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婧
我所在的學校,學生多是“留守兒童”,父母皆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受限于方言和文化程度,和他們打交道十分困難。
如何加強家校溝通,實現家校共育呢? 我在班上作了調查,發現一半的家庭居無定所,三分之一的家長不會使用QQ,只有放棄建家長QQ群的想法。不過,通過調查,我知道每位家長都有手機,收發短信沒有問題。思前想后,我決定用發短信的方式加強與家長們的溝通。接下來的日子,我每天給不同的家長發短信,及時反饋孩子在校情況,傳達當天的家庭作業,這些信息涉及孩子在校的方方面面,有學習生活溝通型、家教方法指導型、教育信息傳遞型和特別時刻問候型等等。
開學不久,我發現很多孩子放學后不做家庭作業,他們沒有任務意識和責任意識,家長也缺少監督。還有一些孩子玩耍后不洗手就寫作業,作業本上經常臟兮兮的。于是,我給家長們發了“回家八步曲”的短信:
換好書包換鞋衣,講究衛生把手洗,然后喝水吃東西,趕緊坐定先復習,再做作業心有底,檢查對錯需仔細,明天學啥我預習,收拾準備好歡喜。
這首兒歌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孩子們學和做,我請家長照此方法引導孩子回家后進行這一系列活動。令人欣喜的是,這樣的指導還真有效,放學后,不寫作業的學生少了,孩子們的作業本變得干凈和整潔了。原來,不是家長不關心自己的孩子,只是他們缺少方法,缺少指導。除此之外,我還會及時把關于讀書重要性的理念也通過短信傳達給家長,針對一年級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我給家長們推薦了《大衛不可以》《小魔怪要上學》等童書。慢慢地,班上孩子們看書的風氣越來越濃,這些書不僅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更潛移默化地引導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我深深地感受到,成功的短信溝通是家長迅速了解老師的過程,老師的能力、理念、人品和責任心通過一次次的信息傳遞給家長。短信連接的不僅僅是兩端的手機,更是兩顆愛孩子的心呀!
一位孩子寫給我這樣一段話:“老師,今天媽媽很不開心,我不知道怎樣讓她快樂。正當我著急時,您的報喜短信來了,您把我作業上的進步,以及小測驗分數提高的事情告訴了媽媽,媽媽當時就笑了,我太幸福了……”我知道,很多家長因為工作原因無暇顧及孩子,但他們依舊牽掛孩子,也希望知道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所以,每天晚上回家后,哪怕再忙,我也要抽出15分鐘的時間給當天進步大的孩子,或有特殊表現的孩子的家長發一個報喜信息。這些言簡意賅的文字,承載了對孩子進步的喜悅和成長的期盼。還有些信息則及時傳達了學校近期開展的活動,如運動會、創新素質實踐行等。此外,我會經常發送類似周一升旗穿校服或者近期大幅度降溫需添加衣物這樣的溫馨提示。我想,這樣的短信一定能寫進家長的心里,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
許多家長收到短信后十分欣喜,連聲道謝,表示一定配合老師工作。短信,讓家長和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也更大地調動了家長們的教育積極性。他們在各項收費過程中也給予了我極大的支持,保險、家長報、秋游、訂隊刊以及校服費用均是頭天晚上統一用牛皮信封裝好,第二天一早全部交清。
節假日里,我經常能收到家長們溫情的問候,手機短信箱都塞不下了。這種短信溝通的方式占用了我大量的休息時間,有時為了給家長發一個重要的短信,飯菜都涼了。我的指頭也磨起了厚厚的老繭,用壞了一個又一個手機。但我想,枝枝葉葉總關情,點點滴滴都是愛呀!那是拇指上的愛!如果我們每個老師在面對復雜的環境、家庭教育時,默默地去溝通,用微薄的力量和智慧去改變、影響,無怨無悔地付出,不停地反思自己的得失,一定能改變影響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家長。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鋼城十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