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琳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習慣。”好習慣猶如在人生道德銀行存下的無形巨款,壞習慣好比在人生道德銀行借的高利貸。因此,我堅持將對學生習慣的培訓貫穿于教育教學活動始終,一邊用加法培養(yǎng)好習慣,一邊用減法開展“跟壞習慣說拜拜”的活動。
第一步:撰寫告別宣戰(zhàn)書。我批閱學生的命題日記《成長的煩惱》時,發(fā)現(xiàn)有部分學生傾訴了自己被壞習慣害慘的經歷,并向老師提出援助請求,希望擺脫壞習慣的糾纏。在取得學生同意后,我請部分深受壞習慣困擾的學生朗讀自己的日記,訴說自己的煩惱。其他同學聽后,連連點頭,好像感同身受。
“難道就這樣讓壞習慣瘋長嗎?”我趁機展示了兩段話:“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任何一種習慣都是反射行為,行為的習慣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哪里有習慣,哪里就有神經系統(tǒng)在工作。神經體不僅可以有天賦的反射,而且在活動的影響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
我解釋道:“第一句是說習慣決定命運。第二句是說行為的習慣性越深,反射性就越強,習慣是刺激與反應的穩(wěn)固連接。這就是說,經過教育,經過訓練,人可以形成新的反射,新的習慣。你們想跟壞習慣說‘拜拜嗎?”
“想!”同學們異口同聲地答道。
“先向壞習慣發(fā)一份宣戰(zhàn)書吧!”我請學生先列出自己學習、生活中的壞習慣,再篩選出對自己危害最深,急需改掉的一個壞習慣,然后寫出這個壞習慣對自己的種種危害,最后撰寫宣戰(zhàn)書。
陳天逸同學以書信的形式撰寫了一份宣戰(zhàn)書:
你千萬不要為我把你甩掉而難過,我決心丟棄你。你不要問為什么,因為你可把我害慘了!
當我早上起床時,你就纏住了我,弄得我半天才醒來,慢吞吞地坐起來;還不等我把手從溫暖的被窩里拿出來,你就強迫我又倒了下去,再起來時,已經又過了10分鐘。
我開始穿衣服時,你讓我昏了頭,穿得慢極了,簡直就像小烏龜爬行一樣,一晃又是10分鐘。等我晃晃悠悠地站了起來,才發(fā)現(xiàn)已經七點了。我準備洗漱時,你又把我扯到了拖拖拉拉的狀態(tài)中,所以我經常遲到。
這還不算什么,更可惡的是,當我做作業(yè)時,你慫恿我不要認真做作業(yè),時而東瞧瞧、西看看,讓時間一分一秒地從我身邊溜走。別的同學都做完作業(yè)了,你還不肯善罷甘休,讓我纏著其他同學說話,導致我的作業(yè)總是不能按時完成……
現(xiàn)在,我下定決心,不過那種生活!我不需要你纏在我的身邊!我討厭你!
宣戰(zhàn)書中“硝煙彌漫”,點燃了同學們誓與壞習慣告別到底的決心。
第二步:制定“遞減”方案。心動不如行動,同學們撰寫好宣戰(zhàn)書后,我拿出事先設計好的表格,指導學生利用“遞減法”制定21天方案,每天的目標明確,每天減一減,一步步讓壞習慣消失。比如賴床不起超過30分鐘的壞習慣,第一天允許自己賴床30分鐘,第二天25分鐘,第三天20分鐘……學生制定出來的方案,先由老師修改,然后學生和家長協(xié)商敲定。最后,學生將自己“跟壞習慣說拜拜”的總目標寫在“心愿樹”上,參與班級開展的“摘下心愿果”活動。
第三步:“心法”與“手法”并用。學生的壞習慣一旦養(yǎng)成,必須經歷一個過程才能改掉,只是許多學生難以堅持下來。我告訴學生,可以將“心法”“手法”并用。所謂“心法”,就是講大道理,屬于理念層面;所謂“手法”,就是找準方法,重在具體操作。“心法”上位,“手法”下位。以養(yǎng)成做事不拖拉的習慣為例,“心法”就是做事要好好利用時間,注意提高效率;“手法”就是做事前理順步驟,找到可以改善的點。比如,有的學生要拖拉到晚上9點才能做完家庭作業(yè),怎樣讓他早點完成呢?可以改善的點有很多:放學收拾東西快一點,以前花10分鐘才收拾好,現(xiàn)在不要超過5分鐘;回家路上走得再迅速一點,以前需要20分鐘,現(xiàn)在爭取不超過15分鐘;到家后不要先玩耍,而是先寫作業(yè),并記下起始時間,與時間賽跑,跑贏了就可以獎勵自己……
我?guī)椭鷮W生將他們打算告別的壞習慣進行分類,再根據(jù)類別選出在這些方面有著良好習慣的標桿同學,實行“結對幫扶”策略,并根據(jù)被幫扶學生的具體情況,指導他們確定具體實施的“手法”。最后,將學生們組成“告別賽”小組,請一位標桿同學任組長,負責指導組內同學開展“告別賽”活動。
第四步:向家長借力。學生需要把每天完成目標的情況記在表格上,接受家長的監(jiān)督檢查。老師每周檢查一次記錄情況,并對完成情況進行評估、指導;學生達成目標后,老師可給予獎勵。
落實“遞減”方案,要注意向家長借力。沒有家長的督促,有些學生的“遞減”方案很難落實。因而,需要向家長借力,請其幫忙檢查孩子每天的目標完成情況,并做好記錄。如果家長和孩子有同樣的壞習慣,我會建議家長與孩子一起與壞習慣告別,簽訂責任狀,互相監(jiān)督。另外,老師要及時獎勵,強化教育效果。
第五步:及時評估助生動力。與壞習慣告別,需要及時評估,肯定學生的進步,指出學生需要努力的方面。評估包括三個方面:老師評估、家長評估、同學評估。通過評估,分析總結,能激活每個人心中的“電池”,使之產生持久的動力。比如我們班的“心愿樹”,學生心愿達成,管理員就會幫該同學摘下“心愿果”,并獎勵一顆星。此外,及時評估還能預防學生在“告別賽”中可能產生的“疲勞癥”。
第六步:撰寫階段性報告。活動結束后,每位同學要總結告別賽的心理歷程,并寫下告別書。例如,學生陳林月在告別書中寫道:
最近,主人好像厭惡我,把我遺忘了,他甚至在網上發(fā)了一個“拒絕拖延”的帖子。我吃驚不已,萬分悲傷,依稀感到自己陪在主人身邊的日子不多了。不出我所料,主人突然下定決心要拋棄我了。可我仍對主人戀戀不舍,想見縫插針,再回到主人身邊,但還是沒有成功。嗚嗚嗚……
通過回顧、總結、提煉,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免疫力,自覺抵制壞習慣。尤其是當壞習慣有卷土重來的趨勢時,更需要老師和家長督促學生強化自我教育和針對性“告別”訓練。
在這一個學期與壞習慣“告別”的活動中,我班三分之二的同學成功改掉了至少一個壞習慣,三分之一的同學還處在與壞習慣持續(xù)的較量中,但勝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了。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qū)邾城街第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