持續性——兼論充分就業如何促進經濟增長[J]. 人口研究, 2004(2): 2-9.

[19]王豐, 安德魯·梅森, 沈可. 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的人口因素[J]. 中國人口科學, 2006(3): 2-18.

[20]BLOOM D E, WILLIAMSON J G. 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998, 12(3): 419-455.

[21]PHILLIPS A W. The relation between unemployment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money wage rat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1861-1957[J]. Economica, 1958, 25(100): 283-299.

[22]SAMUELSON P A, SOLOW R M. Analytical aspects of antiinflation policy[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0, 50 (2): 177-194.

[23]方福前,孫永君. 奧肯定律在我國的適用性檢驗[J].經濟學動態,2010(12):20-25.

[24]Jan Fagerberg, Bart Verspagen, Marjolein Caniels. Technology, growth and unemployment across European regions[J]. Regional Studies, 1997, 31 (5): 457-466.

[25]KELLY M, MESSINA L. Religion in politics and society[M]. New York : H.W. Wilson, 2002:36-40.

[26]朱上準. 貧困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問題探析[J]. 財經問題研究, 2001(9): 9-10.

[27]馮學鋼. 上海旅游就業容量及拓展對策研究[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3): 109-115.

[28]王東京. 凱恩斯“革命”的反革命與現代貨幣主義——現代經濟學的主要理論(二)[J]. 石油政工研究, 2004(2): 29-30.

[29]張華初. 廣東經濟增長與就業關系的實證分析[J].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44-49.

[30]張美玲, 趙旭強, 潘曄. 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研究[J]. 經濟問題, 2015(3):76-79.

[31]李麗萍. 武漢市改革開放以來就業變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基于就業經濟增長彈性的分析[J]. 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1): 44-47.

[32]代明, 牛昕. 影響就業容量的主要因素:基于協整理論的實證分析[J]. 未來與發展, 2009(12): 47-51.

[33]王艷輝. 我國商業未來十年就業容量分析與預測[J]. 財貿經濟, 1999(12): 44-45.

[34]CARRE M, DROUOT D. Pace versus type: the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unemployment and wage patterns[J]. Review of Economics Dynamics, 2004, 7 (3): 737-757.

[35]VILLARREAL B, SALIDO L. Improving order lead time: a case study[J]. College Teaching Methods & Styles Journal, 2009, 5 (1): 21-28.

[36]白暴力, 傅輝煌. 馬克思工資市場定位理論——資本主義市場均衡工資模型[J]. 當代經濟研究, 2010(5): 1-5.

[37]錢永坤, 宋學鋒, 董靖. 經濟增長與就業關系實證研究——以江蘇省城鎮就業為例[J]. 經濟科學, 2003(1): 14-19.

[38]沈學伍, 葛國曙. 基于人力資本理論的醫院后勤人力資源開發研究[J].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 2011(11): 819-830.

[39]晉盛武, 盛淑潔. 中國高技術產業集聚的就業效應研究——基于空間面板的實證分析[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15(1):80-86.

[40]束偉華. 勞動生產率與就業容量的關系分析[J]. 全球科技經濟瞭望, 2003(11):70-75.

[41]周天勇. 經濟增長和發展對勞動力人口需求的理論分析[J]. 學習與探索, 1992(3): 78-84.

[42]JONES D. Technological change, demand and employment [M]// DEREK B.The Employment Consequenc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NY: The Macmilland Press Ltd, 1983:17-29.

[43]王少國, 劉歡. 北京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分析[J]. 經濟與管理研究, 2014(7):85-90.

[44]雍紅月, 李松林. 內蒙古人口就業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 人口與經濟, 2004(2): 64-68.

[45]李俊鋒, 王代敬, 宋小軍. 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關系研究——兩者相關性的重新判定[J]. 中國軟科學, 2005(1): 64-70.

[46]王漢祥, 王美萃, 馬占新. 內蒙古地區勞動力就業和產業結構演進的關系分析[J]. 內蒙古社會科學, 2013(1):93-97.

[47]王桂新, 陳冠春. 中國人口變動與經濟增長[J]. 人口學刊, 2010(3): 3-9.

