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月瑩
內容提要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而嗟嘆之,嗟嘆之不足顧永歌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首先學會了說話,為了表達更加深厚的情感而學會了唱歌。隨著世界多元文化的飛速發展,音樂文化也隨之蓬勃發展。從古至今,我國的音樂發展不斷借鑒西方優秀的音樂教育模式和聲樂理念,產生了不計其數的著名音樂家。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趨勢下,中國聲樂文化不甘落后,逐漸登上世界的舞臺,并占得一席之地,特別是國粹——京劇,更被西方所推崇。青衣旦是中國戲曲中旦行的—種,主要是以唱功為主,動作幅度小,行動比較穩重。“青衣”唱法是在京劇舞臺,乃至中國戲曲舞臺中經久不衰,是中國聲樂藝術的精華。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尤其是聲樂藝術領域,也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研究“青衣”唱法。與此同時,我們也承認西方聲樂藝術在音樂史上的地位,典型代表是“美聲”唱法,它在我國音樂發展史上也有著重大的影響。京劇“青衣”唱法和“美聲”女高音唱法都是世界音樂史上的經典唱法。本文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將京劇“青衣”唱法和“美聲”女高音唱法進行對比,探究出兩種唱法的精髓所在,為我國音樂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
青衣美聲唱法比較
1.京劇“青衣”唱法與“美聲”女高音唱法概述
1.1京劇“青衣”概述
京劇是中國藝術文化的象征,是“國劇”,享譽海內外。京劇在北京形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京劇角色行當的劃分非常嚴格,從最早期的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歸化成現在的生、旦、凈、丑四大行,旦角里的正旦俗稱青衣。唱、念、做、打是京劇的四種表演藝術,而青衣最注重的便是唱功了。京劇中青衣這一旦角的歌唱方法稱為京劇“青衣”唱法。
青衣的扮演者常穿青色的褶子,主要扮演的是莊重的青年和中年婦女。青衣扮演的角色性格一般很文靜和典雅,其表演動作幅度小,行為比較穩重。以前的青衣一般是男性扮演,所以都是用假聲在唱,用來區分性別。“青衣”唱法中的念白都是念韻白,不念散白,唱的任務十分繁瑣。“青衣”唱法要求韻味濃厚,風格鮮明,聲情并茂,流派明顯。
1.2“美聲”女高音概述
“美聲”起源于17世紀的意大利。美聲,顧名思義.是優美的歌聲,其音樂風格豐滿、松弛和圓潤,聲音靈活,剛柔兼備,但以柔為主。女高音是美聲唱法的一個聲部,根據音色的不同,分為:花腔女高音、柔情女高音和戲劇女高音。
2.京劇“青衣”唱法與“美聲”女高音唱法的對比
2.1呼吸比較
好的唱法與呼吸的功力密切相關,可以說呼吸是唱法的支柱。兩種唱法都非常看重呼吸的重要性,但同時對呼吸也存在不同的認識。
任何一種唱法都以呼吸為動力,唱歌的呼吸與一般的呼吸不同,通常把唱歌的呼吸分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聯合呼吸:青衣”唱法和美聲女高音唱法都采用胸腹式聯合呼吸的方式。“青衣”唱法講究的是“氣沉丹田”,就是要是把氣深深吸入肺部,垂直貫通。“美聲”女高音唱法要求歌唱者將自己的聲音頻率達到最高的范圍,也就是說在呼吸時,一定要保持深呼吸的狀態,使得氣流到達肺部,胸腔感受到明顯壓迫感。再釋放。其實這兩種唱法都是要求氣息下沉。
兩種唱法的呼吸方式雖然都是一樣的,但是由于風格的差異,其呼吸深度和用氣量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在京劇“青衣”唱法中.歌唱者吸氣的時候腹部會凸起來,唱的時候腹部慢慢的收縮,從而呼出氣息。同時歌唱者在歌唱的同時會伴隨著樂器聲做出其他的表演動作,這就要求表演者在歌唱的過程中保持身體某些部位的緊張和壓迫感。因此,
