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桂蘭
星期一早讀課上,我跟往常一樣提前了五分鐘到教室。鈴聲響起時,梓軒的座位上仍是空著的——他又遲到了。
過了十多分鐘,梓軒才睡眼惺忪地來到學校,我壓抑著心中的怒火,問道:“今天為什么又遲到了?”
“鬧鐘壞了。”梓軒答道。
“那你是怎么醒的?”
“我媽媽把我叫醒的。”
“回憶一下,開學以來,你遲到了幾次,都是什么原因?”
“我遲到了三次,第一次是因為鬧鐘壞了;第二次是因為走到半路時下雨了,要回去拿雨傘;第三次就是今天,也是因為鬧鐘壞了。”他的記憶力還挺好。
“你的鬧鐘壞掉不是第一次發生了,你為什么會在同一件事上栽跟頭呢?難道沒有其他原因嗎?”
“我昨天晚上睡得太晚,所以早上醒不來。”
事實上,我早就同他談過早睡的重要性了,也給他講過正確管理時間的方法,可他始終沒放在心上。第一次遲到,我和梓軒的家長溝通,希望通過家校合作幫助他形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第二次遲到,我給了梓軒一定的懲罰;今天,梓軒再次遲到,看來我不下點“猛藥”不行了!這次,我要求梓軒停一節課,給了他一張違紀說明,讓他去教師辦公室閉門思過。
第一節課下時,梓軒已經寫好了違紀說明:“我遲到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沒有養成早睡的習慣,第二是沒有檢查鬧鐘。第一個原因是主要的。為了以后早上能準時到校,我將采用兩個方法,一是養成早睡的習慣,二是多買幾個鬧鐘,床頭床尾各放一個,保證自己能按時起來。實在起不來,就讓父母叫我起床。希望老師給我一次機會,我下次再也不犯類似的錯誤了。”
盡管看到梓軒如此認真的態度,我心里還是打了一個問號:他到底能不能從內心深處認識到守時的重要性呢?遲到事小,但是習慣事大,養成守時習慣事關學生人生的發展。正好,當天下午有一節班會課,我決定在課上借用案例對學生進行守時教育。我對同學們說:“今天的班會課,我們來講講守時的問題。在我們班,大多數同學都能按時到校,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但是,仍有一些同學晚睡晚起,做事拖沓,紀律觀念不強。今天,梓軒同學又遲到了,而且是第三次遲到。所以,我想請他來為大家朗讀老師準備的一個案例——《外面的世界不會原諒你》,好不好?”
梓軒紅著臉走上講臺,很用心地讀了起來:
我有一個學生,喜歡鉆研奧數,走路慢慢吞吞,總愛遲到,同學們給他起了個雅號叫“奧特曼”。后來,他被父母送到英國念高中。他趁著假期去一家華人開的中餐廳打工,第一天上班就因為遲到五分鐘被解雇了。那個華人老板的忠告令他醍醐灌頂:“小伙子,如果我不解雇你,你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殘酷!”
同學們聽得非常入神,一個個瞄著梓軒若有所思。
第二天,學生比往常來得早,到得齊,梓軒也早早就到教室了。雖然有少數幾個同學是踩點到教室的,但他們看到老師后也主動表達了歉意。此后的一個多月里,我班只有兩人踩著點趕到教室,其他同學都能提前到校。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沙井中學)