[48]鄧美麗. 人口增長對社會保障發展影響的統計分析[J]. 財經理論與實踐, 2003(2): 124-126.

[49]HELLER P S, SYMANSKY S A. Implications for savings of aging in the Asian tigers[J]. Asian Economic Journal,1998, 12(3): 219-252.

[50]孫衛. 流動人口增長與首都發展相協調問題研究——一個城市規劃的視角[J].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 2009(3): 61-66.

[51]文倩, 崔衛國, 劉艷艷. 區域耕地變化與人口及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以湖南醴陵市為例[J]. 水土保持研究, 2007(5): 206-209.

[52]吳曉勤, 高冰松, 鄭軍. 資源環境約束對城鎮人口增長預測及空間分布的影響——以安徽省為例[J]. 城市發展研究, 2010(8): 68-74.

[53]原艷梅, 林振山, 徐志華. 基于人口、經濟的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學研究[J]. 自然資源學報, 2009(5): 791-798.

[54]牛叔文, 李怡涵, 馬利邦, 張馨. 資源環境約束下的中國人口增長問題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3): 253-256.

[55]曹新.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研究[J]. 社會科學輯刊, 2004(2):60-64.

[56]卡洛·M.奇波拉. 世界人口史[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3:53-68.

[57]王穎, 佟健, 蔣正華. 人口紅利、經濟增長與人口政策[J]. 人口研究, 2010(5): 28-34.

[58]許召元, 李善同. 區域間勞動力遷移對經濟增長和地區差距的影響[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08(2): 38-52.

[59]王文舉, 范合君. 我國市場化改革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J]. 中國工業經濟, 2007(9): 48-54.

[60]KEYNES J M. Alternative theories of the rate of interest[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37, 47 (1): 241-252.

[61]沈濱, 李許卡. 我國就業與產業結構變動的關系研究[J]. 甘肅社會科學, 2014(1):213-216.

[62]KRUGMAN P R. The return of depression economics[M]. New York : W.W. Norton, 1999:22-23.

[63]Nir Jaimovich, Henry E Siu. The young, the old, and the restless: demographics and business cycle volatil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9, 99 (3): 804-826.

[64]LEIBENSTEIN H. Economic backwardness and economic growth :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 New York : John Wiley; London : Chapman & Hall, 1957:19-28.

[65]王芳. 當前上海市在業人口就業狀況研究[D]. 華東師范大學, 2007:26-32.

[66]薛雙喜. 河南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研究[D]. 西北大學, 2011:11-20.

[67]隋占東. 深圳市產業結構調整與就業結構優化的對策研究[D]. 湖南大學, 2001:17-22.

[68]石楓. 新疆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相關性的實證分析[D]. 新疆大學, 2008:30-37.

[69]李雁玲. 澳門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變動研究[D]. 暨南大學, 2008:53-61.

[70]葉仁蓀. 中國地區就業結構的比較分析[J]. 經濟體制改革, 2003(6): 109-112.

[71]王燕飛, 林建. 技術進步的產業結構轉換與城鄉就業效應[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4):24-30.

[72]黃嬋. 產業結構升級背景下流動人口就業結構調整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 特區經濟, 2012(3): 58-60.

[73]王瑞榮. 浙江省產業結構演進與就業結構變遷實證分析[J]. 商業經濟研究, 2015(3):138-140.

[74]吳翠翠. 湖北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互動研究[D]. 武漢理工大學, 2009:23-34.

[75]高向東, 張善余. 上海城市人口郊區化及其發展趨勢研究[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2): 118-128.

[76]HALL P G.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M]. London : Allen & Unwin, 1985:17-27.

[77]張善余. 產業調整與上海城市人口再分布[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4): 85-90.

[78]林李月, 朱宇. 兩棲狀態下流動人口的居住狀態及其制約因素——以福建省為例[J]. 人口研究, 2008(3): 48-56.

[79]王桂新, 董春. 中國長三角地區人口遷移空間模式研究[J]. 人口與經濟, 2006(3):55-90.

[80]牟宇峰. 長江三角洲產業、就業演進及其耦合性研究[J]. 經濟地理, 2013(10):95-102.