“青衣”唱法的歌唱者呼吸的氣量是一直變化的,其分配肯定也是不均勻的,不需要保持太多的氣量。“美聲”女高音的歌唱者必須保持足夠的氣量,吸氣時腹部和肋部向外擴張,吐氣堅實有力,并且這種唱法的特點決定了歌唱者在舞臺上保持放松狀態。
2.2發聲比較
京劇“青衣”唱法和“美聲”女高音唱法都采用了真假聲結合的方式。但是,真假聲所占比例、聲音的連貫性和聲帶變化都存在差異。
在京劇中,用大小嗓代替真假聲的稱謂,大嗓即真聲,小嗓即假聲。一個好的青衣旦主要以小嗓為主,大嗓為輔。青衣唱法在發聲時,聲帶的振動幅度小,振動比較平緩,發出的聲音既甜又脆,正好也符合青衣旦角色的特點。京劇“青衣”唱法的風格要求抑揚頓挫,這就使得歌唱者必須對喉嚨進行合理的控制,使其緊縮張開自如。
“美聲”女高音唱法也是真假聲相結合,但是真聲所占比率遠沒有京劇“青衣”唱法那么高。美聲唱法中的假聲成分隨著音調的增高而增加,音調越高,假聲就越多,這跟一個好的青衣且正好相反。美聲唱法的總體風格強調歌唱者的聲音連貫自如,而不是抑揚頓挫。這要求女高音在歌唱的時候,必須將呼吸、共鳴、語言等技巧與聲音的連貫性保持一致。文章前面提到過美聲唱法要求歌唱者在舞臺上保持放松狀態,這也要求歌唱者喉嚨不能緊張,而應該是舒暢的,因此其喉嚨的用力必將小于青衣唱法的歌唱者。聲樂中有一個獨特的概念,即“微顫”,京劇中是沒有提及的。通常,流暢、穩定的微顫是評判一個優秀美聲女高音唱功的標準。
2.3共鳴比較
共鳴有兩種意思:一是物理上的共鳴,即物體因共振而發生的現象;二是心理上的共鳴,即由于他人的某種情緒而使自己也產生相同的情緒。本文所說的共鳴比較是指第一種共鳴的比較。沒有產生共鳴的歌唱是不優美動聽的,一個好的歌唱者在演唱時除了喉嚨發聲外,必須借助其他器官產生共鳴,使聲音擴展和美化。人體產生的共鳴通常有四種:頭腔、鼻腔、胸腔和口腔。音調不同,腔的位置也不同。
京劇“青衣”唱法比較注重共鳴位置,以口腔共鳴為主,同時伴以頭腔和胸腔其鳴,是多個器官共鳴的結合,因為單靠喉嚨聲帶和口腔共鳴無法發出清脆、響亮的聲音。
“美聲”女高音唱法要求歌唱者保持一股“圓柱體”的氣量,這就使得其在歌唱側重共鳴位置的同時還要注意保持一定的氣量,這與“青衣”唱法是有一定區別的。
2.4語言比較
語言是歌唱的內容和情感的流露,是歌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語言對唱法的要求和影響也不同。
中國戲曲藝術歷來講究“字正腔圓”,也就是說要求表演者不僅要吐字非常清楚,同時也要做到歌唱的方式合理。京劇作為中國戲曲文化歷史上的瑰寶,對于語言要求更是嚴格,而青衣旦又是京劇中最注重唱功的角色,所以“字正腔圓”是青衣且的基本功。漢語有四種音調,青衣在吐字時會把韻母部分進行“歸韻”.演唱時遵循“以字行腔”的原則,吐字清晰,將語調和聲樂完美結合,準確表達歌詞的內容。
“美聲”唱法源于意大利的歌,由于中西方文化和語言的極大差異,美聲女高音基本做不到“字正腔圓”,更不用說在歌唱時做到語氣的隨時變化。意大利語的主要特點是元音和輔音都是用同樣的方式念出來的,只要掌握了21個字母的發音,基本就能準確表達歌詞的內容,而漢語音調就有四種,很難把握準確。在意大利語中元音的發音都要比漢語元音的發音更有力、更加響亮。并且,女高音歌唱這些元音時,胸腔的擴張遠遠大于青衣唱法。
3.兩種唱法的比較對我國聲樂藝術的影響
到目前為止,我國聲樂藝術通過不斷的吸收和借鑒中西方音樂文化的精華,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聲樂教育方面.自20世紀西洋唱法傳入我國以來,我國本著“融洋貫中”的原則,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音樂家,比如金鐵霖、李學全、蘇鳳娟等等。在歌曲創作方面,美聲唱法的新思維,更加開放豁達的風格對我國民族音樂的風格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京劇“青衣”唱法和“美聲”女高音唱法存在諸多異同,兩者都是世界音樂舞臺上重要的角色,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兩種唱法都有互相借鑒的地方,相互融合,共同發展。與此同時,西洋唱法自傳人我國以來,對我國音樂文化產生了許多積極作用。通過對兩種唱法的對比,希望能夠為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