[81]段學軍, 張偉, 田方. 長三角地區一體化背景下的人口優化布局研究[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12(7): 789-796.

[82]牟宇峰. 長江三角洲地區就業人口分布及其時空變化研究[J]. 中國人口科學, 2013(4):97-107.

[83]牟宇峰, 孫偉, 袁豐, 肖琛. 無錫就業人口時空格局演變之測度[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14(6):792-800.

[84]趙文琛. 廣東省外來勞動力空間分布研究[J]. 中國人口科學, 2001(5): 52-58.

[85]馮健, 周一星, 王曉光, 陳揚. 1990年代北京郊區化的最新發展趨勢及其對策[J]. 城市規劃, 2004(3): 13-29.

[86]LEE E S. A theory of migration[J]. Demography, 1966, 3(1): 47-57.

[87]BOGUE D J, THOMAS D S. Interstate migration and intervening opportunitie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75, 6 (6):773-783.

[88]TODARO M P. A model of labou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9, 59 (1): 138-148.

[89]王桂新. 中國人口遷移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之分析[J]. 人口研究, 1996(6): 9-16.

[90]李立宏. 中國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淺析[J]. 西北人口, 2000(2): 37-40.

[91]ZIPF G. The PP/D hypothesis: on the intercity movement of person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46(11): 677-686.

[92]STOUFFER S A. Intervening opportunities: a theory relating mobility and distance[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40, 5 (6): 845-867.

[93]LOWRY I. A model of metropolis[M].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1964:23-35.

[94]李樹茁. 中國80年代的區域經濟發展和人口遷移研究[J]. 人口與經濟, 1994(3): 3-8.

[95]嚴善平. 中國九十年代地區間人口遷移的實態及其機制[J]. 人口與經濟, 1998(3): 3-13.

[96]賽爾, 德瓊. 論遷移決策的動機理論[J]. 人口雜志, 1978(4):29-37.

[97]ROSSI P H. Why families move: a study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urban residential mobility[M]. Glencoe: Free Press, 1955:29-39.

[98]SCHULTZ T W.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4:26-37.

[99]鐘雯. 人口遷移流動與城市發展空間關系研究——以廣西南寧市為例[J]. 廣西社會科學, 2010(9): 138-140.

[100]張萌萌, 王亞華, 柴明堂, 李大林. 人口城市化與土地城市化協調關系研究——以南京市為例[J]. 安徽農業科學, 2011(28): 17450-17453.

[101]李鐵立, 徐建華. “泛珠三角”產業、人口分布空間變動的趨勢分析[J]. 地理科學, 2006(4): 402-408.

[102]郭曉潔. 廣州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同性分析[J]. 廣東行政學院學報, 2013(1):92-95.

[103]李玲.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內人口遷移及其研究[J]. 地理研究, 2001(4): 453-462.

[責任編輯 方 志]

猜你喜歡
關系綜述
SEBS改性瀝青綜述
石油瀝青(2018年6期)2018-12-29 12:07:04
NBA新賽季綜述
NBA特刊(2018年21期)2018-11-24 02:47:52
近代顯示技術綜述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34
公司治理結構與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關系實證分析
探究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結合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法醫學雜志(2015年2期)2015-04-17 09:58:45
保加利亞媒體:飯局是中國搞定“關系”場所
環球時報(2014-06-25)2014-06-25 14:36:51
綜述
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8
新西蘭旅游界惡補“關系”開發中國商機
環球時報(2013-09-15)2013-09-15 10:02:4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美女黄网十八禁免费看|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Jizz国产色系免费|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国产精品黄色片|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高清色本在线www|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日本免费一级视频| 国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欧美一区精品| 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任我操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不卡网| 欧美精品影院|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成人|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欧美精品不卡| 红杏AV在线无码|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日日拍夜夜操| 欧美色综合网站|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永久精品ww47国产| 国产农村1级毛片| 欧美成人一级| 日本影院一区|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二区|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污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成人精品| 免费高清a毛片|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片|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人人射|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亚洲成人免费看| 蝴蝶伊人久久中文娱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